別被盒馬騙了!它從來就不止是生鮮電商

2020-07-17     電商報

原標題:別被盒馬騙了!它從來就不止是生鮮電商

小小的早餐店,藏著阿里大大的野心

盒馬越來越不像盒馬了,它從最初的「菜市場」變成了早餐店。

7月15日,盒馬「試驗」了一年的早餐品牌「盒小馬」正式進入「量產」階段,預計下個月起就會有一批門店集中開業。

盒小馬是一種創新的早餐店,顧客可以在家裡、上班路上提前通過APP點單,到店直接在智能保溫櫃中掃碼取餐,即拿即走,無需排隊。有了盒小馬,再也不用擔心「賴床五分鐘,肚餓一上午」的情況了。

然而,盒小馬在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個疑惑:盒馬不是最出名的生鮮電商品牌嗎?為什麼現在開的新店既不生鮮,也不電商了?

的確,盒馬近期的舉措似乎是在弱化其電商的部分,加強顧客到店消費的體驗。

比如今年新開的「盒馬mini」,在門店外圍的舒適區開設了即購即走的外帶窗口,在縮減了線上配送的商品種類的同時,增加了線下促銷活動。比起生鮮超市,它更像是「外掛」生鮮類目的便利店。

其實,盒馬有這種轉變的傾向並不奇怪,因為它從一開始就不是典型意義上的生鮮電商,而是一種超市+餐飲的混合業態。

我們知道,盒馬鮮生與一般生鮮超市最大不同,在於它開設了堂食區。這種經營邏輯乍一看很奇怪,因為堂食就意味著要選址要在人流密集的商業區,但網購的用戶是在住宅區下單的。雖是線下的毛利率提高了,但也增加了配送的成本,十分矛盾。

但是,如果從宏觀角度看,把盒馬當成阿里從電商到餐飲業的過渡,這一切就解釋得通了。生鮮電商只是切入點,它的真正目的,是比電商更曠闊的餐飲市場!

換句話說,未來的盒馬將挑起為阿里開闢新版圖的大梁!

不止生鮮電商,盒馬的最終形態是餐飲?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今天的盒馬,與剛成立時相比也截然不同。

三年前,為了順應突如其來的生鮮電商浪潮,阿里嘗試性推出了盒馬生鮮。三年後,盒馬生鮮隊伍壯大,有了盒馬mini、盒小馬、盒馬雲超、F2便利店、機器人主題餐廳等多種形態,儼然形成「盒馬大家族」。

而在組織架構方面,阿里也將盒馬提高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2019年6月18日,盒馬升級成為獨立事業群,業務主管直接向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彙報。這是什麼概念?相當於在架構上天貓、淘寶都要比盒馬低一級!

如果盒馬只是簡單的生鮮電商,並不值得阿里傾注如此多的資源。但阿里看上的不只是賣菜的生意,而是吃飯的生意!

為什麼是餐飲?首先當然是因為餐飲業龐大的市場。根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我國餐飲行業收入突破4萬億大關,達到42716億元,預計2019全年市場規模將達4.7萬億元,2022年市場規模將突破6萬億元。

另一方面,近年來電商的紅利已經在慢慢消失,以阿里目前的增速來看,過不了多久就將觸及線上零售的天花板,邊際效益遞減使得阿里不得不在其他領域尋求增長空間。

因此,「盒小馬」很可能是阿里進軍餐飲業的一個嘗試。早餐店相對來說成本較低,易於把控,能很快看出成效。如果效果顯著,「小馬」隨時會長成「大馬」,成為連鎖餐廳的一員。

也許有人會問,在餐飲行業,阿里已經有了餓了麼、口碑,從街頭小吃到百年老店應有盡有,為什麼還要辛辛苦苦自己打造一個新品牌呢?

這是因為,餓了麼、口碑作為本地生活服務平台,幾乎不存在獨特的優勢。試想一下,你點外賣的時候選擇餓了麼或者美團,除了店家和價格以外,還會考慮其他因素嗎?甚至騎手都是同一批人,今天穿藍色工服的外賣小哥,可能明天就換成了黃色。

平台疊代至今,同質化已經十分嚴重,靠「二選一」、價格戰來獲客也只能是兩敗俱傷。想要戰勝美團,阿里必須有自己獨特的競爭優勢,因此才需要盒馬這一自營品牌。

也就是說,不僅零售戰場上需要盒馬,本地生活也需要藉助盒馬的力量突出重圍。

最後,進軍餐飲行業所需要的條件,阿里也一應俱全。

資金上,阿里的零售業務帶來龐大的現金流,是盒馬開店的底氣;技術上,阿里雲提供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是盒馬運營的保障;渠道上,支付寶、餓了麼都能為盒馬的線下門店引流。

除了盒馬,沒有哪個餐飲品牌能享受到如此得天獨厚的資源,這哪裡是盒馬,分明是天選之馬。

有市場、有需求、有條件,盒馬發力線下餐飲,志在必得。

盒馬只談融入,不談顛覆

盒馬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爆發出強大的生命力,除了外部的資源傾斜以外,也有其內在邏輯。

從2012年的標誌性事件「褚橙進京」起,這一波洶湧而來的生鮮電商都打著一個口號——顛覆菜市場,妄圖以網際網路的模式對傳統生鮮行業進行「降維打擊」。

然而,事與願違,他們顛覆來顛覆去,最後卻迎來了生鮮寒冬,大批燒錢的生鮮電商因為資金鍊的斷裂而崩盤,信誓旦旦的口號最終化為一地雞毛。

反觀盒馬,它從沒想過要顛覆誰,它想的只有「融入」二字。

一開始盒馬的建立,對標的既不是傳統商超,也不是社區菜市場,甚至它有沒有「假想敵」都是個問題。對於消費者來說,它既像把試吃區放大十倍的人人樂,又像塞滿了果蔬海鮮的7-11。

就連盒馬的CEO侯毅都說:「盒馬鮮生是四不像模式,既是線下的超市、餐飲店,又是線上的電商和外賣。」

正因為盒馬「什麼都帶一點」的調性,它才能適應環境,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其實,新零售的本質就是線上和線下的融合,而盒馬正是馬雲新零售理念的實踐成果。

所以,盒馬即使進軍餐飲,也不只是簡單的「貼牌出餐」,而是把新零售的產品邏輯帶向餐飲業,讓人們吃飯變得像網購、掃碼支付一樣便利。

少一點顛覆,多一點融入,簡單的態度,高手的思路。

作者:劉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HXhXXMBd4Bm1__YPDK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