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有三急」,言外之意就是「屎尿屁」不能等。作為成年人的父母,總以為排泄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對於小孩子來說,卻並非如此。
孩子在外玩耍只認家裡廁所,弄得媽媽十分頭疼
朋友家的孩子2歲,發育得十分不錯,尤其是在語言和需求方面,都能很好地和大人表述明白,溝通也十分到位。不過,朋友最近卻發現,孩子在上廁所的問題上,讓自己十分頭疼。
前幾天,朋友帶著孩子去淘氣堡,正玩著開心,孩子卻突然原地愣住,然後跑到媽媽身邊,拉著媽媽就要走。朋友對孩子的舉動不明所以,於是趕緊問「怎麼了」?
但孩子就是吵著要回家,朋友覺得孩子這是玩夠了,卻沒想到回家後孩子直奔廁所,幾分鐘後一臉輕鬆地出來,直接來一句:「媽媽,我們回去接著玩吧」。
這一句話弄得朋友哭笑不得,孩子著急回家就是來上個廁所,後來朋友發現孩子無論憋得多難受,都不會在外面上廁所,而是一定要回家。
朋友瞬間不明白了,聽說過有人「認床」,但還沒聽說過有人「認廁所」的。
孩子寧願憋著難受也不在外上廁所,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隨著寶寶各項能力的增強,逐漸適應了各種生存技能,不過有的媽媽卻發現:明明自己娃已經具備了獨立如廁的能力,但卻從來不在外面上廁所。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原因一: 對排便的姿勢有講究
很多孩子在家裡上廁所,都有自己固定的「小馬桶」,這樣的馬桶坐上去很舒服,而外邊的廁所大多都是蹲便,或者是成人尺寸的坐便。這樣的如廁姿勢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蹲便孩子的腿部力量不夠,上廁所容易讓孩子精神保持緊張;而成人馬桶對於孩子來說過於高,孩子上廁所也不是很舒服,這會讓孩子無法找到讓自己覺得舒服的上廁所姿勢,這也就導致孩子拒絕在外面上廁所。
原因二:不好意思
有些孩子認為,排便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因為排便又髒又臭,或者自己在排便的過程中動作和表情都不雅觀,另外排便這樣的事情只有爸爸媽媽等和自己親近的人知道,外人是不可以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的,這樣的想法也會讓孩子不會在外面上廁所。
原因三:對如廁環境不習慣
不僅僅是對如廁時的工具有講究,很多小孩子對於如廁的環境也是有要求的。像外面的廁所是大家一起的,對於那些習慣自己獨立如廁的孩子來說,就會有排斥情緒。
小孩子長時間「憋著」不如廁的危害,家長要了解
對於孩子來說,憋著不上廁所可能有自己各種各樣的理由,但危害卻往往不自知,而作為父母卻要了解清楚。
小孩子經常憋著不排便,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會導致自己有「便秘」的問題。以後如果想要自主排便,會越來越困難,排便的時候也會尤其痛苦。
要知道,排泄是為了排出身體內的毒素,而如果一直不排出,身體內的有害物質就會被腸道吸收,導致那些致病因素增加。
所以說,在孩子看來,他們認為在外不排便對於他人和自己都好,但其中的危害,他們不知道,家長卻一定要知道。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解決在外不上廁所的問題?
對於孩子不在外面排便的行為,父母一定要引起重視,並且要儘快幫助孩子解決這樣的問題。
首先,家長要幫助孩子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每天監督,一旦上廁所的生物鐘形成後,腸道定時蠕動就會有排便的感覺,這時候要立刻上廁所。
孩子排便規律,並且習慣早晚時間在家裡解決,那麼就不會有在外面「憋大小便」的問題了。
其次,小孩子的世界和我們大人眼中的世界不一樣,比如孩子在外面上廁所時弄髒了周圍環境,我們大人認為是一件小事,但在孩子眼中,這就是天大的事。
因為害怕別人的嘲笑,孩子就不會習慣在外面上廁所,習慣憋著回家解決。因為害羞和內向等原因,在陌生環境里憋著回家解決,總有一天會對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
所以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鼓勵孩子大膽些,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孩子想排便的時候,可以讓其在陌生環境中獨立完成。
然後,很多孩子因為在上課的時候,因為害怕老師嫌麻煩,導致自己雖然想上廁所但是卻不敢舉手,憋大小便的習慣便產生了。家長要鼓勵孩子說出來,不要因為懼怕老師或者不好意思就憋著。
小島想說:
孩子有「憋便」的問題,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心理方面的,他們心裡的苦衷,父母要用心體會,才能處理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