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年輕時在兩件事上拎不清,易致子女互相仇視,晚年自食惡果

2022-10-10     母嬰參考

原標題:父母年輕時在兩件事上拎不清,易致子女互相仇視,晚年自食惡果

父母年輕時在兩件事上拎不清,易致子女互相仇視,晚年自食惡果

說起多子女家庭,很多人都會羨慕他們的手足情,總覺得在這人世間能有兄弟姐妹的幫襯,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

然而並非所有的多子女家庭都能如此和諧,見過太多兄弟姐妹互相仇視,彼此算計的家庭。

從小時候的親密無間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手足心生嫌隙的背後,其實多半都是父母年輕時種下的因。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年輕時糊塗,讓子女處成了仇人……」

三娘是一位單親媽媽,獨自一人撫養兒女,日子雖苦,但她心氣高,總覺得自己不比別人差,養出的孩子日後必然能出人頭地。

為此,她對孩子的教育尤為上心,甚至到了病態的地步,為了激勵兩個孩子進步,三娘總會特意拿兩個孩子來互相比較。

誰的成績更好,三娘便會更加偏心誰,刻意忽視另一個孩子。為此,兩個小孩從小就把對方視為「競爭對手」,別人家的兄妹相親相愛,他們卻互相「爭鬥」。

直到孩子們成人以後, 兄妹倆依舊水火不容,在家幾乎很少交流,就連大兒子成婚的時候,小女兒都沒有去參加。

三娘看到子女們如今這幅模樣,內心感到愧疚不已,認為都是自己年輕時糊塗,把兩個孩子當成「對手」來培養,結果導致他們變成了仇人。可惜兩個孩子間的感情已經破裂,如今再想挽回已經非常困難。

很多父母多生孩子,本意或許就是想讓孩子們以後在人世間能有多一份羈絆,能有多一份溫暖。兄弟姐妹原本是我們在人世間除了父母以外,最值得信任和依賴的家人。

但有些兄弟姐妹卻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走散,甚至變得老死不相往來,而且子女感情不和,往往也會導致父母們的晚年生活幸福質量大打折扣。

為此,希望各位父母們在子女的教育方式上多加上心,不要像三娘一樣,年輕時糊塗,等到晚年醒悟過來了,已經為時尚晚。

父母兩件事拎不清,容易導致子女之間互相仇視

1、父母偏心,沒做到「一碗水端平」

多子女家庭中,其實挺容易出現這種情況。雖然父母總是念叨「手心手背都是肉」,可實際上,他們在養育子女時多少都有點偏心。

時代周刊的主編也曾提出,這個世界上有95%的父母都存在偏心的情況,剩下的5%不過是不願意承認。

而你們的偏心,除了傷害孩子們的前途以外,還會加劇子女們之間的矛盾。

有研究發現,人在幼年時期,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尋求父母的認同和關愛。這是他們尋找自我價值感,發現自我存在意義的根本。

如果父母們明顯表現出對某個孩子的喜愛,其餘的小孩就容易對其產生羨慕嫉妒之心,若後期沒能及時引導,讓嫉妒在內心深根發芽,並且長出「惡之花」,隱患往往就會出現。

手足之間關係僵化、彼此互相仇視,就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

需要注意:越是到了子女成家立業,開始重新組建家庭的時候,童年時遭遇的不公待遇越容易襲擊孩子,導致他們久久難以忘懷,對父母的感情也會發生微妙的變化。

他們在父母的養老、遺產分配等問題上,就會顯得更加斤斤計較,更加現實冷漠。

2、父母喜歡互相比較,助長「同胞競爭」

有心理學家認為,多子女家庭中,容易出現「同胞競爭」。

具體表現形式為:伴隨著家庭成員的增加,孩子們之間經常出現各種爭搶、拒絕分享、攻擊性打鬥、互相爭寵等現象。

如果父母沒能及時引導,孩子們可能還會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例如情緒焦慮、抑鬱難安,甚至對手足做出偏激舉動。

之前就見過一個二胎家庭,自從家裡的弟弟出生以後,姐姐覺得弟弟搶走了父母所有的愛,沒當父母誇獎弟弟一次,她就要記恨弟弟一分,有時候趁著父母沒注意,故意將弟弟暴露於危險之中,幸好奶奶及時發現,才沒釀成大錯。

像這種行為,就屬於「同胞競爭」,專家認為, 它的出現其實是天然存在的,不過每個家庭表現出來的程度不同。

由於小朋友普遍是缺乏安全感的,他們在幼年時期需要博得父母的關注和愛,如果父母給足了孩子們平等的愛,「同胞競爭」的存在感很低,手足之間的關係也更加和睦。

反之,若父母存在偏愛和比較等行為,往往就會助長「同胞競爭」,加重孩子們之間的矛盾,甚至讓他們出現「仇視」心理,未來難以和睦相處。

綜上所述,父母們需要明白,很多時候孩子們關係不和睦,往往就是你們年輕時種下的因,結下的孽緣。

如果任由發展下去,不僅會傷害到孩子們,也會令你們的晚年難以清凈。

給多子女家庭的建議

1、學會引導孩子們「健康的競爭」

多子女家庭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場內部競爭,從出生排行開始,就已經形成,這是難以避免的事情。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沒辦法規避,只能通過日常的相處,引導孩子健康的競爭,讓他們從小就懂得如何跟別人競爭合作,學會到一定的規則意識。

例如,家裡只有一個玩具,但是兩個孩子都想要玩,這時父母就需要讓孩子自己去商量,去競爭「優先使用權」。

可以通過遊戲來決定誰先玩,不過規則讓他們自己去定,父母儘量不干預,這樣比「大的應該要讓著小的」要來得公平,孩子們的內心也更容易接受。

2、多傾聽孩子們的內心真實需求,差異化教育

多子女家庭中,切忌「無差別教育」,每個孩子的真實需求可能不同,所以父母沒辦法做到讓他們每個人都滿意。

就算很多事情在我們看來已經做到了公平,但如果不是他們內心想要的,反而適得其反。因此,平時不妨多聽聽孩子們內心的真實需求,進行差異化教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80d2b668fcf549830cb2a93eb6831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