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家庭和多子女家庭,究竟哪個更幸福?這大概是網上經久不衰的一個話題。
對比網絡上的各種聲音,發現大多數人好像都認為獨生會更享福。於父母而言,一個小孩家庭經濟負擔更小,能集中把家庭資源都押注在他們身上。
對子女來說,從小能享受到父母全部的愛,以及高質量的家庭教育,這是無比幸福的事情。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不出三十年,獨生家庭或添新暗傷
殊不知,凡事總是有利有弊的。作家茨威格在《斷頭皇后》中提到過這樣一句話:「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獨生子女的新暗傷,或許不出三十年就會顯現,他們童年有多幸福,成年後就有多苦。
據統計,從1980年開始執行計劃生育,到2016年全面開放二胎,約有1.76億的獨生子女誕生。
據統計,從1980年開始執行計劃生育,到2016年全面開放二胎,約有1.76億的獨生子女誕生。
獨生子女,似乎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烙印,他們的出生,承托著社會和家庭的希冀。
童年時享受了所有人關愛的他們,不出三十年,當父母年華已逝,自己走入社會,成為中流砥柱時才發現,原來他們早已「四面楚歌,腹背受敵」。
一個又一個的暗傷,將來到獨生子女的身邊。
在愛中裹挾到大的孩子,成了社會的「巨嬰」
在計劃生育下誕生的獨生子女,他們在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成長。
社會高速發展,家裡的條件相較過去飛躍式提升,從小在動盪艱苦歲月中成長起來的父母,往往就會把自己不幸的童年投射在孩子身上。
看見孩子就有一種付出欲,想要把所有好吃的、好玩的都買給孩子,藉此來彌補自己童年時的遺憾。
尤其是家裡只有一個小孩,家裡所有的長輩都會溺愛。大部分獨生子女出生後都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在溺愛中長大的獨生子女,通常容易走向兩個極端:
一是成為「家庭的吸血鬼」,社會的「巨嬰」,明明生理上已經成年,心理卻猶如嬰兒,自私自利,對父母依賴性太重,進入到社會後難以生存。
二是孩子被溺愛控制,被父母的假愛吞噬以後,活成了「愛恨糾結體」,孩子一方面沉溺於父母的愛中,又忍不住想要逃離父母的掌控,對父母又愛又恨。
人世間大部分的愛其實都是功利性的,獨生家庭中,父母對孩子越關心,其實也就意味著他們對孩子的期待就越高,掌控欲也就更強。
高昂的養老壓力,讓孝順成了一件奢侈品
「獨生子女到了中年,就是活不起、不敢死,每天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賴自己的人。」
一句話,道出了多少獨生子女的真實心聲。
以上這張照片,來自河北省張審軍的《獨生子》,它入選了第26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照片一出,引發了不少獨生子女的共鳴。
孤身奮戰的獨生子女們,童年時享受了多少的愛,成年後就得回饋多少。為了支撐起一個家,他們不敢遠走,不敢生病,更害怕父母生病。
一個風吹草動,都可能擊潰整個家庭,沒有任何依靠的獨生子女,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出現差池。
更為關鍵的是,即使父母身體都健康,但大部分家境普通的獨生子女身上要背負的養老負擔,也註定要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要來得辛苦。
某社交平台上有個「獨生子女父母養老交流」群,裡面有九萬多名成員,點開首頁就能看到,裡面有不少成員都在討論,生活的絕望、養老的負擔。
養老保險、住院陪護、婚嫁問題,頻繁被提及。
有人未雨綢繆,二十出頭就為養老發愁,生怕哪天父母生病,自己既出不了錢,也出不了力,枉費爹媽前半生的苦心栽培。
有人身陷囹圄,身上背負房貸、車貸的壓力,父母又生病,上萬的護工費和住院費,壓在他們的身上,喘不過氣來。
「我從未這麼絕望過」,在高昂的養老壓力面前,工作與父母兩難全,體力的消耗、金錢的負擔,讓孝順已經成了一件奢侈品。
獨生子女的困局,也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
畸形的家庭教育,一毀毀三代人
獨生子女的生育觀,往往有兩種情況:
一是因為生活壓力過大,導致他們不敢輕易生小孩,避免日後上要養老、下要養小,負擔不是一般人能承擔起的。
二是上文中提到過,獨生家庭中溺愛中長大的小孩,性格往往比較自私冷漠,共情能力會比較差一點,與人相處時,會更多地考慮個人的得失,難以付出真心。
當他們成為人父、人母以後,再去教育小孩,他們的個性和三觀也會影響到下一代,甚至下下代,讓他們的性格也變得扭曲極端,三代人都活在陰影之中。
當然,凡事不是絕對,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往往在孩子生命的初期占比較大,最終他們會變成什麼樣,還是與後期的成長環境和認知能力有關。
【今日話題】你是獨生子女嗎?有遇上過哪些困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