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魅環宇宙載風雲,力透萬年盡國魂。」——《七絕·漢字》
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漢字所具有的人文價值和歷史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在漢字誕生以來,它似乎一直在做減法,而不是加法。
隨著時代的變化,有些漢字的語義被延伸,有的漢字的語義被擴大,還有的漢字的語義被縮小。不過,無論如何,漢字的確在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之中,承擔了不小的作用。
從難寫難認的甲骨文,再到好寫好認的隸書和楷書,漢字在不停進化和演變。在20世紀之後,經過三次簡化之後,漢字才逐漸形成如今的模樣。
當然,每一個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就簡化後的漢字來說,它帶來了很多方便,同時也帶來了很多不便。比如,在漢字二簡之後,一些人的姓氏也被徹底改變了,這也讓他們在生活之中惹出了不小的麻煩或者是笑話。七十年代推行的「二簡字」,雖失敗,很多人的姓氏卻因此改變。
在五四時期前,一位名叫錢玄同的文人首次提出漢字應該簡化,而魯迅和胡適的一批學者都認為,除掉舊有的文字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可想將漢字拉丁化的話,這也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後面,有一些學者認為,10畫以上的漢字應該被適當簡化掉。
在《新青年》等各種新文學刊物上,這種呼聲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之下,1935年,民國教育部公布了一批簡化字。
而這其中,就有口字旁加一個「當」字,其實,這個字就是民國簡化版的「當」。但這批簡化字的使用壽命也不長,僅僅在第2年,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國民政府就主動廢止了這批字。後面由於大環境的變動,加上抗戰陸續爆發,漢字簡化的事宜也就一再被耽擱起來了。
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當時國家仍處於百廢待興的階段,為了培養大量的人才,國家也希望可以儘快將普及識字率提上議程。在1965年的時候,《人民日報》率先公布了第1批簡化字,其中包括了515個字以及54個偏旁。
1964年,以簡字的數量都已經超過2000個了。這預示著在漢字改革的道路之上,中國人又邁出了一大步。1975年,僅僅兩年時間,國家又再次推出二簡字。可惜的是,由於準備時間過短,準備過程較為倉促,所以,二簡字也最終宣告失敗。
在1986年6月,這一批二簡字被政府宣布正式廢除。也就是說,在這50多年的時間之中,無論是將漢字拉丁化,還是拼音化,國人一直都在做努力。
可在二簡字的時候,很多人都是簡單進行了同音字的合併,往往忽視了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漢字的表意偏旁已經被破壞了。
很多人在看到二簡字的時候,直接就懵了,哪怕再有文化,很多人也無法可以將其和繁體字聯繫在一起。以「蕭」這個字為例,它不僅是一個名詞,也是一個姓氏。
作為中國的一個大姓,它和肖其實是兩個姓,可由於二簡字的出現,在當時,全國90%以上的蕭姓人也都在眨眼間變成了肖姓人。除此之外,留也變成了劉,其實,說到底這是兩個姓,並不是一個姓。
因為受二簡字的影響,一些人也將錯誤的姓氏或者名字,留在了戶籍和身份證之上,成為了跟隨自己一生的烙印。有一些人因為怕麻煩,所以,哪怕心有不滿,他們也沒有去公安局改。
這時候,在後期遇到房屋拆遷或者是有人辦出國留學證明的時候,他們也會察覺到這些字已經給自己帶來了太多不便。
無論是一簡字,還是二簡字,這都是近現代中國學者在遵循漢字自然發展規律之上,而作出的改良。當然,在二簡被廢除之後,一些二簡字如「桔」和「橘」,也仍然在民間通行著。
說來,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之中,也暗藏著不小的趣味。在多年之前,魯迅和胡適等文人大概也沒有想到,這些二簡字竟然可以被保留至今。雖說二簡字還是失敗了,不過,這也為後續漢字的簡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這樣來說,它也算是功不可沒的。
參考資料:《七絕·漢字》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文月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