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調兵為什麼只認虎符不認人,任何人拿著虎符都可以調兵嗎?

2022-08-31     陪伴在身邊才是擁有

原標題:古代調兵為什麼只認虎符不認人,任何人拿著虎符都可以調兵嗎?

古代調兵,只要稍微上一點規模,沒有虎符是不行的。

比如,依照秦制,用兵五十以上,「必會王符」。

不過,只有虎符是不夠的哦。

三位一體的徵調制度

璽、符、節,三件東西缺一不可。

所謂璽,就是蓋有御璽的徵調文書,上面寫明了君王的命令。

君王規定此次調兵是去打趙國,兄弟們不能跟著將領去打楚國,更不能回頭「清君側」。

所謂符,就是虎符,也就是調兵憑證。

所謂節,就是通行憑證。被徵調的部隊必須持節才能通過各處關隘要道。

沒有節,就是沒有憑證,人家放行就是瀆職。

所以,如果你只帶著虎符前去,是沒有用的哦。

虎符是最重要的「防偽憑證」

雖然是三位一體,但虎符是最為重要的「防偽憑證」。

因為:對於有心之人來說,蓋有御璽的文書、節,是相對容易偽造的。即便偽造了,對方也不容易看出問題。

而虎符,其真假很容易被識別出來。

虎符背有銘文,每個符文的大小不一、凹凸不同。虎符被分為兩半,右半邊由國君保存,左半邊由統兵將領或地方軍政長官保存。

徵調時,兩邊的虎符一合,真虎符必然嚴絲合縫,真假一目了然。

偽造虎符的難度有多大?

看一看嫪毐、趙太后就知道了。

嫪毐造反前,「事無大小皆決於毐」。在趙太后的支持下,嫪毐掌握了大權。

所以,參與造反的人,還有「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高級官員。

然而,他們擁有太后璽,並偽造了秦王御璽,卻實在無法偽造虎符。

所以,他們實際調得動的兵力非常少。

當尚未親政的嬴政鎮壓時,僅「斬首數百」,叛亂就失敗了。

那麼,如果你盜出虎符,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了呢?也不一定。

能量比拼

戰國末年,信陵君曾讓魏王的愛姬竊了虎符。

以信陵君的見識、水平,偽造出不被識破的王命,自然不再話下。

然而,當晉鄙合驗虎符無誤後,仍然表示懷疑:我重任在肩。大王只讓您單車而來,是怎麼回事呢?

不過,信陵君早有準備,身後的孟士朱亥一錘砸死了晉鄙。隨即,信陵君利用虎符和自己的威望,發布命令,掌控了軍隊。

可以想像的是,如果晉鄙不被殺,他接下來的事情必然是派人去魏王處核實情況,才會交出兵權。

其實,大將重任在肩,先不交出兵權,先核實情況,是合理的要求。

另一方面,對前來調兵者來說,軍情如火,來去彙報,貽誤軍機,應該立刻交出兵權,這也是合理的要求。

雙方都合情合理,就比拼雙方的個人能量了。

信陵君的能量大,一錘子砸死晉鄙,掌握軍權。

換做別人,可能就沒有這樣的能量咯。

虎符制度的漏洞

當然,虎符制度雖然嚴格,但也有漏洞。

「有心人」有時會利用這個漏洞,在沒有虎符,甚至沒有王命的情況下調動軍隊。

軍事鬥爭的形勢畢竟變化極快,過於死板會誤事。

所以,古代一般會留下「特殊情況」的說明。

比如,秦制就說明:「燔燧事,雖毋會符,行也」。

緊急情況下,比如你看到烽火台點燃了,不管有沒有調兵憑證,必須馬上動起來!

這個「後門」,就會被「有心人」利用起來。

比如,趙高殺秦二世時。

當時,趙高已經可以「指鹿為馬」,但沒有虎符,也不能調兵。

可是,趙高提前策反了他的郎中令趙成。(趙高的弟弟)

雖然郎中令不得王令也不能調朗衛作亂,但可以短時間內使郎衛系統陷入癱瘓,降低郎衛們抵抗政變的能力。

隨即,趙高讓他的女婿,咸陽令,「詐為有大賊」,以此為「燔燧事」,調集千餘人,繳了守衛宮門的衛士的械,進入攻中,逼殺二世。

虎符制度的前提

虎符制度,只是中央集權下,君王掌控軍隊的方式。

所以,中央集權,是虎符制度得以真正貫徹的基礎。

當皇權不足時,皇帝說話都不好使了,虎符制度也就運轉不靈了。

比如,在東漢末年、唐朝後期,君王虎符在地方軍閥那裡,是沒有什麼實際作用的。

在所有的政治權力鬥爭中,軍權是最重要的權力,甚至是一切實權的基礎。

君王為了控制全軍,保證集權,自然要建立一套嚴謹的調兵、統兵制度。

虎符,是其制度中最難以偽造的一環,因此,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環。

所謂「認符不認人」,其目的通過「密碼制度」,防止他人篡奪軍權。

然而,虎符只是徵調制度中的一個環節而已。僅僅只是拿著虎符,並不能隨心所欲的行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44e0c55561951c566bfb62042e02e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