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sir
在就業方面,你是哪一種人?
在我們身邊,似乎越來越多人不把做一份穩定工作當成工作的唯一選項。比如,做一份或者幾份兼職,不只依靠主職工作,又或者從事送外賣、網約車司機、自由職業者這樣完全由自己控制的工作。
這些人都被歸入「靈活用工」人口。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中國靈活就業人口達到了2億,占勞動力總量8.9億人的22%。
這是當下職業現象中值得重視和研究的問題。
既為自由,也為生存
靈活就業群體的縮影
據央視財經去年4月報道,到2019年,中國餐飲外賣員總數已突破700萬人。餐飲外賣員構成了靈活用工的主要群體之一。
那麼,我們就從一個91年的杭州外賣小哥說起。
去年,我們採訪過這個小哥。小哥之前是汽車製造廠的小管理層,做了有五年時間,後又創業做了三年工廠區的餐飲外賣生意,疫情開始生意黃了就去送外賣,沒想到漸漸喜歡上了送外賣的感覺,現在做這份工作已經快兩年了。
很多人好奇91年的外賣小哥為什麼不老老實實待在汽車廠,再熬個幾年說不定就能當上中高管?確實,一個細節是:他離開的時候,工廠出現一些危機,他是有機會入股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沒被拖欠工資,而且月薪過萬;其次,他從畢業開始就在這家工廠工作,成長為管理層,應該說汽車廠待他不薄。
但是,他的辭職痛點汽車廠難以解決——工廠體制僵化,缺乏良好文化建設,上下級充滿等級氛圍,重複性工作,長期下去缺乏生活激情。
還有人覺得他還可以繼續做餐飲生意,但如果我們了解他目前的情況,就知道他的選擇是可以理解的——
如今,他的月收入比在工廠時的工資稍微高那麼一兩千塊錢,在15000元左右,但重要的是生活自在。比如自主決定上下班時間、沒人管也不用管什麼等等。隨著對商圈越來越熟悉,乾得也越來越輕鬆。
此外,他還把每天送外賣的過程拍成視頻,發在短視頻平台,目前已積累好幾萬粉絲,因此也交了到很多送外賣的朋友,甚至成了外地小哥來杭州從事外賣行業的「導師」,有了一定的商業變現能力。
總結外賣行業對外賣小哥的吸引力如下:時間自由,沒人管,也不用管別人,收入有一定競爭力。
如果說靈活用工是一部分人追求自由的方式,那麼還有一部分人則是因為靈活用工獲得了更多可控收入,提高收入。
上述外賣小哥告訴我們,有許多從全國各地跑來杭州送外賣的朋友,有因為創業失敗的,還有背負債務的,失業的……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份可以簡單上手以及憑勤奮就可以快速攢錢的工作。
工廠也分淡旺季,在淡季送外賣對許多工人來說,則是維持較高收入的主要途徑,對於他們來說意義重大。
值得一提的是,從流調看中國普通人的工作境況,是最近流行的一種途徑,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另一個「靈活就業」群體的縮影。
一個龐大的靈活就業市場
如何形成?
一般來說,靈活用工是歐美國家企業的發明創造。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歐美企業、「亞洲四小龍」企業分出了核心員工和外部員工,核心員工專注科技研發,把非核心的部分剝離出來,由外部的發展中國家的員工來完成。改革開放的中國由此承接了來自海外的中低端產業。
而由於歐美已開發國家市場競爭壓力大、用工成本攀升等原因,靈活用工開始流行。
2010年,美國企業優步推出網約車平台,創建於2013年的英國企業「戶戶送」推出網約餐飲平台。這兩家企業藉助網際網路平台的模式,創造了大量新興靈活用工崗位。所以,歐美國家靈活就業人口占勞動力總量比例普遍在30%以上,甚至高達40%。
但目前來看,我國雖然只有22%,但由於國內勞動力總量龐大,仍創造了世界上規模最為龐大的靈活就業人口。
而我國靈活就業市場高速發展,也還是最近幾年發生的事情。
究其背後原因,它的發展脈絡大致如下:
首先,網際網路平台經濟的發展,推動靈活就業的普及。
真正使得靈活就業市場成為一種大趨勢,從相對低端和狹窄的行業中擺脫出來的,主要是靠網際網路平台企業創新推動的,主要發生在網約車、外賣行業。
網際網路平台經濟的發展,給靈活用工市場帶來了根本性的變革。而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借鑑了國外的商業模式,並發揚光大。電商、社交平台、短視頻等網際網路平台的興起,也都創造了大量靈活用工的需求。
其次,隨著中國經濟體持續壯大,可挖掘釋放價值的潛力越大。
毫無疑問的是,無論是中國的經濟規模、產業規模、勞動力規模等都是排在全球最前列的。這意味著我國擁有大量的可以撮合靈活用工的機會。
就勞動力群體來說,我國有兩個大規模的具有豐富工作經驗和知識素質的群體。一個是相當龐大的普工群體,他們是我國製造業的主力軍,在後疫情時代,迅速轉換為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另一個大規模群體,即每年800萬—1000萬高校畢業生。藉助網際網路平台,不少人可以在工作業餘時間完成和提供包括自由撰稿、視頻創作與剪輯、IT技術等方面的工作和服務。
總結來說,國內靈活就業市場發展背後,充滿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它既是科技創新的最新產物,也反映了一個我國經濟與勞動力群體的個性特點。
全球都在面對的靈活就業難題
怎麼解決?
從上述論述來看,中國靈活就業市場發展有其必然性。據《中國靈活用工發展報告(2022)》藍皮書,2021年61.14%的企業使用靈活用工。相較2020年,上升了5.46%。
但不可否認的是,根據靈活就業的定義,靈活就業在社會保障方面具有天然短板,也已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點話題。
從以上案例可以總結靈活就業的定義:
由於傳統意義的社保與勞動關係緊密捆綁,即勞動者必須成為正式員工,單位才能給他們上社保。因此,靈活用工企業僱傭員工時無需承擔勞動法規定的義務。企業和僱傭方往往是一次性或者短期性合作關係。與此同時,靈活用工企業對員工的工作強制性也較弱,比如員工一般不需要定點上班,工作時間基本沒有規定。
對企業來說,靈活用工對於降低成本有著直接的意義和價值。對於從業者來說,則可以額外獲得一份收入,或者選擇一種自由度更高的工作。
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很多外賣員、網約車司機,由於工作環境複雜,安全隱患較大,相對缺乏保障。
於是,民間有聲音(包括意見領袖、部分因缺乏五險一金保障而權益受損的從業者)出於對從業者的同情,認為應該為外賣員、網約車司機提供五險一金。
但為大量靈活就業者繳納五險一金,無疑會加大行業成本,阻礙行業可持續發展,最終受影響的還是包括勞動者在內的各方利益。
而對於騎手、網約車司機、快遞員來說,因為流動性大無法連續繳納,且城保農保不能轉移、沒考慮過在工作城市紮根等現實問題,他們也不願意繳納標準的五險一金,更希望獲得更多現金收入,來蓋房子、娶媳婦、供孩子、養老人、為自己養老。
靈活就業用工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即使是走在前面的歐美國家,也一樣經歷過「困擾」。
美國,經歷了勞動關係認定上的大轉變。2017年6月,紐約勞工部裁定所有網約車司機均為雇員。但是,2018年,加利福尼亞州和賓夕法尼亞州兩法院裁定,網約送餐員、網約車司機和平台不存在僱傭關係。
英法則偏「實用主義」:英國最高法院把網約車司機認定為非僱傭工人,但認為平台應提供基本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國一直避開對僱傭關係的認定,但是通過系列法案和要求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在歐美國家中,西班牙立場最鮮明,認定網約車司機、外賣送餐員均為平台雇員。於是,2021年7月,英國外賣平台「戶戶送」無奈選擇退出西班牙市場。
和歐美國家相比,得益於我們的體制優勢,國家既肯定外賣、網約車等靈活就業行業的就業蓄水池作用,又考慮到後疫情時代就業環境的嚴峻情況,於是,近幾年來,陸續推出了系列政策。
最新消息是,2021年8月,人社部擬開展職業傷害保障試點,保障平台靈活就業人員權益。核心要點是:將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群體最需要的,且對平台增加用工成本相對較小的工傷保險從社保體系中獨立出來,由平台單獨為從業者繳納。
這一創新性的政策,迅速得到平台企業的響應和積極落實。近期,餓了麼、美團接連發布騎手保障報告。如《2021年度美團騎手權益保障社會責任報告》中稱,「美團正積極籌備對接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積極探索適合靈活就業形態的勞動保障新方式,與商業保險公司合作開發適合騎手工作特點的商業保險」。
去年12月,人社部發布了《網約配送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為騎手規劃了更清晰的職業發展通道。平台企業如美團,推出了「站長培養計劃」和「騎手轉崗機制」。「預計每年將有超過千名騎手走上管理崗位」。
可以發現,我國的處理思路顯然也偏「實用主義」,其實踐效果值得期待。
除符合國家政策的基本保障外,平台也在為騎手提供一些更溫情的保障。
據《2021年度美團騎手權益保障社會責任報告》:截至2021年12月31日,美團袋鼠寶貝公益計劃累計幫扶騎手子女296名,提供緊急醫療救助金1048.7萬元。從2019年4月2日廣州首例申請至2021年底,大病關懷金已經累計援助了374名騎手,1015名騎手家屬,支出6751.8萬元。
據《2022藍騎士發展與保障報告》:餓了麼一年投入1200萬為騎手及配偶子女提供大病幫扶、意外事故幫扶。
人民關注、國家引導、平台落實、社會監督,外賣行業從困局走向破局,也為其他靈活就業行業做出了示範。
這是一個良好的開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45e36b4fde76bde527af3f3ab4cd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