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湖南農民養三個繼女,種地供她們讀書,10年後都成碩士博士

2022-07-30     番茄侃電影

原標題:1999年湖南農民養三個繼女,種地供她們讀書,10年後都成碩士博士

李香芝,一個大半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為了他的三個繼女上大學和讀研,成為網民討論的焦點。

很多人說他傻,這麼苦心培養三個繼女,還不是給別人做嫁衣;我自己的三個孩子都讀完了初中,一個個在外打工。

有人認為他別有用心,但他看起來很傻。事實上,他不僅為自己贏得了好名聲,他的繼女也會欣賞他的努力,成為他未來的希望和依靠。

然而,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李享知本人真的有這麼複雜嗎?先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到1999年。

字體1999年清明節前後的一天,家住湖南郴州市嘉禾縣廣發鄉的李香芝在地里幹完農活後,像往常一樣疲憊而開心地走回家。

他想迎接他的將是他的妻子李的溫暖的笑臉和一桌子熱氣騰騰的食物。沒想到,還沒等有人走近房子,他就看到妻子含著淚向他走來。

李享在他胸前尋思著,然後定睛一看,他的妻子身後跟著三個人,一個老人和兩個小女孩。此刻,李香芝明白了,這是他的兩個女兒,李曉玲和李曉雨,由他的妻子和前夫以及他們的祖父所生。

雙方見面打招呼後,氣氛陷入短暫的沉默。李香芝看到對面的老人很尷尬,老伴就不說話了,只好主動問:「是不是遇到什麼難事了?」

然後老人吞吞吐吐地說:「唉,如果實在沒辦法,我也不想厚著臉皮麻煩你.都是我的錯,我那個不爭氣的兒子一直很懶很懶。誰知他還沉迷賭博,家裡沒錢跟他賭。他根本連孩子都不讓學習,連吃飯的錢都付不起。兩個孩子每天吃不飽,擔驚受怕。

老人一邊說,一邊撩起袖子擦眼淚。另一邊的老婆更是心疼糾結。她明明心疼這兩個孩子,卻又不能丟下他們不管。她只能保持沉默,一遍又一遍地抹眼淚。

李享知再把視線投向那兩個瘦瘦小小的姑娘,兩張巴掌大的小臉,都是同樣的蠟黃,兩個人緊緊地並肩站著,身形單薄得仿佛隨便一陣風都能把她們吹倒。

誰能忍心拒絕這樣可憐的兩個孩子呢?李享知無論如何也做不到。但家中的困難也明明白白地擺在面前,阻止他乾脆利落地說出那個「好」字。

李香芝的生活狀況並不富裕。妻子早年因病去世,留下他一個人撫養三個孩子,照顧聾啞大哥。他的生活勉強過得去。1993年,經人介紹,他認識了離異後獨自帶著小女兒生活的李。

這樣子半路組成的家庭,只是讓兩個無依無靠的苦命人彼此做了個伴,至於生活壓力,依舊大得驚人,哪有餘力再來撫養兩個小孩呢?

正當我的小女兒李東東放學回家時,她看到她的兩個姐姐站在那裡,李東東不假思索地站在那裡。

弄清楚原因後,李東東和他的兩個姐姐可憐巴巴地看著李香芝。也許是看到了李香芝眼裡藏不住的愛和猶豫,李東東忍不住低聲哭了起來,「爸爸…

這一聲「爸爸」,幾乎把李享知的心都喊碎了,他的內心瞬間湧起一股衝動——先養下這兩個女兒再說!哪怕生活再難,肩上的擔子再重,他也必須扛起這個任務。當初既然選擇了和李水英結成夫妻,那她的女兒,也就是自己的女兒,他不可能不管!

李享把他滿腦子的擔憂放在一邊,走上前去,摟住了這三個可憐的孩子。他在心裡告訴自己,從今天開始,這個家庭將正式從七口之家擴大到九口之家。

而他不知道的是,同一時刻,大繼女李小玲的心底亦是久久難以平靜。她不敢相信,自己和妹妹的人生,就這樣迎來了期盼已久的救贖。

在此之前,李曉玲和李曉雨因為父母離婚和母親離開而突然失去了父母的管教。他們被村裡的孩子稱為「野孩子」,被他們欺負。

但最讓姐妹倆心寒的,還是親生父親的冷漠與殘酷。儘管她們已經非常聽話懂事,學習也從不讓人操心,但生父還是會因為自己打牌輸錢,肆意打罵她們,打耳光、罰跪、用竹掃把她們身上抽打出一身血痕……而比這些更疼的,是在心靈上留下的抹不去的傷痕。

李曉玲曾經以為自己長大後會成為一個內心充滿仇恨的人,但李香芝的出現以及他後來對她們三姐妹的付出和照顧,使她們的命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麼多年後,李曉玲在一篇讚美父愛的文章中深情地嘆道:「當時我們只感覺人生得救了一般!如果沒有父親,我和妹妹絕對不可能正常地長大,至於上大學、讀研究生、到國外留學,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1

撫養兩個以上的孩子,連同意的過程都如此艱難,更不用說真正落在李香芝肩上的壓力了。

我妻子身體一直不好,患有風濕性關節炎。她的膝蓋腫起來可以有大腿那麼粗,幾乎幹不了什麼農活。她只能在家做家務,負責養豬養雞。

一個九口之家的生存壓力壓在李香芝的肩上,但這還不夠吃飽。六個孩子讀書的問題要解決。

李享知硬著頭皮大致算了一筆帳,6個孩子一年的學雜費加起來將近6000元,這就已經是家裡一整年的收入了。可書又必須要讀,李享知只能拚命壓縮家裡的開支,並盡最大的努力去幹活,艱難地撐起這一大家子的生活。

因為他原本是村裡的農技人員,技術過硬,能吃苦,所以李香芝乾脆承包了12畝地,用於種植水稻、花生、紅薯、玉米等農作物。

每天天不亮,李香芝就摸黑出門,只留給自己很短的自由時間回家吃早午餐。遇到「雙搶」的時候,我經常要忙到晚上9點才能吃飯。

由於家裡節流嚴格,家裡經常只吃簡單的紅薯拌飯,一個月也只敢開一次肉,不過是撿市面上最便宜的豬頭肉一兩。

眼見李享知的日子苦成這樣,同村人都看不下去了,紛紛勸他:「你經濟這麼困難,能把幾個孩子收留下來,就已經夠大義了,至於她們讀不讀書,我看就算了。你也可以減少一些開支,減輕一些負擔。」

起初,李香芝總是對這種說辭不屑一顧。但是聽多了,他的心理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家裡的壓力確實需要分擔,但他不願意讓任何一個孩子輟學回家工作。

思來想去,李享知只能把這些念頭都化作一聲聲嘆息,並在心裡下定決心:「我要麼就不收留,既然決定留下,我就是做牛做馬,也要供她們讀好書。」

本來,這些孩子也都很懂事,在放學、放假時都會主動幫忙干點家務事和農活,但李享知卻告訴他們,任何事情都沒有比學習更重要的。他還專門定下一條「家規」,每個孩子只要讀到初二就不許再幹活了,只許把全部心思放在學習上。

在家裡最困難的時候,李香芝從未因孩子的學習而受苦。只要他買學習用品,李香芝總是二話不說地付錢。因為這個原因,他好幾年都拒絕給自己買新衣服。有一次,他的妻子偷偷買了布料給他做新衣服,但他堅持要把布料退掉,以節省孩子的學費。

三個繼女都不說什麼,但她們都默默的李瑟娥祥芝的苦心和努力。他們和父親一樣,從不亂花家裡的每一分錢,不要求買新衣服,總是穿親戚朋友送的舊衣服。

高中時,李香芝每月給女兒們100元伙食費,但李曉玲和李曉雨堅持存錢。兩姐妹經常在食堂分一盤菜,每個月底省下三分之一的錢。

也許是童年的坎坷,造就了三個繼女不服輸的性格,她們爭相苦讀,年年都被評為「三好學生」。上大學後,三個孩子更是靠獎學金和勤工儉學來負擔自己的學業與生活,不給父母添一點麻煩和壓力。

2

除了保障三個繼女的學習之外,李享知給予她們的,還有她們最最渴望的父愛,以及一個完整、溫馨的家。

與生父的冷酷無情不同,李香芝從不打罵自己的孩子。他平等地對待所有六個孩子,很少對他們說嚴厲的話。即使哪個孩子犯了錯,他也總是耐心地和他們講道理,講故事開導他們。

可能這在其他孩子看來沒有什麼,但在三姐妹心裡,這種對待無疑是一種無可比擬的療愈,讓她們懂得了被愛的滋味,以及深深的感恩。

有一次,他的妻子李在給繼女發生活費的那天,腳突然疼了。李香芝不得不停止農活半天,趕到學校給她錢。他把李曉玲叫到教室門口,從自己破爛的褲兜里掏出僅有的100元錢遞給她。簡單說了幾句後,他就匆匆趕回家去工作了。

回到教室後,李曉玲迎著周圍同學詢問的目光,於是紅著臉解釋道:我爸爸來的太匆忙了,沒換衣服,就穿著農活服出去了。

但她心裡卻分明清楚,其實李享知身上穿的那套洗得發白、綴滿補丁的衣服,已經是他最體面的一身行頭了。

這種讓李曉玲感動的時刻,在她的學生時代不止一次發生。

她還記得,三姐妹都在嘉禾縣廣發鄉中學上初中的時候,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她們都沒有帶傘。李香芝放下農活,步行七八英里到學校給他們送傘。

回到家後,三姐妹只是打濕了褲腳,而李享知的全身上下都濕透了,當晚就發起了燒。可他還是硬撐著,既不肯去醫院打針,又放不下地里的農活,結果一場病拖了半個月都沒有好全。

2008年初,當郴州遭受冰雪災害時,小女兒李東東正在郴州的一所學校上學。李香芝非常擔心,他給她打了幾次電話,但都聯繫不上她。

徹夜難眠,第二天早上6點,李香芝乘車出門,想去學校看女兒。但由於冰災,廣發鄉到嘉禾的大巴停了。李香芝不得不步行20多英里到嘉禾縣,又花了300元攔了一輛車。直到那時,他才在那天下午2點到達李東東的學校。

而此時的李冬冬,正一個人困守在學校。這兩天,她眼巴巴看著同學們一個個被家人接走,自己卻連家裡人都聯繫不上,只好吃了兩天冰冷的食物度日。

最最絕望之時,父親卻如同天神一般降臨,李冬冬連詫異都來不及,心底的委屈和害怕就先一步爆發了,抱著李享知就大哭起來。

回去的路比來時更難走,李享知用稻草捆著兩人的鞋子,牽著女兒的手,一步步穩穩地走回了家。李冬冬至今仍清晰記得,儘管那時的自己臉痛得生疼,心裡卻是前所未有的暖。

那一年,因為我花了300塊錢的公交費,春節期間家裡連五斤肉都買不起。但是李香芝告訴孩子們,這是一個家庭和平相處的最好的一年。

如果說,是李享知的堅持和擔當,讓三姐妹樹立起讀書的信念,最終成就了她們的夢想,改變了她們的人生;那李享知樂觀的精神,就是最好的言傳身教,他從不多說什麼,卻用行動引領著孩子們的成長,指引她們走上更好的人生道路,成長為更好的人。

當前位置儘管李香芝大半輩子都是農民,但他並非沒有受過教育。他是真正的高中文憑。1975年高中畢業後,在村裡當過辦事員、村主任、村副主任、鄉人大代表。

他始終相信「知識改變命運」,不僅如此教育子女,還保持了辛勤耕作後讀書看報的習慣,並對三個繼女的未來做了詳細的規劃和設想。

在他看來,大繼女樸實踏實,適合學醫,母親身體不好,以後有個照應。二是女兒細緻,個子高,塊頭大,身體好,思想政治覺悟高,上軍校最合適;我的小女兒活潑開朗,可以從事教育工作。

綜合自己的考量,以及父親的建議,三個繼女最後的升學方向雖然沒有完全按父親的設想來,但都很成器。

2004年,長女李曉玲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湘潭大學。2010年,她考上了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碩士研究生。

2005年,二女兒李曉雨考入武漢大學外語系,2010年考入林肯大學學前教育碩士。

2008年,我的小女兒李東東考上了北師大,然後在母校讀了在職研究生。

看到女兒一個個出落得這麼優秀,李享知甚感欣慰,同時也不甘落後。2011年,52歲的李享知參加了招考,從200多人中脫穎而出,考取了鄉農技站站長一職。

他用自己的行動,再次告訴自己的孩子們,「我這個年紀尚能如此,年輕人,就更應該不怕歷練。」

而三個繼女的後續發展,也再次向爸爸證明了她們的努力。

李小玲考入了事業單位,做了一名公務員。

李小玉留在美國發展,現在是矽谷軟體工程師。

而李冬冬研究生畢業後,進入岳陽一中成為了一名教師。

然而,正是因為三個繼女的出眾,李香芝被記者寫成新聞後,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人們質問他:「為什麼你把你的繼女教得這麼好,而你自己的孩子才讀完初中?」

眾所周知,這個問題曾經是李香芝的心病,困擾了他多年。當時他確實供六個孩子讀書,但他自己的女兒和兩個兒子都不是讀書的料,所以只讀了初中就都輟學了。

眼看著繼女和三個親生兒女的文化差距越來越大,李享知的心裡難免也有過悔恨,他也曾翻來覆去地想:如果不是供著這麼多孩子讀書,那他的三個親生兒女哪怕學習再差,也能一直供到高一點的學歷。

尤其是看到三個親生兒女早早外出打工、做生意的種種辛苦,李享知內心備受折磨。他總是忍不住說:當年要是讓你們多讀幾年書就好了,就不會這麼辛苦了。

然而,他們自己的三個孩子都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李香芝,他們不怪他。

大女兒李海鷹說,她小時候確實恨過父親一段時間,還娶了一個後媽,生了那麼多孩子,導致全家吃不飽飯,但後來這種情緒被父親的善良和愛融化了。她曾經問過父親,為什麼要撫養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姐妹。他告訴她,這是一種責任和義務,每個識字的孩子都需要得到支持和鼓勵。

得知李享知竟然藏有這麼多年的心病後,李海英忍不住哭著告訴父親:她從來都知道他沒有厚此薄彼,對於所有孩子上學的事都是一視同仁,只是她和弟弟實在讀不進,不是那塊材料,這個也沒辦法改變。

而在李享知被大批網友罵他太傻時,李海英更是第一個站出來發聲:「我們6個兄弟姐妹相親相愛,跟親生的沒有區別,我一點都不覺得爸爸傻。」

至於兩個親生兒子,雖然都在廣州做生意,平時沒空回來,卻也都心繫著李享知在老家的生活,他們共同出錢,為李享知建了一座兩層樓房。

所以漸漸地,李香芝的心結被打開了一點點。即使被網友質疑,他也能從容應對:「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如果我的三個孩子願意讀書,堅持讀書,我無論如何都會供給。」

現在,李香芝知道他膝下的六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抱負,他們都結婚了,有自己的生活。但是,他們之間的感情卻始終如一的親密,彼此保持著聯繫。

去年年中,三個繼女還約好回老家,與李香芝團聚,分享童年的回憶。他們覺得李香芝的三個親生孩子和他們的父親一樣,和他們的三個姐姐一樣心疼,背著他們用自己的零花錢給他們買包子。

李香芝的大兒子有了孩子後,他的繼女李曉雨熱情地從美國寄回了奶粉,儘管她不能親自製作。

說到底,親情,可能是這世上最難定義的一種感情。它可以很複雜,又可以很純粹。

它從來不應該只用血緣來判定親疏,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能在親情之中,獲得愛,也懂得回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3ff251b11567df59d1c3cd239f80b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