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科普丨主汛期,如何識別堤壩決口隱患

2024-07-29   紅網

受涓江河水位上漲影響,7月28日20時許,湖南湘潭市的湘潭縣易俗河鎮郭家橋新塘村四新堤發生決口險情,省市縣各級迅速調集力量進行搶險救援。截至21時40分許,決口發展至50多米,已轉移群眾3100餘人,暫無人員傷亡。

了解涓水

涓水是湘江的一級支流,也是湘潭市儲備水源。涓水在湘潭縣境內流程57公里,流經湘潭縣7個鄉鎮,是湘潭縣的主要飲用水源。

涓水古名「興樂江」,又名「白果河」「易俗河」,今又稱「涓江」。為湘江一級支流。源於雙峰縣東部荷葉鎮昌山(九峰山),自衡山縣新橋鎮石地方村入境,流新橋、貫塘、江東、白果、長青鄉等鄉鎮至曉嵐村港出境入湘潭縣,流經青山橋、花石、排頭、錦石、射埠鎮,至河口鎮卓江村匯入湘江。

涓水全長103公里,流域面積1764平方公里。 下遊河寬80—100米,平均坡降11/1000,因經赤色盆地,兩岸水土流失嚴重,河床淤高,上世紀50年代後不能通航。

防汛知識

當前,已進入「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特別面對颱風「格美」帶來的強降雨,防汛形勢嚴峻。

受降雨影響,江河湖泊水量增加,在長期高水位浸泡下,堤壩極易出現決口險情。堤壩決口前哪些徵兆不容忽視?

進入主汛期後,我國多地江河湖庫面臨著較大的江河洪水壓力。大雨、暴雨或長期降雨過於集中,都容易產生大量的積水和徑流,如果排水不及時,引起江河湖泊水量增加、水位上漲泛濫,就可能引發洪水,致人員傷亡、財產受淹。

在此階段,應高度關注部分堤防、中小水庫(淤地壩)等構(建)築物,一旦發生險情,及時識別並上報風險隱患。

堤壩出現哪些情況,需及時識別風險?

(1)滲水

堤壩等防洪工程在高水位作用下,背水坡面及坡腳附近出現士壤滲水。滲水擴大可形成漏潤,用眼看、手探即可發現。

(2)漏洞

滲流通過堤壩的漏水通道,從背水坡溢出。漏洞擴大是堤壩潰決的徵兆。

(3)管涌

管涌也稱「泡泉」「泉」「翻砂鼓水」,土體顆粒被滲流帶出而發生滲透破壞,肉眼可見。管涌可能引起建築物塌陷,是決堤、垮壩的徵兆。

(4)開裂

堤壩在洪水長時間作用下,具頂部或坡面出現縱向或橫向裂縫。往往是發生堤壩破損、潰堤等險情的徵兆。

(5)沉陷

在高水位或雨水浸注情況下,堤身、堤腳附近發生局部凹陷,有的口大底淺呈盤形,有的口小底深星井形。堤頂與堤坡沉陷是洪水溢出的徵兆。

(6)坍塌

由於水流不斷沖刷堤防坡腳材料,使坡度變陡導致上層土體失穩引起護坡、土體崩塌,是潰堤等的徵兆。

(7)失穩

水流淘刷、滲水作用或頂部壓載造成堤壩邊坡失穩,周部土體下滑,堤腳處土壤被推擠向外移動或隆起。邊坡失穩是堤壩破損、斷面削弱的徵兆,可能引發潰堤。

(8)潰堤或潰壩

潰堤是由於漫堤(洪水水位超過堤頂面)漏洞、管涌等臉情發展造成堤工程破壞,失去擋水作用而形成決口的現象。

澳壩是堤壩、其他擋水建築物或擋水物體潰決的現象,是大規模洪水溢出的徵兆,可能造成下游毀滅性災害。我國小型水庫多,壩型主要為士石壩,漫壩(洪水水位超過壩頂面)和滲透破壞等都可能引發潰壩。

及時監測水庫潰壩的前兆可採用多種科技手段

物理監測技術

如大壩振動傳感器、溫度傳感器、應變計和位移計等可以實時監測大壩的物理數據,如撓度、溫度、應力和變形等,從而及時發現大壩的異常變化。

化學監測方法

可以通過檢測水質、地下水、空氣等指標的變化來掌握大壩的安全態勢。

遙感監測技術

利用衛星、航空等遙感手段獲取大壩及周國環境的圖片和數據信息,能夠全面、迅速地學握大壩的安全狀況。

應力監測技術

應力監測技術也是不可或缺的,它通過多種儀器和設備獲取大壩的應力、變形和位移等數據信息,為預警大壩的潛在問題提供重要依據。

災害風險隱患信息報送隊伍主要由村級災害信息信息員和鄉鎮級以上管理人員組成。但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身邊災害風險隱患的發現者,救人性命,助力避險。

發現災害風險隱患後,第一時間上報信息,可以為當地防範應對自然災害贏得時間、贏得主動,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