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何川(插坐學院創始人)來源丨插座學院(ID:chazuomba)
你好,我是何川。
每天和你分享一條高效能思維,幫你成為更優秀的職場人。
今天分享的問題,我特別喜歡:
如何通過高質量提問,讓自己成長更快?
有人可能會好奇,提問也能讓人成長更快?難道不應該是答案才會讓人成長更快嗎?我們前面還講過,要善於建設性,重要的不是發現問題,而是提出解決方案。
這好像很矛盾啊!其實不然。
好的問題可以給人啟發,思考出很多好的答案,也就是所謂的打開了很多扇思考的窗子。明確的答案則可能會將人的思維局限在某個範圍,也就是所謂的打開了一扇門,其實關上了所有窗子。
所以愛因斯坦老師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哪些場景需要高質量提問?
善於提問不僅是新聞記者的工作,更是每個職場人必須掌握的能力。在美國沃頓商學院的教材里,高質量提問,被視為管理者的核心技能。
「提出問題、傾聽解釋、理解並回答以及基於事實採取行動,是企業組織管理過程中的核心要義」。那麼,具體哪些場景需要高質量提問呢?
1)面試招聘以及各種考核談話。
比如阿里巴巴早期招聘時,為了考核一個人的吃苦精神,最常問的就是:
從小到大你吃過的最大的苦是什麼?
這當然是一個好問題,可以引導被問者還原事實,很具體地講出來。相反,有些問法則很糟糕,比如,你怎麼評價自己的吃苦能力?我相信,即便是最差的應聘者,也會說,「我認為我挺能吃苦的」。
前阿里巴巴 CEO 衛哲最新演講:早期員工流失率高達 120%,馬雲用 3 招兒解決了
2)向領導或跨部門申請支持。
新手職場人,通常很少主動和上級溝通,其實很關鍵的一點,是不知道說什麼。但如果你善於提問,就可以隨時和上級展開一段很高質量的溝通。比如,你部門最近業務發展很快,工作量增加較大,需要招聘一位助手,來幫你分擔,這個時候你就需要向領導申請崗位預算。
如果你的第一個提問是:
老闆,我想招聘一位助理,可以嗎?
我相信很多老闆的第一反應會是,「為什麼?」,然後接下來的談話里,將充滿著暗暗的質疑,你將花費非常多的精力,從頭到尾解釋這件事。
但如果你的第一個提問換成:
老闆,我們部門最近業務進展較好,有一些明顯的成果突破,能否和您彙報一下?
這個時候,老闆將會是期待的心情,來接受你的談話。你放心,沒有任何一個老闆,會拒絕來自下屬的好消息,因為這也將是他的功勞。
然後在談話過程中,你有理有據地提出業務發展現狀,釋放出增加人手必將進一步擴大規模的信號,你的老闆將比你更加想要招聘人手。
3)向前輩老師請教相關問題。
2015 年和 2016 年,我大概講了 100 多場線下課。每一次都會有熱心同學提問,但確實有很多人提問之後,我都會問一句:您的問題是?或者:您是想問這個問題嗎?
說到底,就是沒有提出真正的問題。當然,也有另外一種常見的提問,就會說沒有提出可以回答的問題,比如:何老師,你怎麼看馬雲講的新零售?
這個就是一種無法回答的問題。可以換個角度問:何老師,你最近有沒有看過比較不錯的新零售的文章?能否分享一下。這就具體多了,我也很可能會順便說一些有關新零售的理解。
以上三個場景的舉例,如果你能夠認真體會,一定能感受到,提問角度的不同,將直接影響工作和溝通效果。當然,除了這些場景,還有:
4)接待外部訪問以及商務合作。
5)與新同事快速建立良好聯繫。
6)分析判斷新業務的趨勢與前景。
7)幫助下屬解決工作上的困惑。
我們不在此一一舉例,接著往下聊。
管理者需要掌握哪些基本問題?
既然工作中經常需要通過提問來解決問題,有沒有一個基本的通用問題清單?答案是有。《提問的藝術》這本書中,列出了部分管理者常用問題:
我推薦的書均不作為購買建議
1)何事?
2)何地?
3)何時?
4)何因?
5)何人?
6)何種途徑?
7)何種價格?
8)假如…會怎樣?
這些問題,可以在各種場合通用。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假設你是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雲的秘書,你突然接到一個會談邀請,對方是京東集團董事長劉強東的秘書。你就可以按照這個問題清單進行逐一溝通確認,比如:
1)劉總找馬總會談有何事?
2)這次會談計劃地點在哪兒?
3)這次會談計劃時間是?
4)為什麼一定要做一次會談?
5)這次會談都有哪些人參加?
6)這次會談是以什麼形式開展?
7)這次會議涉及到的業務規模多大?
8)如果馬總行程不便,其他人出席可否?
你會發現,善於提問的人,做事細緻而周密,能把很多情況考慮到,大幅提升溝通和決策效率。而新手秘書經常乾的事兒是這樣的:
馬總,京東劉總想約您會談,咱們見嗎?
結果就是,馬雲老師要按照這個清單,把所有問題,問秘書一遍。
常見的錯誤提問有哪些?
在《提問的藝術》一書中,最常見的錯誤提問,主要有以下幾種:
1、習慣性問題。
這是最為常見的提問陷阱。比如某些主管,不管面對什麼類型的人才,面試結束前,都會沾沾自喜地問一句,「你有什麼要問我的嗎?」,並以此來評價應聘者是否主動。但萬一有個人才當天的狀態一般,回了一句,「沒有了」。
這位主管是否應該按照習慣性的思維,給這個人才判定為「主動性不足」呢?如果是,那麼他一定會有很大機率錯失人才。
2、可以作為答案的問題,即問題具有指向性。
比如有些老闆,剛剛頒布一項政策,然後徵集在場同事意見,說:都聽懂了吧?沒有不滿意的吧?這樣,即便有人不滿意,也會有很大壓力,很難開口。
3、沒有針對性情境的提問。
高質量的提問,一定要讓回答者清楚地了解問題的背景原因,而不是「空中樓閣」一樣的問題,比如,某應屆大學生請教百度董事長李彥宏:
您認為從事人工智慧工作有前途嗎?
如果李彥宏先生負責任地回答,一定會追問,「您的專業背景?您以後想在這個方向工作嗎?」,否則,他回答「有前途」和「沒前途」都沒有任何價值,更給不出針對這位大學生的具體建議。
除了以上這幾種常見情況,以下形式的提問,也都屬於低質量提問:
1、故意擺低姿態:本人才疏學淺,孤陋寡聞,所以想請教你…(能不能有話快說?)
2、故意裝腔作勢:通常表現為抓住某些很明顯但無關緊要的問題進行反問,擺出一副「我是老大」的居高臨下的樣子。
3、故意迴避矛盾:我知道你最近遇到了問題,但我也很辛苦,我們不能互相理解一下嗎?(並沒有真正關心對方遇到了什麼問題)
4、隨便提個問題:能否點評一下 XX 公司?如何看待 XX 趨勢?(論壇上尤其常見)
5、滿口專業術語:您認為在人工智慧時代,區塊鏈技術將對新零售行業產生哪些影響?(這種人其實特別多)
6、提問含糊不清:我對騰訊的未來感到擔憂,但小米發展得很好,你說呢?(具體想問啥,我也不知道,你猜吧)
高質量問題的10條定律
說了這麼多,如何提高問題質量?《提問的藝術》這本書中,總結了高質量提問的 10 條定律:
1、開門見山。
2、提問時注意眼神交流。
3、使用簡單的詞彙。
4、使用簡單的句式。
5、簡明扼要。
6、提問焦點集中在當前要務上。
7、明確提問的目的。
8、提問要合時宜,問對人。
9、提問舉止能否反映提問目的。
10、知道如何針對回答採取下一步行動。
這些定律看起來都需要進一步解釋,由於時間篇幅有限,今天也只能先簡單和你分享一下。建議大家有空多看看這方面的書。
不僅如此,想提高提問水平,還需要經過很多的實際訓練。
但我希望通過今天這篇內容,能夠讓你意識到高質量提問的重要性,而不是馬上就獲得一個高水平的提問能力。
前幾天有同事問我:我今年的小目標,是養成早起的習慣,但總是做不到怎麼辦?
我說,你想做好任何一個件事,首先要弄清楚為什麼必須做好這件事兒。比如,我們舉辦了這麼多場線下課,為什麼你總能很早起床布置會場?因為你心裡清楚,無論如何不能起晚了,必須做好會場管理。這在你心裡,是一件不可動搖的承諾。
這件事就說明了,你不是沒有早起的能力,而是你內心裡缺乏一個持續早起的理由:
你想早起是為什麼了嗎?是為了學習,還是為了鍛鍊身體?畢竟為了早起而早起沒有意義。
所以,早起不應該成為你的目標,你應該想清楚的是,早起能夠幫你完成什麼目標。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
再回到高質量提問能力,也是一樣,我們想提升提問能力,是因為這是一個優秀管理者,開展工作的核心技能,是我們成長的必經之路。我們要先在內心裡堅定了這一條,之後自然會盡辦法學習提問技巧。其他方面能力的學習也一樣。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明天見。
本文作者何川(插坐學院創始人),如果你喜歡,歡迎關注何川老師的個人微信公眾號(ID:hechuan1101),一起共同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