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插座學院
作者丨Tara 編輯 | 崔叔
來源 | 插座學院(ID:chazuomba)
⼩時候,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會說,「這個是壞⼈」,因為 TA 通常⻓著壞⼈的樣⼦,做著壞事,甚⾄還有專屬的背景⾳樂。
⻓⼤後,⻅識了形形⾊⾊的⼈,我們很少直接定義⼀個⼈是「壞⼈」。但在更為隱蔽的意識深處,仍有著簡單判別對錯的思想。
成年⼈的世界:從來不是只有對錯那麼簡單
在⼀期節⽬⾥,知名主持人魯豫問某男星:「如果你媽媽不喜歡你的⼥朋友,你就不會和她結婚嗎?」
男星回答:「是的。」
魯豫當時說,「那可能就是不夠愛。如果我愛⼀個⼈,我會和全世界對抗的。」
魯豫的這個觀點,我曾經也深以為然。認為沒有堅持到最後的愛情是不夠愛,是做得不夠好。
在電視劇《琅琊榜》中,⼀⼼復仇、為⾚焰軍平反的林殊以「梅⻓蘇」的身份終於回到了京城。看到此景,與他分離整整 13 年、⻘梅⽵⻢的愛⼈——「霓凰郡主」哭著希望他們不再分開。
但林殊並不敢答應,因為前路未⼘。
後來歷盡艱難,⾚焰軍案被平反。
但此時北境戰事傳來,曾為少帥的林殊決定親征。此⾏必死⽆疑,含著深沉的不舍,林殊只好給「霓凰郡主」許下⼀個「來世不分離」的承諾。
最深的仇怨「⾚焰軍案」已了,北⽅戰事也不是⾮他去不可,為何還要出征呢?
因為他不夠愛霓凰嗎?因為他背負了家國道義嗎?
林殊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我成為梅⻓蘇太久了,我想做回林殊。(⼤意)
《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這本書中提到⼀種「認知不協調理論」。指的是,當我們產⽣兩種相反的態度或認知時,總會傾向於使之協調。
當⼀種態度涉及⾃我卷⼊的時候,這種態度最難改變。
也就是說,愛,就算再愛。它和它的認知對⽴⾯—— 家國道義、母親的價值觀等,都是勢均⼒敵的。
取誰,舍誰,完全看哪個放棄的成本更⼩。
林殊如果放棄出征,家國道義也許還會纏繞他,因為那是他作為少帥的⾃我的⼀部分。⽽放棄愛,只是痛苦⽽已,⾄少不會否定⾃我。
所以你看,沒有⼈做錯,他們只是做了選擇。
只看對錯,其實是偷懶的思維路徑
在互聯⽹⾏業,我們常常說,要多聽聽⽤戶的聲⾳。
但就像那個古⽼的故事說的:在汽⻋出現前,⽤戶只想要⼀輛更好的⻢⻋。如果完全按⽤戶說的做需求,可能不會有更本質的洞察。
張⼩⻰在最新⼀次微信公開課演講中還說到:
其實任何⼀個⼤的改版都會帶來⽤戶的不滿,因為⼈習慣於⾃⼰熟悉的界⾯,覺得是最好的。
我們沒辦法讓10億⼈來投票決定什麼是好的,也投不出來。那怎麼才能通過改變尋求設計的優化,讓它變得更好呢?這個決策必須遵循好的設計原則。
可⻅在做設計優化時,也不能⼀味只聽⽤戶的。
在互聯⽹⾏業還有⼀個迷思可能更⼴泛,那就是數據。
我們信奉數據,甚⾄唯數據論。然⽽,數據結果真的是唯⼀判斷標準嗎?
數據反映⽤戶的⾏為,但很難反映⽤戶的動機。
數據有的時候,是最易解,⽽不是最優解。
當⼀個原則被奉為對的時候,我們要極⼒辨別它適⽤的場景。拿它來判斷⼀切的對錯,是偷懶的思維路徑。
有的時候,我們說⼀樣東⻄是錯的、沒⽤,還可能是因為它太難。
去年底,新東⽅年會⼀⾸改編⾃《沙漠駱駝》的歌刷爆朋友圈,寫出了很多職場⼈的⼼聲。「⼲活的不如會寫 ppt 的」,多麼⽆奈的事實。
我也看不起那些沒有真才實⼲,只會彙報和忽悠的⼈。
然⽽在職場,擴⼤影響⼒、向上管理確實是⼗分重要的。我們說它沒⽤,是不是只是因為,它太難了呢?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
所謂成熟,是透過對錯看價值選擇
在⼀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我坐上了⼀輛滴滴。⻋上放著⼀⾸歌,沒聽⼏句就哭了出來。
聽到的部分歌詞是這樣的:
有多少⼈為了眼前放棄⾃⼰的明天
有多少⼈為了明天⼜在扼殺今天
有多少⼈為了今天寄⽣給了欺騙
⼜有多少⼈欺騙只為換取⼀絲尊嚴
有多少⼈為了尊嚴卻活在別⼈的胯下
有多少⼈活在胯下只為養活⼀家
有多少⼈為了⼀家⽼⼩四海為家
⼜有多少⼈漂泊⽇夜思念朋友和爸媽
……
我們在成⻓中,會失去很多。這種失去,⼜何嘗不是有選擇的。
《快樂⼤本營》有⼀期節⽬,讓⼤家對⾃⼰打分,滿分 10 分,何炅竟給⾃⼰打了 5 分。
⼤家都很驚訝。可以說是內地綜藝⼀哥,年少成名順⻛順⽔,圈內好友⽆數的他,怎麼對⾃⼰滿意度並不算⾼呢?
何炅後來解釋說,只給 5 分是覺得自己太忙沒時間陪伴家人,很虧欠家人。
印象里,何⽼師⼀直都很忙,各種節⽬⾥都有他的身影。按理說,到了他這樣的成就,財務⾃由,放慢⼀點⼯作,多騰出時間來也不是不可能。
為什麼沒有去做呢?
翻閱了何炅早年的採訪,看到他⼩時候其實很⾃卑。身材瘦⼩,和⼩男孩打架打不贏。因為⾃⼰沒有什麼拿得出⼿的東⻄,就喜歡去參加⼀些拋頭露⾯的活動。
他也在採訪⾥表示⾃⼰私下有安靜的⼀⾯。但是也許,越來越不願意觸碰、⾯對安靜的、弱⼩的那個⾃⼰。
只有不停地⼯作,才能看到那個被朋友包圍,在事業上遊刃有餘、獲得源源不斷成就感的⾃⼰。
即使到了中年,何炅也很少靜下來⼀個⼈待著,他看電影、按摩、聽⾳樂、寫東⻄,他獨處的時間依然被安排得很滿。
「我覺得那種『⼀段時間什麼都不做』的狀態是可怕的,這樣⼀定會把⾃⼰不好的東⻄,比如孤獨、悲愴放⼤。」
相較於⾯對本源的自⼰,或者說工作之外的自⼰,懷揣著愧疚感生活,對自己更能接受些吧。
「我⼀直有⼀個安全感(來源),就是事業表現很好,其他⽅⾯可以被這個光芒遮蓋。⼀定有⼀些困惑,⼀定有⼀些解不了的題,我這種年紀,⾃⼰哄⾃⼰開⼼是最厲害的本領,我就有這個本領。」
何炅承認,自己「解不了的題」有很多,譬如,他太忙了,沒有更多的時間陪家⼈朋友。還有婚姻和孩⼦的問題。
其實,不僅是何炅,我們大多數人每天也在面臨著這樣的選題:要不要聽爸媽的話早結婚,要不要離開北上廣回老家,要不要辭職重新開始一份工作等等。
所以,看⼀個⼈看重什麼,不要看他獲得了什麼,⽽是放棄了什麼,看他的價值選擇是什麼。
我們做⼀件事,需要去分辨那些被奉為原則的事情,它們的適⽤標準是什麼。而看⼀個⼈,就看他放棄了什麼。
所謂成熟,就是不執著於簡單的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