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時腳底哪裡先落地?

2023-12-06   ASICS亞瑟士

原標題:跑步時腳底哪裡先落地?

運動科學角度,把跑步時雙腳的落地區域分為三類,前掌(forefoot)落地、中足/全掌(midfoot)落地和後跟(rearfoot)落地。

這三種落地方式並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有各自的好處同時,也都需要承擔一定的壓力負荷——畢竟運動中產生的力並不會憑空消失。不同的落地,區別只在於壓力負荷的比例,由跑者身體哪些部位去承擔。

我們以破速集訓期間特邀運動員們的抓拍瞬間為例

可以看到這些具備了一定跑步能力的進階跑者,前掌、中足/全掌和後跟落地都有。

並且在長時間的奔跑、比如馬拉松比賽中,即便是進階跑者也可能會出現在不同的距離、使用不同落地方式的情況。

「跑步時腳底哪裡先落地」未必是跑得好的關鍵。

前掌先落地

前掌(forefoot)落地的跑姿,是以跖骨-趾骨區域先接觸地面,實際真正承擔起身體重量,則是大腳趾下方的趾球部。而後後跟也會接觸地面,整個腳掌貼地。

【優點】

膝蓋保持微曲狀態,受到的衝擊較小;

較短的觸地時間,相對而言更高效的跑動效率;

【缺點】

下肢關節受到的衝擊較少,但對腿部肌群(尤其是小腿)、足弓和腳踝等關節力量要求很高;

刻意嘗試前掌落地,容易導致前掌緊張,肌肉力量跟不上反而出現動作變形。

中足/全掌落地

中足/全掌(midfoot)落地理論上是由足弓部位先接觸到地面,相當於整個腳掌正好「平放」在地面上。然而多數人的足弓本身懸空於地面,實際真正先接觸地面的依然是前掌或後跟,所以只要前掌和後跟幾乎同時接觸地面,就可視為是中足/全掌落地;

【優點】

充分利用足弓緩衝落地的衝擊,下肢肌肉和關節承擔較為均衡。

【缺點】

足弓反覆受力,其機能會下降;

很多跑者中足落地介於前掌和後跟之間,刻意去嘗試,反而會出現「腳掌拍地」的錯誤動作,讓關節和肌肉壓力更大。

後跟落地

後跟(rearfoot)落地與行走較為相似,後跟先落地,而後過渡至前掌。

【優點】

最自然也最常見的跑步姿態,技術難度最低;

相對而言最為省力。

【缺點】

關節承受的負荷較大,且有最長的觸地時間,運動過長後膝/踝/髖關節壓力尤為明顯;

相對較低的跑步效率。

——可以看到不管是那種落地,都有其優點和需要注意的方面。

所以對於絕大多數跑者而言,適合當下自己能力能駕馭的跑姿,並以最自然的步態去進行跑步,就是合適的。具體哪個部位先落地,沒那麼重要。

還有一點,很多跑者最為關心的跑步傷病問題,成因都很複雜,個體間的差異也很大,不同的落地方式,受傷機率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跑者們可以做的——

除了跑步之外,增加力量訓練和身體靈活性的訓練(每周1-2次)。更好的學會通過利用肌肉發力去實現跑步動作;

日常跑步嘗試在不同的強度/速度中使用不同部位落地,感受它們的區別。這也會刺激到更多腿部肌群,尤其是持續勻速的慢跑,會導致部分肌肉過度利用、緊張失去彈性。

隨著跑步能力的增長,很多跑者可能發現自己的落地或跑姿出現改變,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不必過分在意自己是哪種落地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最舒服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