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味到自嗨鍋,蔡紅亮的「一輩子」也不過隨口說說?

2023-03-29     快消

原標題:從百草味到自嗨鍋,蔡紅亮的「一輩子」也不過隨口說說?

文丨橘子

2016年,蔡紅亮將百草味公司以9.6億元的價格賣給了好想你棗業;去年,他曾對媒體表示,「自嗨鍋,是我的一輩子……」語境是,未來會不會再去創立一個新品牌?可是,28日的一則公告將這份「承諾」撕了。

「看不懂」的收購

安靜了許久的自嗨鍋,因為蓮花健康的一則公告,甩出了「王炸」的效果。

公告有點長,但總結下來就是,那個擁有蓮花味精的公司(蓮花健康)打算用3-6億元的價格從創始人、實際控制人蔡紅亮手裡購得自嗨鍋20%的股份。

消息來得突然,就連自嗨鍋的員工也表示,之前並不知情,「上面(自嗨鍋管理層)瞞得很緊」,雖然,此前公司就傳過自嗨鍋要賣,但那都是小道消息。

還沒等自嗨鍋的員工和圈內人從詫異中轉過彎來,蓮花健康卻已收到了上海證券交易所有關此項收購的問詢函。問詢函顯示,前述交易對價的溢價率約 970%到 2000%,溢價率較高,所以需要蓮花健康補充披露更多內容,比如,交易對價的合理性、是否存在利益輸送、標的與公司現有業務存在較大差異,是否存在業務協同、標的公司盈利能力是否具備可持續性等等。

問詢函甚至提及,收購公告披露前一個交易日及公告披露當日,蓮花健康的股價分別上漲 6.49%和5.02%。請蓮花健康自查,是否存在泄露消息或是存在內幕交易……

股價的波動似乎在說,「利好」。然而,和上交所的問詢函一樣,業內不少人表示「看不懂」這次收購。

畢竟,以味精、麵粉、雞精為主要產品的蓮花健康和從事方便餐食研發、生產和銷售的自嗨鍋,看起來並不搭。不過,公告發布的當天,河南本地媒體,就對外「披露」了蓮花健康的收購意圖——又一豫企競逐預製菜新賽道。還有「分析人士」給出了此次收購的合理性,並表示是「強強聯合」。

可事實呢?

因為味精的謠言,味精行業多年間萎靡不振,而行業洗牌最終讓蓮花健康走向行業龍頭,但即便如此,其多年來在行業內的存在感也是肉眼可見的低。

財報顯示,蓮花健康2021年度營業收入18.15億元,同比增長9.6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436.44萬元,同比減少40.28%。2022年,前三季度營收約13.15億元。

自嗨鍋呢,從巔峰時期(也是燒錢時期)霸屏各大娛樂節目後,近兩年的曝光率多停留在食品安全事件里;其高端產品近40元的售價還總被消費者吐槽「點個外賣,它不香嗎?」

不過,槽點頗多的自嗨鍋與雖為行業龍頭但也不咋強的蓮花健康,在預製菜賽道到是存在「合眼緣」的邏輯。

公開信息顯示,2021年,自嗨鍋聯合政府投資超20億建立了15個工廠,實現了從預製菜主食材、包裝材料到產品組裝的全自建;同時,通過與供應商合作+自建地推團隊的方式,面向線下渠道進行了產品銷售測試。

彼時,蔡紅亮還披露金華工廠做肉製品,比如香腸、醬肉、醬鴨、滷肉等;杭州千島湖工廠做牛排和肉製品前道處理,以及水餃;重慶工廠做高溫菜包和冷凍菜包,以及各種調味料;安康工廠做常溫菜包;河南工廠做米粉、面類主食;江蘇工廠做紅薯粉絲、米和發熱包,以及總組裝;還有水廠等等。

目前,國內被諸多資本、行業巨頭盯上的預製菜行業,絕大多數產品也確實是「組裝」而成。如果蓮花健康想迅速切入預製菜賽道,布局上游,選擇自嗨鍋不算差。

而另一個層面,在2年內經歷了5輪融資的自嗨鍋,蔡紅亮也早就對外表示過IPO的「訴求」,如果和蓮花健康的收購邀約達成,也算是一腳跨入了A股大門。

變現才是「王道」

資本市場裡不乏「上市即巔峰」的企業,一跌再跌的股價「傷害」各類韭菜的同時,創始人卻可以「上岸」、實現落袋為安了。

如果說蓮花健康收購自嗨鍋真的是為了自救、破局,那自嗨鍋又是為了什麼?變現嗎?

提及蔡紅亮以及自嗨鍋,其前一段創業經歷也很難不被提及。那個在2016年被作價9.6億元賣給好想你的百草味。雖然,百草味的第二次「販賣」,讓好想你獲得了更多收益,但與蔡紅亮而言,已是過眼雲煙了。

將百草味變現後的2018年(公司成立於2017年),蔡紅亮帶著新創立的自熱火鍋品牌「自嗨鍋」高調回歸,喊出的口號是「自熱火鍋界真正的火鍋」。

對出售百草味的往事,蔡紅亮曾公開表示:「我覺得我很英明。因為自嗨鍋所在的餐飲市場,天花板反而更高了。」

也有媒體追問過蔡紅亮,賣掉百草味是否會遺憾?

彼時的他直言:「沒有永恆的商業,商業更像是科技產品,疊代速度很快。我這個人喜歡做人生第二、第三、第四種曲線,喜歡開創;我喜歡去攻打,不喜歡防守。守江山的時候,我會把『江山』 交出去,打江山讓我很喜歡。」

按此邏輯,此時的自嗨鍋或已到了守「江山」的程度?然而,就自嗨鍋當下的境遇而言,似乎並不樂觀。

首先,業績。

前述蓮花健康的公告顯示,自嗨鍋2022年營業收入8.19億;凈利潤僅為1993.85萬元。而早先,自嗨鍋曾對外披露,其2019年,整體銷售額破5億元;2020年的銷售額已超10億元,那麼,經歷了兩年的發展,如今的業績,豈不是妥妥的下滑?

再來,地位。

自嗨鍋雖在自熱火鍋賽道有一席之地,但實際上也面臨著前有海底撈、小龍坎等一眾龍頭「下場」,後有莫小仙等同類的同時,良品鋪子、三隻松鼠等休閒食品品牌也紛紛跟進的局面。換言之,江湖地位,並不安穩。

最後,聲譽。

近兩年,自嗨鍋頻繁爆發的食安事件,早已令其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也足以成為其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

顯然,此時「功成身退」,還為時尚早。更何況,2021年時候,蔡紅亮還為自嗨鍋描繪了一個千億級規模的藍圖,且設計好了三步走的計劃:第一步,成為中國網際網路標準化餐飲的開創者;第二步,要做中國餐飲標準化的代表;第三步,要向世界,推出標準的「中華料理」。

如今,這三步能算走完了第一步嗎?而千億規模的藍圖和8億多的年收入之間,著實差了一個銀河系。

更有意思的是,彼時,面對媒體追問蔡紅亮是否會再創一個新品牌時,他表示,百草味和之前的一些項目,一般情況做到七成的時候,也就是到腰部位置,基本就會退出來;「但自嗨鍋,是我的一輩子……」

顯然,彼時的「一輩子」或許停留在了那個當下。也或許,即便蔡紅亮賣掉的是整個自嗨鍋,再次「上岸」,也可以換個身份與自嗨鍋實現「一輩子」。

不過,網際網路是有記憶的,希望那些曾經的豪言壯語,不要給未來某天的自己送上一記響亮的耳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dcc914a9394e9c56835ad639a3003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