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志丹縣保安街道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將維護社會穩定擺在重要地位,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作為平安建設和社會治理的重要抓手,全力推進矛盾化解、問題破解、隱患排解等工作,創新推行「1+3+N」治理模式,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水平,走出了一條平安建設新路徑。
「1」核建設,搭建工作平台。以街道、村(社區)黨組織黨建工作為核心,依託綜治中心、黨員活動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中心),整合「村民議事室」「便民服務室」功能,以全縣推行「書記辦」為民服務工作機制為契機,設置群眾訴求服務點和「書記接待室」,安排全辦各級黨組織書記在「固定接訪日」定期接待來訪群眾;以黨群服務中心為陣地,打造便民服務窗口,搭建矛盾調處中心,及時為群眾提供訴求辦理、矛盾調解、信訪調處、法律援助等多元服務,全力落實「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模式,方便群眾及時快捷地反映問題,小問題就地化解、大問題及時登記上報。今年,街道、村(社區)共設立12個「書記接待室」和1個各類矛盾調處中心(室),11個村(社區)就地化解小問題108件,向街道辦上報解決問題矛盾2件。
「3」治融合,激發治理活力。推行以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德治為先導的「三治融合」,充分發揮治理效能,構建鄉村治理新格局。在9個村「新訂新評」村規民約,推進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規範「一約四會」運行,全面推進自治組織規範化建設;以「八五」普法為契機,以鄉村法治化建設為抓手,定期開展法治宣傳活動,累積開展專題法制宣傳10餘場、發放宣傳資料200餘份,努力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向村(社區)延伸,村(居)民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不斷增強;持續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凝聚人心,弘揚正氣,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宣傳道德模範感人至深的故事,深入開展「鄉村之星」、文明家庭、道德模範等評選表彰活動,共評選出各類先進集體和個人40多個,以道德評議和社會輿論的力量改進民風,引導群眾講道德、遵道德、守道德。通過夯實自治基礎、強化法治保障、著力德治引領,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N」力齊發,提升治理水平。積極統籌轄區資源力量,聯合愛心企業、社區社會組織、文藝團隊等,整合成立志願服務隊伍,不斷豐富志願服務形式、深化志願服務格局、培育志願服務項目;以機關黨組織和黨員「雙進」社區為抓手,進一步拓展城市黨建「同心圓」工程,通過廣泛宣傳、組織,充分利用各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個人優勢,緊盯基層社會治理痛點、堵點、難點問題,充分凝聚全民參與平安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科學劃分網格,將黨的建設、綜治維穩、平安建設等工作事項納入網格化管理,推動鄉村振興網格和社會治理網格進行「多網合一」,將原有村(社區)網格優化調整為95個,其中農村63個、社區32個,選優配強網格員,持續構建四級網格架構,全面推行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包村(社區)、片長社區負責人包片區、村社幹部包網格的「四級聯動」網格化管理模式,群眾通過「小事找網格員、大事找村(社區)、難事找街道」解決訴求和實際困難,切實維護轄區平安穩定有序局面,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來源:延安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