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紮根,向上生長:《去有風的地方》流淌溫暖治癒力量

2023-01-08     影視前哨

原標題:向下紮根,向上生長:《去有風的地方》流淌溫暖治癒力量

導讀:在詩意的雲南風光里展現青年群體的多元圖鑑,也為鄉村振興實踐寫下生動的註腳。

文| Yuki

「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我的路該怎麼走?」

當被問及這個恆久的時代命題時,每一代的青年都給出了一個屬於時代的深刻回應。在開年大戲《去有風的地方》中,這個問題叩問著每一個年輕人的內心。《去有風的地方》自2022年1月3日在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芒果TV雙平台播出,憑藉著對當代青年的真實描繪和田園治癒的力量,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這部劇將鏡頭對準當代的年輕人,在詩意的雲南風光里展現青年群體的多元圖鑑,也為鄉村振興實踐寫下生動的註腳。

紮根雲南鄉土的全景式掃描,

摹畫田園風獨特質感

雲苗村農田花草無處不在,藍天古屋相互映襯,風鈴輕輕吹響……《去有風的地方》滿足了受眾對田園美景的所有幻想。作為一部帶有著田園詩般美學色彩的治癒劇,《去有風的地方》的新意在於綺麗的雲南風光。劇中以雲南鄉村現實肌理的細節帶給觀眾深層的精神療愈,清新的田園風很好地詮釋了「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去有風的地方》劇組選在雲南取景,輾轉鳳陽邑、沙溪古鎮、喜洲古鎮、洱海等等頗具代表性的大理坐標,從原生態的大自然到樸實清新的雲南村落,為劇情營造了具有獨特質感的田園風格。

同時,《去有風的地方》選擇娓娓道來的講故事的方式,看似緩慢,實則還原生活。一座鄉村,一群人,幾頭牛,無垠的馬場……《去有風的地方》回歸田園語境,從鄉土中國中汲取充足養分。都市與鄉村的時空關係轉換,加之故事本身的敘事能力和方式的嘗試,使得該節目擁有一種娓娓道來的樸實感,不僅還原了生活,還打動了人心。

這部劇沒有停留在就鄉村言鄉村,而是巧妙地將秀麗的雲南鄉村與淳樸的風土人情一併展現給觀眾。該劇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模式,通過展現人間煙火中的溫情給予觀眾治癒的情感陪伴。比如紅豆第一次來到謝阿奶家裡,謝阿奶就讓紅豆感受到了親人般溫暖,不僅親自幫紅豆刷髒了的鞋,還不讓紅豆伸手幹活。當地村民的熱情和真誠,讓紅豆在客鄉完成了自我的療愈。

近幾年來的不確定性和壓抑感,讓不少人都萌發了「逃離大都市,親近大自然」的心理訴求,《去有風的地方》正是抓住了當下觀眾對於田園嚮往的心態,釋放出治癒身心的詩意表達,為當代觀眾提供了一個脫離職場、回歸家庭、享受生活的場域;讓觀眾能暫時放下城市生活中的重擔,在充滿田園風光的世外桃源體驗原生態的治癒力量,提升觀看的幸福指數。

講述青年多元人生價值選擇,

田園敘事流淌治癒力量

「如何把握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大城市做高薪工作還是返鄉創業?」「追逐夢想過程中遇到困難是堅持還是妥協」這些問題都是《去有風的地方》所拋出的社會議題。這些有著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年輕人為了理想和生活不斷拼搏,在其中映照出的多元選擇耐人尋味。在《去有風的地方》中,年輕人在探索自我、追逐幸福的選擇有了更為詳盡且生動的答案。

「不跑到滑絲,誰願意換吶」,在與謝之遙深夜談心的過程中,許紅豆說出了打工人的心聲,她形容自己曾經的生活就像上了發條的鐘。以許紅豆代表的都市打工人照亮了很多人的內心,而以許紅豆為圓心則輻射到了整個雲苗村的年輕人群體。劇中的有風小院就如同一幅「拼圖」,由擁有不同的人生路徑的年輕人組成:辭職到雲南休息的許紅豆、回鄉興業的謝之遙、咖啡師林娜、音樂人胡有魚、冷門網絡作家大麥等等青年群像,在濃濃的煙火氣息當中,傳遞出當下年輕人多元共存的價值選擇和人生態度。

生活從來都是五味雜陳,看似輕鬆諧趣的氛圍之下,生活的迷茫、壓力、困惑也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課題,《去有風的地方》為觀眾提供了溫暖的自愈密碼。來到雲苗村的這群原本毫無交集的年輕人,卻在尋找各自人生方向的同時,從陌生走到熟悉,為對方點燃了不期而遇的溫暖。

《去有風的地方》真實展現當下年輕人的現實問題和生活狀態的同時,也叩問著每個人的心之所向。無論是許紅豆辭職到大理積蓄心靈力量,還是謝之遙回鄉創業帶領鄉村振興,都體現了年輕人以自己的方式聆聽內心的聲音,尋找生活的真諦的勇氣,帶給觀眾多樣化的思考和收穫。

青春價值與時代精神交融,

打造「鄉村振興」的輕盈表達

「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去有風的地方》聚焦年輕人這一群體,用年輕人的青春價值為新時代中國實現鄉村振興的故事增加註腳。以青春抒寫、青春表達的方式,《去有風的地方》打造鄉村振興的輕盈表達,塑造鄉村振興的時代記憶,讓年輕化的鄉村振興故事走入觀眾的心中。

從現實問題的解決路徑出發,紮根泥土的《去有風的地方》完成了對雲苗村的全景式掃描,也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多重關切。比如,非遺傳承在技術的衝擊下面臨重重困境,湧現了人才匱乏、渠道單一、支撐不力等問題,謝之遙通過促成木雕坊和酒店的定製合作項目,經營電商幫當地村民賣當地特色的扎染布和刺繡品等方式。讓非遺文化在現實發展中找到落腳點,也讓返鄉入鄉青年的創業夢想在鄉村落地生根。

可以說,青年人是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而鄉村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去有風的地方》聚焦年輕人的自我治癒和價值找尋,講述了青年人在找尋自我的過程中,在鄉村振興實踐中積極作為。比如,許紅豆用她多年的酒店從業經驗幫助當地提升員工服務意識,為發展雲苗村的文化旅遊事業助力,也找尋到了自己人生的價值感。懷揣夢想在都市打拚的年輕人,在美麗鄉村新圖景中播種自己的夢想。以青春敘說情感,以個體見證時代,《去有風的地方》讓青春價值與時代精神交融,勾勒出的鄉村振興圖景正是我國鄉村振興實踐的縮影。

《去有風的地方》通過全景式展現青年人在雲南風光里找尋生活意義,給觀眾帶來原生態的情感陪伴的同時,也為國家「鄉村振興」的方針寫下了生動的註腳。這樣的講述方式不僅豐富了劇集的主旨表達,也為田園治癒劇傳播助力國家鄉村振興宣傳提供了值得借鑑的全新方法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c3ced4469aeef737ce17a1dfa698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