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震撼彈級別」的保就業舉措

2022-05-23     吳曉波頻道

原標題:期盼「震撼彈級別」的保就業舉措

立即訂閱收聽音頻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

——十九大報告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官方公布的失業率口徑都是「城鎮登記失業率」。

顧名思義,在勞動保障部門進行失業登記之後,才能計入失業人口。不包括非農業人口,也就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群體,即使失業也不算在內。

由此得出的失業率,常年維持在4%上下,僅以極小幅度波動,缺乏參考價值。

2018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城鎮調查失業率5.5%以內」的預期目標。當年,國家統計局開始正式發布「城鎮調查失業率」數據。

由此,失業人員的標準開始與國際接軌,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6歲以上;

沒有工作(調查周內為取得報酬工作不超過1小時);

尋求就業(近3個月內積極尋找工作);

一旦找到工作可以馬上開始(2周內);

涵蓋城鎮常住人口,也就是包括農民工群體。

此後,2019年兩會的預期目標是「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

2020年是「城鎮調查失業率6%左右」。

2021年是「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

今年的目標是「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控制在5.5%以內」。

我們無法確定,這句話的意思是「全年始終控制在5.5%以內」——這更匹配GDP增速5.5%的目標,還是「全年平均控制在5.5%以內」——這更容易達成。

只是月度失業率數據,已經突破了5.5%。

幾天前,國家統計局發布,2022年4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6.1%。

這是該指標發布以來的次高值,僅低於2020年2月的6.2%。

我國的失業率數據沒有剔除季節因素。因此幾乎每年2月,都會出現當年失業率的峰值。這也很好理解,很多短期工作在春節前結算,又會在春節後重啟。在經濟學中,這稱為「季節性失業」,不是什麼大問題。

2020年2月,季節因素疊加突發疫情,將失業率推到了最高點。而後,春節過去,疫情緩和,失業率回落。扛過一個月,無論對於僱主還是雇員,都不算難。

此刻卻呈現出另外一種趨勢。

全國失業率,從2021年10月4.9%的次低點一路攀升,跨過今年2月後仍未止步,一直升至6.1%,在習慣中被稱為「金三銀四」的日子裡。

可以說最近半年,我們眼看著情況一天天糟糕——這是疫情的第三年,不是說扛就能扛過的了

分類數據展現出更讓人憂心的趨勢。

4月,全國31個大城市(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自治區首府,不含港澳台)城鎮調查失業率高達6.7%。即便是在2020年,這個數字也不曾突破6%。

這意味著,眼下的這波失業,更多發生在中心城市。

深圳、長春、上海、北京……疫情多點暴發,有些城市速戰速決,有些城市久久不能平息,這背後是千萬人的生計。

如果按照本地戶籍人口、外來戶籍人口區分失業率,不難看出,受傷最重的是「外地人」。

這項分類數據從2021年開始發布,在當年下半年,外來戶籍人口的失業率始終低於本地戶籍人口。因為人口流動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務工經商,背井離鄉為謀生,找不到工作不如回家。

然而,2022年2月開始,外來戶籍人口失業率開始飆升。

他們來到大城市,他們找不到工作,他們被「靜態管理」,回不了家。

前兩天,有一篇《謝謝你們來過上海!》小範圍刷屏。講的是一群媒體人,5月20日帶著方便麵、火腿腸和熱水,來到上海虹橋火車站外,給「滯留者」們送飯。

很溫暖,很心酸,很不理解。

可能最嚇人的數據是青年失業率。4月,全國16—24歲人口失業率達到18.2%。

這項指標歷來偏高,無論中外。畢竟有很多家庭,不需要16—24歲的子女當家。

這組數據也有季節性,每年7月畢業季,都會出現當年的峰值。

今年的畢業季還沒到呢。

根據教育部預計,2022年將有1076萬高校畢業生,規模和增量都創下歷史新高。

7月份的青年失業率會怎樣,不敢想像。

在5月18日舉辦的「中國與西方:全球經濟的新觀察、思辨與應對」研討會上,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說到:

我記得幾年前跟我的同事們為G20研究就業問題時,看到歐洲和一些新興經濟體的數據,年輕人失業率達到20%,我當時就覺得這太難以想像了,這是面臨多麼巨大的壓力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現在中國也到了這個水平。

我記得幾年前跟我的同事們為G20研究就業問題時,看到歐洲和一些新興經濟體的數據,年輕人失業率達到20%,我當時就覺得這太難以想像了,這是面臨多麼巨大的壓力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現在中國也到了這個水平。

順著他的指引,小巴去查詢了歐盟和美國的數據。

美國,在疫情前,非農人口的失業率為3.5%。

到疫情最為猛烈的時候,失業率一度達到14.7%,這是自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的最高值。

當時國內媒體,也有很多報道:

今年4月,美國的失業率僅為3.6%,已經回到疫情前的水平。

歐盟,在疫情前的失業率為6.7%,疫情中的峰值為7.8%,今年3月達到6.2%,甚至低於疫情前的水平。

如今,福利國家眾多、失業率一貫偏高的歐盟,數字已經接近中國。

16—24歲人口失業率有著類似趨勢,我們直接比較最新數據。

今年4月,美國青年失業率7.9%。

3月,歐盟青年失業率13.9%。

4月,中國青年失業率18.2%。

畢業季還沒到呢。

在疫情最重、失業率最高的時候,美國做了什麼呢?

美國推出了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財政刺激計劃:

2020年財年,美國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達到15%,2021財年達到12%。

當時國內媒體也有報道,其中不乏看衰美元、看衰美國之論。

這種操作當然是有代價的,其一就是美國的通脹率創下近40年新高。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三者本來就難以同時達成。

但是美國終究走出來了。

今年4月,聯邦財政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近一倍。月度預算盈餘達到3080億美元,創下了有記錄以來的最大月度盈餘紀錄。

彭博經濟研究的一份報告預測,2022年美國GDP增速,或許將自1976年以來首次超過中國。

我們當然不希望這種事情發生。

那麼在「動態清零」之外,是不是還需要做一些什麼?不是說大水漫灌,而是說匹配此刻的疫情與經濟狀況。

《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說:恢復市場信心,需要拿出震撼彈級別的措施來。

政府也在這樣做。5月7日,北京召開了全國穩就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5月18日,李克強總理在雲南主持召開穩增長穩市場主體保就業座談會,全國12個省政府的負責人與會,其中GDP總量排在前十的省份都到了。

具體措施如何,每個人都在觀望。

我們認同「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而另一方面,十九大報告中也曾說過:就業是最大的民生。

本文講到了很多宏觀數字,但撰寫文章時,小巴也看到了很多微觀現實,例如58同城上的失業筆記。最終,文中沒有呈現這一部分,是希望留給評論區,歡迎各位講出自己的/自己看到的故事。

本篇作者 | 木有藥師| 當值編輯 | 武新月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主編 |鄭媛眉 |圖源|VCG

直播預告

今天(5月23日)晚上8點,吳曉波頻道視頻號直播間,瑞·達利歐與吳曉波將圍繞「穿越不確定性風暴」這一主題開展深入對話,共同探討「危機應對」「人生周期」「行業發展」「個人精進」等重要話題。歡迎收看~

長按掃碼預約直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b1b9f478c4b69c6c129c1b6fca29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