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大伊萬
我們繼續談一談蘇聯/俄軍主戰坦克裝備的爆炸反應裝甲,首先來給前一篇文章「捉個蟲」。
之前談到接觸-5型反應裝甲時,大伊萬提到裝備接觸-5型反應裝甲的蘇T-80U型主戰坦克炮塔對APFSDS的等效防護可以達到850毫米,文後有讀者對這個數據提出了異議,認為只有650毫米。其實這個數據吧,大伊萬先查了幾家資料,尤其是2011年第3期A《兵器知識》施征大佬的《烏克蘭「利刃」附加反應裝甲》的資料,裡面提到了T-80U對於穿甲彈的防護能力「可達800毫米」,後來又自己做了計算,按照T-80U炮塔基甲等效550毫米乘以1.5係數得出的850毫米左右的數據。
T-80U炮塔右側的紅外大燈
當然現在大伊萬找到了新的數據,裡面對T-80U的車體正面投影防禦穿甲彈的等效,絕大多數面積為750毫米/KE,炮塔正面投影,則視具體部位,在748毫米/KE到837毫米/KE不等,而炮塔右側的紅外大燈部位由於缺裝接觸-5,因此只能靠基甲等效517毫米/KE,這組數據大伊萬認為還算比較客觀。
不過,從上面這組T-80U的防護數據來看,同樣體現出了接觸-5反應裝甲的缺陷,比如在炮塔右側紅外大燈部位沒有空間安裝接觸-5、結果露出這麼大的一個破綻,此外蘇軍對於接觸-5被擊中後導致的防護面積損失依然不滿意、認為在APFSDS命中接觸-5之後,依然會損失10%到30%的防護面積。
紅外攝像機下,破甲彈的聚能效應
此外更重要的是,上世紀80年代後期,北約開始發展新一代串聯破甲戰鬥部反坦克飛彈,相比聚能裝藥破甲戰鬥部,串聯破甲戰鬥部安裝有兩個空心藥罩,前端藥罩專門用於擊穿反應裝甲,此後才引爆後部藥罩,確保破甲射流沿反應裝甲上的孔洞擊穿基甲。因此,對上世紀80年代末的蘇聯來說,研發新一代反應裝甲勢在必行。
接觸-5反應裝甲
因此,早在1984年接觸-5還沒通過國家試驗之際,蘇聯鋼鐵研究所就開始了第三代反應裝甲的預研和試製工作,在第三代反應裝甲試製之初,蘇聯選擇了兩個基本的技術路線:其一是沿用接觸-5的重型面板、雙拋板設計,形成多層反應裝甲的夾心餅構型,以進一步提高反應裝甲防穿抗破能力;其二是全新技術原理的聚能爆炸反應裝甲,試圖利用類似於破甲彈的聚能射流作用,研製新型反應裝甲。
兩個技術路線都進行了一定的原理試驗,隨後由於蘇聯解體,所有的研發都無果而終了。但是,俄羅斯和烏克蘭卻分別繼承了這兩條技術路線,同時開始開發屬於自己的下一代反應裝甲技術,兩國在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做了大量的技術交流和測試,最終都做到了開花結果。從而形成了蘇/俄反應裝甲的第三代產品,也就是俄羅斯的「化石」(Реликт)反應裝甲和烏克蘭「利刃」(NIZH)反應裝甲。
俄羅斯「化石」反應裝甲
在兩款反應裝甲中,俄羅斯的「化石」反應裝甲其結構較為傳統,當然運用也最為廣泛。儘管目前「化石」的技術細節暫時還沒有解密,但從俄羅斯方面透露出的相關宣傳材料,包括俄烏衝突中的一些戰場照片來看,咱們對於「化石」的基本結構和防護原理還是可以言說一二的。
T-90M的炮塔前裝甲
其實從結構和原理上來說,目前的「化石」可以被認為是蘇聯時期多層重型爆反的技術繼承。該爆反的技術原理和接觸-5具備一定技術上的承繼性,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被視為兩塊中間留有一定縫隙、並安裝有緩衝材料的接觸-5。當然,無論是各爆反之間的空隙,還是中間隔板的厚度,或者各爆反之間的安裝角度等,都是經過了精心選擇的。
T-90M的炮塔被反應裝甲緊緊包裹
詳細的技術細節不得而知,其防穿抗破的技術原理也和接觸-5類似,只不過原有的一層爆反裝甲被增加為兩層,在具備了對抗串聯破甲戰鬥部能力的同時,還提高了對抗穩定脫殼穿甲彈彈芯的性能。此外俄軍還精心設計了反應裝甲的安裝模塊和外形等,進一步提高了「化石」反應裝甲對於主戰坦克的防護面積,被擊中之後抗毀性能也有了相當大的提高。
T-90M的炮塔頂部裝甲
和「接觸」系列一樣,「化石」反應裝甲的正式型號,被命名為4S23/24型綜合爆炸防護模塊,不同的型號應當是使用的反應炸藥牌號不同,同時在反應裝甲的外形上也大相逕庭。比如在坦克炮塔頂部,「化石」反應裝甲就採用了類似於接觸-1的小型方盒的設計;在炮塔航向角,「化石」反應裝甲的外形則類似於接觸-5的蛤殼狀,只不過排列更為緊密、外形更為科學、對炮塔的防護面積近乎密不透風。
T-72B3車體側面的軟包裝甲
最為特殊的則是炮塔側面、後方尤其是車體側面,俄軍研發了專門的箱式、甚至軟布包式「化石」,如T-72B3 orb.2016炮塔側後方的箱式裝甲模塊,在其中就填裝有4S24防護模塊,模塊之間使用聚合物填充充當緩衝,再比如俄軍坦克側面掛裝的「軟布包」,帆布包里有一個一個類似於雞蛋托一樣的東西,事實上這是「化石」的支撐結構,真正的反應裝甲是被這些「雞蛋托」頂起來的、呈平行斜放的4S24模塊。
總的來說,俄軍的反應裝甲發展到「化石」之後,已經從單一的反應裝甲型號,發展成為了一個龐大的反應裝甲家族。由於「化石」裝甲的4S24模塊通用性很好,安裝也相當方便,因此,一些比較老舊的接觸-5裝甲模塊在經過技術改造之後,也同樣可以加裝4S23/24模塊。在加裝這些模塊後,理論上都可以算作是「化石」家族的一員,因此目前俄軍裝備的主戰坦克究竟有多少裝備了「化石」、有多少還在使用接觸-5,目前依然眾說紛紜。
俄軍T-80BVM
但大家基本上都沒有異議的是,T-90M和T-80BVM這兩款高端型號的主戰坦克,基本上全身披掛「化石」;而T-72B3 orb.2016和之前的型號,可能有部分反應裝甲安裝有「化石」、另一部分則是接觸-5;至於T-72B3 orb.2022估計全身都安裝了「化石」;另外一些給守備部隊和動員部隊使用的二線裝備,比如T-62MV和T-55等等,那基本有什麼用什麼,有接觸-1就安裝接觸-1,有接觸-5就安裝接觸-5……目前沒有發現「化石」新型反應裝甲在這些型號上的存在。
俄羅斯「化石」反應裝甲
相比還在使用傳統構型、只不過是將原有的單層爆反增加為多層的「化石」,由烏克蘭研發的「利刃」反應裝甲的理論性能要優越的多。
該型裝甲是一款新原理爆炸反應裝甲,基本原理是利用類似於破甲戰鬥部的聚能裝藥引爆,對來襲射流進行干擾,對來襲的穿甲彈彈芯甚至可以做到利用射流進行物理切斷。為此,「利刃」反應裝甲的外形,是在重型背板上「澆築」一層一層的炸藥模塊,炸藥模塊的外形有些類似於破甲戰鬥部的空心藥罩,在破甲彈射流或者穿甲彈彈芯擊中這些炸藥模塊、並引爆反應裝藥之後。這些反應裝藥會像破甲彈的戰鬥部一樣,形成徑向的射流,這種徑向射流將切斷穿甲彈彈芯,或破壞破甲彈的射流路徑。
毫無疑問,相比單純靠多層拋板反向運動、來切斷穿甲彈彈芯,或者干擾破甲彈射流路徑的「接觸」和「化石」系列,烏克蘭的「利刃」系列聚能反應裝甲技術原理先進,技術性能較好。據說根據實測,多層「利刃」可以將坦克基甲對於穿甲彈的防護等效提高90%左右,幾乎可以免疫M829A3這種先進APFSDS的攻擊。此外,相比需要進行拆裝的俄軍「化石」,烏軍的「利刃」甚至可以在坦克製造時,就直接和坦克原有的基甲進行整體鑄造/焊接,隨後由車組人員安裝聚能裝藥模塊即可,在勤務性能和防護面積上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被擊中之後發生殉爆的面積也更小。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利刃」的綜合技戰術性能都超過了「化石」。
烏軍T-84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儘管烏克蘭在2004年就基本上做完了「利刃」的國家試驗,但由於隨後烏克蘭國內政局一片混亂,「利刃」的批產和裝備受到了巨大的干擾。按照烏克蘭軍隊的計劃,原本打算將「利刃」配備給自己的T-84/T-84U型主戰坦克,但該坦克從2000年磨蹭到了2010年,依然只有個位數。
泰國陸軍T-84
2011年泰國從烏克蘭購買了49輛先進的T-84型主戰坦克,結果由於哈爾科夫廠生產組織亂七八糟,最後只交付了一半左右(也有說全部交付完成了)。同年,哈爾科夫莫羅佐夫廠還推出了T-84的最新改進型T-84M,但和T-84問題一樣,因為烏克蘭政局混亂,生產組織一塌糊塗。
截止2022年俄烏軍事衝突爆發的時候,裝備「利刃」的T-84系列烏軍只裝備了極少數,具體有多少說法不一,有說不到10輛的,有說小十幾輛的,基本上都在第3坦克旅的其中一個連,只偶爾在戰場上露了一小臉。此外,烏克蘭還給自己改裝的T-64BM「布拉特」和一些T-72B1加裝了「利刃」模塊,但還是那個問題,改裝數量少,這讓「利刃」的實際運用範圍,遠遠不如俄軍的「化石」。
烏克蘭為豹2坦克加裝的接觸-1反應裝甲
從此次烏軍夏季攻勢的情況看,烏軍連寶貴的豹2A4坦克上都沒有足夠的「利刃」甚至「接觸-5」了,而是湊合著安裝了一些廉價的「接觸-1」,這多少證明,烏軍現在是否還具備批產「利刃」的能力都不得而知。
總而言之,蘇聯/俄羅斯的反應裝甲發展歷史,從接觸-1發端,到接觸-5成熟,再到俄羅斯的「化石」、烏克蘭的「利刃」各表一枝,最後在戰場上兵戎相見,這結果,多少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