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之都:人口數增長了65倍,小學數量只增加了0.5倍?

2019-07-26     eBOND

深圳中考成績單出來後,eBOND君發現一個讓人意外和緊張的事兒:

體育成績,男子1000米跑,北京滿分3分37秒,深圳滿分3分21秒,且深圳中考體育占總分比更高。意味著,如果後面跟著一隻大老虎,深圳的孩子要比北京的孩子跑快16秒才能不被老虎吃掉。中考猛於虎啊。其他項目基本上對深圳的孩子要求更高,比如引體向上,深圳孩子滿分15個,北京孩子滿分13個。憑什麼咱的力氣要更大……

體育如此,文化課之難可想而知。說到中考人數和錄取率,深圳更可怕,今年深圳中考人數8.5萬,北京6.7萬,上海7.2萬(深圳年年都在增加,北京上海則在減少),深圳公立學校錄取率僅44.4%(北京85%)再創新低,意味著一半以上的深圳孩子只能上民辦高中、職業學校或回老家上學。

深圳的孩子,你不跑得更快怎麼行?

【1】

40年來,深圳奇蹟是這樣演繹的:

*人口:從1979年的31萬增加到現在的2000多萬,增65倍。深圳實際人口到底是2000萬還是2500萬,一直沒有官方定論,深圳發展太快以至於從來沒有搞清楚真實人數。如果按照統計局公布的1302萬人,增42倍,同樣驚人。

*GDP:從1979年的1.96億增加到2018年的2.4萬億元,增1.2萬倍。

都創造了世界紀錄。

可是,與此對應的是另一個鮮為人知的奇蹟。eBOND君查閱深圳統計年鑑數據發現,深圳的小學數量,從1979年的226所到2017年的342所(2018年為344所),只增加了0.51倍!普通中學(高中+初中)增加了15倍,這個增幅相對較大,但直到2001年之後,才大量增加的,此前增幅不過兩三倍而已,與人口和GDP增幅相比,嚴重不對稱,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深圳歷年各級各類學校數(來源:深圳統計年鑑)

這說明,深圳40年歷史,特別是前二、三十年,全體人民一門心思賺錢,反而忘記了自己創造的這個奇蹟之城的下一代。

40年發展的重大失誤,導致當前嚴峻形勢。今年6月,發生好幾起學位糾紛事件,其背後是深圳學位供給嚴重不足,教育資源的嚴重不平衡。據深圳2018年政府公報,深圳有小學344所,在校學生102.8萬,增長6.6%,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廣州105.85萬人,北京91萬人,上海80萬人);普通中學390所,增加22所,在校生44.8萬人;深圳幼兒園人數52.42萬人,全國第一。

這一結構,讓深圳的上學升學,形成一個無情的漏斗結構,大量的嬰兒爭相進入漏斗,幼升小、小升初、中考,在每一個流程中,孩子們被不斷擠壓,最終能上公辦高中的不足一半。最新出爐的2019深圳中考錄取率只有44.4%,意味著55%的孩子被公辦高中淘汰……

不得不說,1979年前深圳還是個漁村的時候,教育條件相當了得!這也解答了eBOND君的疑惑,經常在龍崗、坪山、寶安以及一些城中村裡,聽到那裡介紹自己小學的歷史,動輒說是100年、80年,著實令人驚訝、疑惑,以統計年鑑數據來看,完全真實可信,沒有忽悠。這原本是一方尊師重教的土地!我們卻往往以小漁村譏諷之。

40年來,深圳欠帳最多的是教育,只是在1979年前226所小學原址翻新擴建,然後又新建了118所新小學,以及300多所初高中。要知道,深圳建設能力全球屈指可數,才幾年就在前海建成了200棟高樓。嚴重滯後的學校建設,龐大且仍在增長的幼兒和小學生基數,又一次人口紅利,讓深圳解決學位問題,成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爭,緊張且長期化。

今年,任正非透露,華為4萬海外員工多數不回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深圳在學籍管理方面非常嚴格,想在深圳上學是非常難得事情。他說:

「在非洲,孩子都是可以上最好的學校,不過要是回到了深圳連學校都進不去了。」

深圳怎麼辦?

【02】

一邊是學位吃緊,政府大力推動學校新建、擴建;另一邊,深圳卻在大力「拉動」人口增長。沒錯,是通過政策拉動,而非自然增長,從而加劇了深圳學位緊張。

eBOND君通過深圳歷年統計公報,發現深圳人口增勢並非一直波瀾壯闊,有激流、靜流,也出現過人口斷流。2011年至2014年深圳人口增幅大降,2014年非戶籍常住人口還出現了歷史上首次負增長。

深圳歷年人口總量及增速表(來源:深圳統計年鑑)

通過這個表格可以發現,2000年後深圳人口增幅慢了下來,年增長率5%以內。2011年至2014年,深圳新增人口創新低,連續3年個位數,2014年非戶籍常住人口還歷史性地減少了6.7萬人!如果考慮到新生兒數量,這個時期的深圳外來人口,實際上是減少了的。

同期,另三個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人口增幅也明顯下降,說明不是天氣原因、不是房價問題(房價大漲是2015年開始的),而是中國人口紅利的全面下降及經濟不景氣的結果,鄉鎮人民不願去大城市了!深圳亦難獨善其身。

可是,到了2015年,深圳人口突然大增60萬人,就像房價在這一年起飛一樣。而這只是新一波人口增長的開始,2016年到2018年,深圳人口分別增加:52.97萬、55.08萬、49.83萬,年增長率重回10%以上!廣州和深圳的情況類似,但上海和北京人口紅利走了就沒再回來,人口總量有所下降。

究其原因,是深圳、廣州放水了:為了應對人口紅利消失,競相採取刺激人口增加的措施,目的只有一個,保住GDP。北京、上海則進一步關閘限流,控制人口。深圳最大的刺激政策:一是降低入戶門檻;二是給人才入戶派發大紅包:

2015年1月1日推出的《深圳市人才安居辦法》給來深人才租房補貼:本科6000元/人、碩士9000元/人、博士1.2萬元/人。2016年,獎勵加碼:一次性租房和生活補貼提高至本科每人1.5萬元、碩士每人2.5萬元、博士每人3萬元。

此外。2016年1月,計劃生育管製取消,廣深人口增加再獲動力。2016年深圳新生兒出生人數達到創紀錄的23萬人,此後一直高居不下。

看出來了,2015年之後深圳人口較大幅度增長,近一半是孩子;還有一半是年輕人,其中來拿獎金的「人才」占一半。深圳人口刺激政策的初衷,是吸引年輕人、高素質的人來為深圳增加GDP,但結果卻加劇學位矛盾。

當此之際,恐怕不宜再通過補貼獎勵手段吸引年輕人了,讓深圳人口增長回歸理性之路。就像北京、上海那樣,GDP低速增長又何妨?市民們不再為學位、房子打得頭破血流,豈不是比GDP增長更體面些。把這些補貼「人才」的錢,用來引進大批優秀老師落戶深圳,豈不更好?!

【03】

深圳積極參與「搶人」大戰,究其實質,是GDP至上的思維作祟。而這種思維也是深圳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的根源。

與深圳應試教育競爭慘烈類似,中國各城市GDP之爭也相當激烈。「學霸」深圳重視考試成績,也比較好面子。這種思維,導致深圳稀缺的土地資源更多向GDP和形象工程傾斜。舉幾個例子:

1、深圳土地供應,向能增加GDP的產業和寫字樓傾斜。

深圳製造業是GDP的大頭,2018年第二產業占41.1%,工業增加值9254億元,無論是占比還是總量,均遠高於北上廣。深圳還有一種輿論:要避免香港製造業空心化,想方設法保工業。2016年深圳出台政策,要求確保中長期內工業用地總規模不低於270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設用地比重不低於30%。2019年,深圳連續出台政策保產業政策。比如,通過提高容積率,增加1.6億平方米產業空間。2019年深圳土地供應計劃中,產業用地供應195公頃,商業服務業用地供應160公頃,居住用地的150公頃,民生設施用地供應595公頃。

在GDP優先的思維下,居住用地偏少,降房價從何談起?在看似不少的民生設施用地里,分給學校的還不如道路用地多。查閱2019年深圳土地供應計劃,發現除了福田區學校用地占民生設施用地比較高(達到三分之一),其他學位嚴重緊張的地區,學校用地占比不高:

龍華占比22%,寶安占比18%;龍崗僅9%。光明承載深圳重要發展戰略的新區,今年民生用地指標最多,達94公頃,有9塊公園綠地,卻只有一塊教育用地,還是特殊教育學校。坪山用地指標第二多,也只給學校兩塊地。南山、羅湖、鹽田乾脆就沒有新增學校用地。

回看一下深圳40年來學校數量的增速,再看如今,雖然深圳教育投入力度頗大,但也只能應急滅火而無法應對未來危機,更無法為歷史還債。

如果深圳對待教育,像對那些大牌企業一樣支持,局面大不一樣。深圳對大企業好得不得了,在最好的地塊前海、深圳灣、後海,低價把稀缺的土地賣給大企業。前海10年賣了30塊黃金寶地,全部給了總部企業和開發商建寫字樓,結果前海寫字樓空置率高達65%。這就是典型的土地供應不合理的結果。在土地價值最高的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低價拿走最大的地塊的,是兩家房企巨頭恆大、萬科,雖然這兩個公司是世界500強,而不是能夠給深圳帶來真實價值的科技、金融企業,他們仍然能夠低價獲取優勢資源。這就是典型的資源錯配。

假如,把前海、後海、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香蜜湖深圳高爾夫球場等風水寶地,把西麗、龍崗那些用來引進國外名校的大學城,拿出一半建一大批小初高學校,特別是最緊缺的公辦高中,會影響深圳的競爭力嗎?

2、深圳土地的供應向形象工程傾斜。

深圳是一個特別喜歡公園綠地和圖書館的城市。據2018年深圳統計公報,深圳有973個公園,一年增加31個!公園面積增加41%!深圳有650座圖書館,50座博物館(紀念館50座)!這些公園和圖書館顏值都很高,除了深圳灣公園、蓮花山公園、大梅沙這些網紅公園,其他大量公園都因為過度綠化,陰森森地沒人去。2019年,深圳掀起新一輪文化地標建設,深圳歌劇院、博物館、美術館均占領最好的地塊。

當然,形象工程也不能沒有,這座城市裡一些高雅的市民也有合理需求。但相比於更強烈的學校需求,這些高雅的事可以緩一緩。

大量開發建設寫字樓和產業用房,建再多的公園和形象工程,並不能留下產業,反而讓那些製造業老闆們迅速地產化。把最好的地留給大企業,並不能挽留最需要挽留的人。華為沒有在深圳市區蓋高樓,它一定可以低價拿到最好的地,然而它卻跑到東莞去了。三星走了,奧林巴斯走了,富士康走了相當一部分,還有不少企業向越南、柬埔寨遷移,相信都不是因沒有產業空間而出走。深圳也不會因此淪為空城,每天都註冊著全國最多的新商事主體。

能夠留住和吸引一流人才和企業的,只有好學校、好醫院、價格實在的好住房,最留不住人的就是寫字樓了。深深懂得這個道理的華為,在東莞松山湖引進清華附中,建了個清瀾山國際學校,華為人趨之若鶩。

看了深圳40年「奇蹟」,深圳是不是應該砸鍋賣鐵辦教育了?把有限的土地更應該供給那些更加需要的地方:教育和住房。它們不會馬上提高GDP和城市形象,但卻是一座城市長久的魅力和競爭力。

一創固收研究結語:「教育是一個外部性很強、投資回報期限也很長的事務,如果沒有強大的制度激勵和長遠眼光,教育難免會被忽視。開放是這座城市的優勢,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加大諸如教育等公共服務事業的供給,不是單純靠財政補貼,而是通過優良的營商和居住環境來吸引和留住人才和企業,也是極其重要的競爭方式。

(如果您覺得文章有幫助,創作不易,求個關注!關注eBOND君,訂閱更多優質原創推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OZjQ2wB8g2yegNDliE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