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因「疫」而變的經濟節奏,對經濟趨勢有怎樣的影響?

2020-02-04     eBOND


新冠疫情,改變的是2020中國經濟增速的節奏、宏觀調控的節奏,但不改變整體宏觀經濟的發展方向。

一、疫情節奏:最樂觀2月中旬新增病例見拐點

疫情雖在擴張,但未來2-4周拐點可現

2月1日,據新華社專訪,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判斷,「如果防控起效迅速,疫情的拐點就會早點到來。整體上2-4周內拐點可能會出現」。

2月2日,據新華社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專家組組長鍾南山判斷,「此次疫情有望在未來10天至兩周左右出現高峰,但我們仍需加強防控,不可放鬆警惕」 。

鑒於此,以2-4周作為疫情拐點出現的上下限,樂觀情況下2月中旬(即約2月14日)出現拐點;保守情況下,2月底(即為2月28日)出現拐點。


二、產業結構:第三產業衝擊巨大

疫情影響經濟的過程,是在假期延長後,引致經濟生產活動停滯的過程

第一個層面,無法出門阻礙消費,推遲返工影響生產。

第二個層面,需求下降拖累供給,銷售下滑,供給端庫存提高,經營環境惡化。

從經濟結構的影響來看,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是第三產業。

與2003年非典疫情相比較,此次新冠疫情:


  • 有利因素,來自於爆發時間點。2020年疫情一季度爆發,2003年非典疫情的影響主要在二季度。一季度因為氣候和春節因素,占全年GDP的比重最低,對經濟活動的負面影響較小。2003年中國GDP季度增速分別為11.1%、9.1%、10%和10%,非典疫情大幅壓低了二季度經濟增速。

  • 不利因素,來自於經濟結構。2019年,第三產業在中國GDP中的重要性大幅提高,占比達到54%,較2003年提高12個百分點。在第三產業對GDP增速貢獻上,2019年較2003年提升了20個百分點,達到59.4%。此外,相較於2019年6.1%的GDP增速,2003年的中國經濟正處於上升期,全年GDP增速達到10%。從第三產業的結構來看,2019年支柱性服務業中,房地產、交運、批發零售行業都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更容易受到疫情的影響。

三、對沖新冠疫情:基建和房地產投資增速都要7%以上

經濟是動態的,一方面,因為疫情集中在一季度,受損最大的是消費,相對應的,投資和部分消費傾向於後移;另一方面,政府財政貨幣和房地產政策也會推動引導這種後移。同時,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短期反彈,長期緩慢下行的基本趨勢,也就不會影響財政托底、貨幣放鬆、降低利率、房住不炒的大的宏觀政策方向。

對沖新冠疫情對消費的衝擊,2020年基建和房地產投資增速都要達到7%以上。2003年非典疫情,重創當年5月社零,單月增速衝擊為5個百分點。針對此次新冠疫情,我們第一假設疫情對2020年2月社零增速衝擊為5個百分點;第二假設2020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貢獻與2019年一致。然後,我們通過估算2月消費下降對全年最終消費支出的負貢獻,推算出資本形成所需要的正貢獻。

相關機構預估,2020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需要5.9%,才能對沖消費的負貢獻。鑒於製造業投資增速一直疲弱,房地產投資增速持續下滑態勢難以改變,我們假設2020年製造業投資增速維持在3.1%增速不變,房地產投資增速為7%,則需要全年基建投資增速達到7.2%,這相對於2019年基建增速約提升4個百分點。

四、逆周期節奏:財政貨幣房地產放鬆,二季度開始發力

為了保證投資發力,財政及貨幣政策,以及房地產融資方面都需要進一步的適時適度放鬆。對於財政來說,可能上調赤字率,加大受衝擊行業補貼力度。

1月31日,財政部發布通知,要求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經費保障,截至1月29日下午5點,各級財政累計下達疫情防控補助資金273億元,預計後續針對於相關醫療支持、人員補助、相關行業補貼等財政資金仍然將持續下發。2019年財政部已經進行了超過2萬億的大規模減稅,在海外需求下滑和國內需求疲弱的大背景下,財政資金是拉動總需求的重要抓手,現在疊加新冠疫情影響,上調2020年赤字率勢在必行。

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方向去思考,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的前提,是四部門槓桿率的內部騰挪,是政府持續加槓桿,幫助居民、非金融企業、金融企業去槓桿的過程。對外禦敵、對內穩就業、平疫情、推改革,都需要政府動用財政資源。這也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高對基建定位,強調加強戰略性、網絡型重大項目建設,著眼國家長遠發展的原因所在。

對貨幣來說,疫情壓力下,可能提前降息,引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2019年,比較主要經濟體,除了日本、英國的央行外,中國央行定力最強。與中國GDP下行0.4個百分點相同的巴西,其央行降息3次,共150bp;南非,降息1次,共25bp。

全球已經開始重新進入低利率環境,我國在長期去槓桿的背景下,更需要降低利率水平。

一方面通過降息提振總需求,降低較高居民槓桿對消費的壓制;另一方面通過降息可以降低政府和企業融資成本,提高政府基建投資能力,提高企業投資需求和產品競爭力。

美日去槓桿的經驗教訓,一是長期化,美國用時8年,日本耗時14年,所以中國去槓桿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二是保持財政擴張、貨幣寬鬆和低利率環境這三個宏觀政策組合。前兩個我們總體上一直在堅持,而低利率環境卻因2015年美國開啟加息周期而遲遲無法落地。伴隨著我們逐漸堵上政府融資平台、房地產、殭屍企業這三個口子,疊加全球貨幣環境「負利率化」,我國貨幣政策逐步進入低利率環境大勢所趨。

疫情影響了經濟的節奏,但不會影響改革開放的節奏。從十九屆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可以看出,2020年,是我們國家改革黃金三年的開局之年。現代治理能力的進一步提升,也有利於我們應對未來的大國博弈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新冠疫情,改變的是2020中國經濟增速的節奏,宏觀調控的節奏,但不改變整體宏觀經濟的發展方向。絕大部分的生產和消費並非消失,只是後移。同時,針對新冠疫情對經濟生活帶來的短期衝擊,尤其是對中小企業資產負債錶帶來的巨大創傷。

(如果您覺得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關注作者GZH:fcscfixedincome,訂閱更多優質原創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KWfEnAB3uTiws8KC-B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