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高溫」下的戶外勞動者

2022-08-17     吳曉波頻道

原標題:「超級高溫」下的戶外勞動者

立即訂閱 收聽音頻

重慶42℃、金華40℃、杭州39℃、上海39℃、長沙39℃......

——8月16日全國各地最高氣溫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昨天,一張圖熱上了熱搜。位於重慶的嘉陵江因高溫被曬乾,網友戲稱「嘉陵江:我乾了,你隨意。

隨意是隨意不起來的。8 月12日,中央氣象台今年首發最高級別高溫紅色預警8月16日18時,中央氣象台繼續發布高溫紅色預警,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

被曬乾的重慶嘉陵江

圖源:微博用戶「吃不胖的小5」

自6月13日以來,我國出現區域性高溫天氣過程,截至7月12日,高溫事件已持續30天,覆蓋國土面積達502.1萬平方公里,影響人口超過9億人。

誠然,幾乎每年夏天,農民工群體都會被提起,但由於今年的異常高溫,一種病死率極高的疾病——熱射病開始出現在大眾視野中。

早在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職業性中暑的診斷》,就有對熱射病的界定,即在高溫下活動,出現以體溫明顯增高及意識障礙為主的最高程度中暑。與此同時,熱射病的死亡率高達70%—80%。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7月5日,西安一名建築工人倒在收工回家的路上,被送醫後搶救無效,因熱射病於次日凌晨去世。7月15日,浙江餘姚一名裝卸工在高溫下工作10個小時後死在了12平米的出租屋裡。

室外工作者是熱射病面前最脆弱的人群。不只建築工人,160萬快遞員和1500萬外賣員……這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陌生人,同樣在接受著高溫的炙烤。

氣溫接近45℃, 快遞員在站點取貨

他們如何與極端天氣對抗?2022年了,傳說中的「高溫津貼」是否發到了真正應得它的人手中?在那個40℃,熱得眼球疼的下午,小巴與他們的工作軌跡相交疊,發現有些東西在變好,而有些則十年未變。

一個「笑話」,一場「遊戲」

遠離市中心的空曠街道,四車道的柏油馬路上蒸騰起一波又一波熱浪,路面都隨之晃動起來,變得模糊不清。

下午1點30分,鮮少有車輛經過的馬路上,兩個身形乾瘦、頭戴安全帽的建築工人,正將沙土從一邊的工地運到另一邊。

某工地門口

巨大的蟬鳴聲幾乎蓋過吊機運作的聲音。

「熱啊,降溫就喝冰水,或者去倉庫領支藿香正氣水。」半個身子探到裸露的陽台外,泥水工吳偉將鏟到抹泥刀上的水泥均勻塗抹在外牆,彼時氣溫38℃,陽光照在他布滿汗珠的黝黑臉上,豈止臉頰,連鼻樑和眉心都泛著紅。

約莫下午2點,一天中地表溫度最高的時候,小巴走在工地上,只看到 零星的四五個人。

「你們在午休嗎?」小巴詢問正在打水的吳偉。

「怎麼可能,現在上班的。」據他介紹,工地夏天的上班時間是早上6點到11點,下午1點到6點。之所以看不到人,一部分是像他這樣在未建完的房子內作業,另一部分如鋼筋工、木工這類一直在室外工作的工種,開工時間會調整到早上4點和下午3點後。

「反正一天干10個小時,最熱的時候休息,涼快點再干。像鋼筋工,木板鋪好之後他永遠在最頂上,太陽直曬鋼筋能有七八十度,怎麼抱得住噢!」邊說,吳偉邊指著對面樓的樓頂比畫著。

工地內堆放的鋼筋

今年是吳偉做建築工人的第30年,他表示,與五六年前相比,現在工地的條件已經好了很多,鐵皮簡易房有空調,工作時間也更靈活。

據吳偉描述,建築工人一般都會與承建方簽訂一份勞動合同,這份合同僅會約定雙方的權利及義務,並不會註明福利待遇,甚至薪酬都不會在上面體現。

「就每個月發兩三千元的生活費,到年底再統一結工錢。」吳偉從牆邊拿起一個1.5L的水壺,仰頭喝了一大口茶葉水,繼續說道,「至於高溫費麼,就當個笑話聽吧。有些工地會發花露水啊飲料啊毛巾肥皂這些。之前聽說過有個工地發了100塊錢,我自己乾了30年,從沒遇到過。」

吳偉側頭拿袖子抹了一把臉,繼續彎腰往小桶里鏟水泥,嘴裡嘟囔著:「算了,這錢都不知道找誰拿。」

他所在的工程承包人武鳴,同樣不清楚這題的答案:「我們包工頭只是建築工程中的一個環節,開發商不出這個錢,施工單位也不會給我們,我們又拿什麼給工人?」

而今年的炎熱,即便是在建築行業摸爬滾打了十餘年的武鳴,也防不勝防。

「這麼熱的天,遇上在地下室工作,那才叫危險。下沙一個工地,一次工人下去三十個,沒十分鐘的,中暑了十幾個。」武鳴回憶起今年最讓他心驚的一次工人作業,雖已過去一個月,但仍不由得在講述過程中深呼吸了三次。

開篇提到的因熱射病搶救無效死亡的西安建築工人,倒下當日所從事的正是地下室拆模工作。

那天,武鳴安排麵包車將中暑嚴重的工人送去醫院後,又從其他工地拉來工人補上:「沒辦法,活還是得幹完,甲方催著。下去前讓工人們都喝了藿香正氣水,一有不對勁馬上拉上來換人。」武鳴嘆了口氣繼續說:「其實這樣我們成本也升高了,本來30個人乾的活,現在多了一倍的人。還有中暑工人的醫藥費,也是我們出。」

從工地出來已是下午3點,小巴站在馬路邊,熱浪與一個半小時前無異。遠遠的,一個單薄且扭曲的黃色身影撕開模糊路面,向工地這邊駛來。

外賣員在工地門口停下,從后座的外賣箱中拿出一個藥品專用的黃色紙袋。撥通電話,表示將外賣放在工地門口的木桌上。小巴攔住外賣員,想與他聊聊,交換了聯繫方式後,外賣員說了句:「空了再說。」扭轉車頭再一次融進熱浪中。

工地門口送藥的外賣員

半個多小時後,小巴回到城區,根據外賣員韓東發的定位來到外賣員服務站,推門進入,他與另外三個外賣員正站在一個身穿黑色POLO衫的男人身邊。

「你們***是離職高潮嗎?一帶二二帶三的,乾脆都直接走好了!」黑衣男子突然拔高音量吼了一句,屋內瞬間鴉雀無聲。氣氛有些凝重,小巴便推門出去,給韓東發了信息表示自己在門口等他。

約莫10分鐘後,他左手拿著黑色面巾,臂彎處夾著頭盔走來。

「你們剛剛都在提離職?」小巴順手遞去在邊上小店買的飲料。韓東道謝後接過喝了一口說:「對啊,這麼熱的天累死累活,還沒有高溫補貼,這誰頂得住啊。」

據他介紹,站點總共有150名左右的外賣員,僅7月便已有20多人離職。而他自己,在這個月第二次中暑後,也開始思考起換工作的事。

「好像是上個禮拜三下午一點多的樣子,送了四點幾公里的一單,送完我就感覺不行了,頭重腳輕,要倒下去。」韓東回憶起最近一次中暑,表示當時吸進去的空氣都是滾燙的,自己的鼻腔、咽喉、五臟六腑就像有火在燒,意識變得有些模糊,「我趕緊下線,喝了支藿香正氣水,在樹蔭下坐了會兒。」

韓東所說的「下線」是指在接單App上的一種操作,全職外賣員一天在線接單時長至少需保證八個半小時,每天接單量不少於22單。

除此之外,接單App上偶爾會發布激勵遊戲,其中就包括「賺取」高溫補貼的遊戲。

《新周刊》曾在一篇報道中提到,自2020年開始,外賣員高溫補貼被分散在規則複雜的「挑戰遊戲」里。韓東證實了這一說法,他表示平台近期推出了一個「跑單禮」的活動,累計完成一定數量的訂單,就會得到相應獎勵,最高獎勵為59元,需在3天內完成147單。

平台「跑單禮」活動

「就搞了這樣的幾個小活動,還得跑單,跑到了才有那幾十塊錢。」韓東仰頭將半瓶飲料一飲而盡,看了眼手機,把面罩套進脖子拉至眼下,對小巴揮了揮手,「好了,我繼續補鈣去了。」

看著韓東又一次被烈日包裹,想到談話過程中他不經意的一句自嘲:「我們這行都是年輕人,死扛嘛。」

傍晚6點,小巴回到居住的小區,看見快遞員正在門口快遞櫃前將包裹錄入,他的背後,有一圈淡淡的白色鹽漬。

「沒有。」對於高溫補貼,理著件的快遞員回答得簡短乾脆,停頓幾秒又補了句,「郵政、順豐、京東好像有幾百塊錢高溫補貼,我們,大中午還要被催著回公司拉下午件。」

迷霧中的高溫津貼

一下午的室外工作,令小巴頭昏腦漲。而之所以如此執著於高溫津貼,是有緣由的。這筆每年夏天必會提及的錢,一直「撲朔迷離」。

一位在某國企負責薪酬的HR告訴小巴,由於公司業務需要,他們公司有近70%的員工會在室外進行工作。她表示,每年6—10月,公司都會發放高溫津貼。2021年之前是每人每月150元,2021年做了調整,改為300元。這筆錢款會隨工資發放,且在工資清單中列明「防暑補貼」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這筆防暑津貼,是全公司統一發放。也就是說,即便是在辦公室吹著空調的30%室內工作者,同樣能夠領到。

而另一家民營企業的HR卻說,高溫津貼只有公司食堂和倉儲人員享有,按地級市標準每月隨工資發放,記在津補貼中。

除此之外,一位已退休的會計同樣領到了每月130元的高溫津貼,她表示不只室外工作者才享有:「按規定都要發的。」

有的室外工作者沒有,有的連同室內工作者也有,有的退休了依舊有……高溫津貼究竟如何定義?我們不妨一起來拆解這項規定。

2012年,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防暑降溫管理辦法》,對2004年的高溫津貼條例做出修訂。其中第十七條規定:

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35℃以上高溫天氣從事室外露天作業,以及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應當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並納入工資總額。

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35℃以上高溫天氣從事室外露天作業,以及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應當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並納入工資總額。

而高溫津貼標準由省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並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適時調整。

也就是說,由於氣候、經濟條件等因素,各地高溫津貼的發放時間標準、時長、金額、人群等會有所不同,細則的制定相對自由。

從時間標準來看,可分為按月發放、按日發放、按小時發放。如廣東、江蘇、浙江、上海、江西、山東等地高溫津貼均為每人每月300元,山西每人每月240元,另有部分省份在100—200元之間。陝西為每人每天25元,其餘省份基本都在每人每天10—20元的區間。而河北省是唯一一個按小時發放高溫津貼的省份,標準為室外工作者每小時2元,室內工作者每小時1.5元。

從時長來看,海南是發放時間最長的,從4月到10月,總共7個月;福建、廣東、廣西次之,共發放5個月;其他地區一般都為6—9月發放。

從人群來看,除前文提到按小時發放的河北有規定室內工作者津貼,北京、陝西等地的室內工作者,同樣享有高溫津貼。

值得注意的是,溫州法院工作人員告訴小巴,以上所有地級市的高溫津貼規定,都需遵循《防暑降溫管理辦法》這一大前提,即從事室外露天作業的勞動者在氣溫達到標準的情況下,都應享有高溫津貼。否則,按浙江省不發高溫補貼處罰規定,用人單位將面臨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罰款。

換句話說,室內工作者、退休人員都可能獲得高溫津貼,但符合要求的室外工作者必須享有高溫津貼。

領到高溫補貼的環衛工人

與此同時,防暑降溫費和高溫津貼並不是一回事。高溫津貼是由用人單位支付的強制性津貼,防暑降溫費則屬於企業福利費的組成部分。

結語

據《南方都市報》後續報道,那位因射熱病去世的西安建築工因未簽勞動合同,難以認定勞動關係,無法認定為工傷。

而高溫工作10小時後,死在出租屋裡的裝卸工,其家屬奔波多日,卻得到非工作時間死亡無法申請工傷鑑定的回覆,最終獲得人道主義補償和精神撫慰金8.3萬元。

誠如前文所見,建築工人、外賣員、快遞員……這些長久以來直面高溫的人群,在高溫津貼政策修訂10年後的今天,仍因勞動關係不明確和責任不易判定等原因沒能得到相應的保障。

其中或許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受害最嚴重的人群,以及熱這件事本身,均未引起重視。

若不是炎熱遇上疫情,身穿密不透風防護服的大白在酷暑中倒下,眾多底層室外工作者的高溫津貼落地現狀,以及這一極其危險的病症,也許依舊不會出現在大眾視野中。

*文中吳偉、武鳴、韓東均為化名。

本篇作者 | 季一奧| 當值編輯 | 麻醬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主編 |鄭媛眉 |圖源|VCG

半程2022 風往哪裡吹

年中產業經濟論壇

8⽉29日,吳老師攜⼿秦朔、劉潤、王煜全等一眾學者專家共赴「世界⼯⼚」東莞,在參訪本⼟製造⾏業頭部企業之餘,共探2022年下半年產業發展趨勢,看⻅未來、看懂中國。

點擊下圖了解標杆工廠

參與年中產業經濟論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9641e7336a94aa2f90dbd56234467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