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龍虎山的千年懸棺之謎:面對40萬懸賞,眾人至今找不出答案

2022-07-25     蘇丹卿

原標題:江西龍虎山的千年懸棺之謎:面對40萬懸賞,眾人至今找不出答案

在數千年前,古人究竟是如何將懸棺抬進懸崖峭壁上的岩洞中的?

這個困擾了後世已久的千古之謎像是一部無字天書,即便是考古學家也無法解釋這一現象。不禁感嘆,在這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在那厚重的浩瀚史海中,古人居然為我們沒有留下半點兒記載。

直到近期,一次難忘的龍虎山之行,興許是有所解惑。

龍虎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我國江西省東北部,地處廣袤豐饒的長江中下游南岸,秀麗的鄱陽湖流域內。

龍虎山雄奇險峻,氣勢宏偉,是聞名遐邇的「千古名岳,道都仙山」。

獨特的地形地貌令其不僅獲得了首批「國家地質公園」的美譽,還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同時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批為世界地質公園

龍虎山地質公園有著奇特多樣的地質遺蹟和豐富多彩的人文內涵。公園內遍布嵯峨萬千的丹霞奇峰,形態各異的天然洞穴。

尤其是在乘坐竹筏欣賞瀘溪河兩岸風光的時候,其右側的丹霞赤壁的大大小小的岩洞十分醒目,古人認為這些岩洞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頗為神秘的是,這些岩洞裡擺著大大小小數十副棺材。

據考古發現,散布在龍虎山丹岩洞穴中的崖墓共有220多處,其數量之多,位置之險要,文物之豐富,保存之完好,堪稱中國之最,世界一絕。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龍虎山春秋戰國崖墓群,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懸棺墓葬之一,也是東南亞崖墓葬最早的發源地之一。

從瀘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隱約望見一個個岩洞口或釘木樁、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處可見。這些崖墓大多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的崖墓懸棺,其葬位離水面20-50米以上,高的達300餘米。

當時生活在這一帶的干越人就把這些洞穴當作自己死後的另一個世界。 他們把棺木放置在幾乎與水面垂直的天然岩洞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獨特的懸棺景觀。

其中的一個大洞穴里安放著十幾副棺木,最長的達3.94米,最小的不足1米,考古專家認為這是一個家族群葬。

這些向東的洞穴溫暖、乾燥,洞穴中的棺木得到非常好的保存。懸棺棺具有扁圓形、圓筒形、長方形、頂蓋式和屋脊形等幾種,多用巨木刳割挖空而成,木料多為楠木。

1978年11月江西省博物館考古隊等單位對仙水岩崖墓群進行考古發掘,共清理了18座墓葬,出土古文物235件。

包括陶器、青瓷器、竹木器、古樂器、紡織工具和紡織品等等,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十三弦琴和斜織機,為我國古代音樂史和紡織史研究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史料。

儘管考古工作者對春秋戰國崖墓群的考古付出了辛勤努力,但它依舊是有許多難解之謎:

這裡所有的崖墓為何都是在河西岸面向東方的岩洞裡?

除了向東的岩洞溫暖、乾燥之外,是否還有宗教觀念的原因?

生活在這裡的古越人從何而來?又往何處去了?

這些洞穴距離水面10至60米,在這樣的高度,懸棺是如何安放上去的?

其中,僅針對懸棺如何安放之謎,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們就提出了數百種猜想,但都沒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龍虎山管委會曾懸賞40萬元破解此迷,至今尚無得主。

雖然懸棺安放之謎依舊沒有答案,但位於龍虎山景區瀘溪河西岸的懸棺表演卻廣受好評。懸棺表演即為「升棺表演」,這算是破解這一千古之謎的一種推測吧。

它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中美兩國科學家組織的懸棺研究課題組經過兩年的聯合攻關所揭示出的一種解答。

人們利用仿古木絞車、木滑輪、麻繩等工具成功地將棺木吊上了崖壁洞穴,重現了2600年前古越族人吊裝懸棺的過程。

側面反映了古人的大智慧,物盡其用的同時避免了懸棺受到破壞。進行升棺表演的是龍虎山鎮李家村的五個藥農兄弟。這一表演項目已獲得了國家專利。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表演的所在地則是瀘溪河西岸的岩壁之下的「飛雲閣」。「飛雲閣」為一座雙層建築,背靠禾觚岩,懸崖為頂,主樓高16米,殿內塑有9米高的觀音像。

在飛雲閣懸崖峭壁上,有許多氣勢磅礴的摩崖題刻:「玉壁凌空」「半天仙跡」「仙蹤飄緲」等。其中「玉壁凌空」四個正楷大字是明朝內閣首輔夏言的手筆。夏言的家鄉就在瀘溪河上游的上清桂洲村。

如果大家以後來江西龍虎山旅遊,可千萬別錯過這個神奇的懸棺表演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911a58aad2b604deb574393892e2f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