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講述蘇軾的傳奇人生,感受「為民、求實」的儒者初心

2023-08-05     影視前哨

原標題:《定風波》:講述蘇軾的傳奇人生,感受「為民、求實」的儒者初心

導讀:再現一代文宗蘇軾的傳奇人生。

文|錢韶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曾經的語文課本里,蘇軾用詩詞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心靈震撼,也正是通過詩詞,讓人們建立起蘇軾的形象、感悟出蘇軾的風骨。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紀錄片《定風波》以豐富的視聽語言再現了一代文宗蘇軾的傳奇人生,帶領觀眾近距離走近這位有血有肉、立體鮮活的大家,感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不止於獨善其身」的儒者情懷。

極致創作,

打造獨特的觀看體驗

真實是紀錄片的第一要義。為了表現歷史真實的蘇軾,紀錄片《定風波》採用實力演員扮演蘇軾,以真實再現的方式講述蘇軾的故事,兼顧作品的紀實性和藝術性。例如,第一次出京赴地方任職時的蘇軾,年紀輕輕名滿天下,有青春知己王弗為侶、初入仕途起點不低,演員雪中嬉戲高興的神情和動作,演出了青年蘇軾的意氣風發;貶謫黃州後,蘇軾穿著布衣芒鞋,在江邊與小孩子比賽打水漂,用糕餅和孩子們換彩石,雖然笑容滿面,但是偶爾望向遠方的神情,依舊能讓觀眾感受到蘇軾此時的悵然若失。在蘇軾的每一個重要人生節點,演員聶遠對蘇軾的詮釋都做到了形神兼備。

除了演員專業、富有感染力的表演之外,《定風波》在創作的過程中十分注重將與人物有關的遺蹟、史料、專家採訪與情景再現進行深度融合,使得節目在表現方面始終呈現出內容和節奏的和諧統一。例如,在講述蘇軾遭遇「烏台詩案」時,用暗黑氣氛的空鏡拉開了蘇軾政治生涯的「風雨」序幕,再現了這場風波中的彈劾、燒毀詩文、御史押解、蘇軾出獄等多個場景,絲絲入扣的情景再現,讓觀眾恍若重返歷史現場,進一步強化了沉浸體驗的效果。而且,每一個場景都配合了深入淺出的解說,再加上節目裡融入了知名專家和地方學者對此事件的講解和分享,不斷強化著內容的感染力,也通過這種方式,讓節目呈現出文化深度,使觀眾觀看的興趣大大提升,加深了觀眾對這段歷史的了解,也讓觀眾對蘇軾的這段經歷更加感同身受。

以時間為媒,

講述蘇軾波瀾壯闊的人生故事

《定風波》選取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大事件」作為敘事情節點,並歸納為五個主題,按照時間順序結構,將蘇軾波瀾壯闊的人生故事以五集節目篇幅深入淺出地講述出來。

在《出川記》中,節目重點講述蘇軾的家風和成長環境,在父母的教育下,蘇軾把漢代與貪官污吏作鬥爭而犧牲的范滂作為自己的榜樣。《湖山記》《摩羯記》《懸壺記》《結廬記》中,節目重點講述蘇軾在外放做官和貶謫時的經歷,包括在除夕夜中釋放囚犯、治理六井解決杭州用水、抵禦蝗災、抗洪、尋炭、治水;免除徭役,減輕百姓負擔;為抗疫修建 「安樂坊」,劃區而治,配送物資,集中隔離,統一救治;公開秘方「聖散子」,當街支起大鍋熬制湯藥,對窮苦百姓免費贈服;帶領官民治理西湖的淤塞,為百姓燒制東坡肉;整頓軍紀、建船橋等,這一系列的作為,皆是蘇軾「以民為本」思想的生動註腳。

在細緻梳理蘇軾人生事件的同時,《定風波》也穿插講述蘇軾的家庭生活、個人興趣,讓觀眾從多個側面了解蘇軾。髮妻王弗去世後,蘇軾悲痛不已,寫下感天動地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並在老家帶著家人們手植三萬棵雪松,夫妻情深令人感動;蘇軾與弟弟蘇轍讀書備考時,約定仕途只是暫時的、兄弟二人要一生相伴,手足之情躍然螢屏。閒暇之餘,蘇軾游西湖、泛舟富春江、游赤壁,約好友飲酒暢聊、揚鞭策馬,書寫《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定風波》等詩詞,寫下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熱衷美食,創製東坡肉、炙烤羊脊骨,甚至書寫專門講述中國烹飪和飲食的《老饕賦》。在山水、美食與詩詞之中,蘇軾實現了與自我的和解。

通過順序敘事方式,《定風波》很好地梳理出蘇軾的人生歷程,展現了蘇軾在詩詞、文賦、書法、治水、政治等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讓觀眾看到蘇軾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能達到超越困苦、實現精神突圍的洒脫形象。

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內涵,

傳遞跨越時代的精神力量

「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三蘇,以其博大精深的三蘇文化流傳後世。「三蘇」的文化成就,以蘇東坡為代表,因此「三蘇文化」又稱「東坡文化」。為具象呈現東坡文化的內涵,紀錄片《定風波》除了聚焦蘇軾的才華外,節目更加注重塑造蘇軾的人格、挖掘蘇軾的精神內核,彰顯其精神境界的時代價值,也讓觀眾由此收穫人生的啟迪。

身處京師時,蘇軾反對王安石激進的變法,書寫一封七千多字的《上皇帝書》直指新法弊端;舊黨廢法時,他仗義執言,反對司馬光盡廢新法。擔任地方官時,蘇軾盡職盡責,處處行好事,為老百姓大聲疾呼、極力奔走。蘇軾永葆「為民、求實」的初心,在今天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古代文人墨客向來以詩言情、明志,詩詞的內容直接反映出詩人的心境。因「烏台詩案」被貶來到黃州時,蘇軾卻第一時間想到這裡的美食,寫下「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的「舌尖體」寬慰自己;作為編外官員,不僅不得簽書公事,而且收入銳減,但與好友泛舟赤壁時,蘇軾把一場好友見面變成了一次哲學對話,用「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的詞句傳達自己豁達的心境。面對大宋痛失七百里河山的境況,蘇軾湧起一腔以身報國的豪情,寫下「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壯志。看田置地歸途中,天降大雨,他卻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曠達人生態度坦然處之。

結合人物所處的環境,這些詩詞直接反映出蘇軾報國愛民、力行善政的人生志向,以及他寵辱不驚、樂觀豁達的偉大人格,也喚起了中國人骨子裡的詩意和含蓄。通過詩詞的傳承,蘇軾內外兼修上下求索的非凡風度和精神得以代代相傳。

通過《定風波》,觀眾得以看見蘇軾「民本思想」的具體內涵,感悟蘇軾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與處世哲學。在讀懂蘇軾的過程中,也讓人們得以體悟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汲取積極正向的精神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8e86b1d79dbf9dd1b86b50b42338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