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骨頭湯,人們常踩的「6個大坑」,看看自己踩了幾個,可要改正

2023-11-15     杜銳美食

原標題:熬骨頭湯,人們常踩的「6個大坑」,看看自己踩了幾個,可要改正

如果您喜歡我的美食文章,請點擊 「關注」,會有更精彩的美食文章奉獻給您!

對於有老人、孩子的家庭來說,經常面臨的問題便是家人又缺鈣了。青春期的孩子,去年的褲子還嫌褲腳太長,今年已經短了十多公分;有些孩子胃口不行、吃飯挑剔,稍微活動便夜裡腿抽筋;家中老人更是時不時的腰酸、腿疼、總抽筋,走路還沒勁。

當家人出現這些狀況,也就預示著又該燉上一大鍋骨頭湯了。在家燉大骨湯,你真得做對了嗎?今天就來盤點一下熬骨頭湯,人們常踩的「6個大坑」,看看自己踩了幾個,可要改正。

一、沒有浸泡去腥

骨頭湯,多選用豬腿骨來熬湯,又稱為大骨頭、筒子骨,這也是最優質的高鈣食材之一。豬大骨除了豬肉裡面所含殘血帶來的腥味之外,骨髓腔的腥味更凝重,因此燉湯前一定要有一個浸泡去腥的過程。把斬塊的豬大骨浸泡在足量清水中,浸泡1-2小時,中間還要更換清水2-3次,把殘存的血水浸泡去除。

二、沒有去除多餘肥肉

大骨頭上面的腱子肉雖然比較多,吃起來口感更勁道,也特別有嚼勁,越嚼越香。但是,表面依附殘帶了較多肥肉,再加上骨髓腔內的多量油脂成分。在長時間燉煮的過程中,大量油脂會滲透進湯汁裡面,使得燉出來的大骨湯特別腥,家人一看便胃口全失、索然乏味。因此,燉大骨前一定要用剪刀把附帶的肥肉給剪去,這樣就能去除絕大部分的油脂,燉出來的大骨湯喝起來也清清朗朗。

三、沒有將骨骺端斬開

但凡有點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豬大骨的鈣質主要存在於兩端膨大的「骨骺端」,層層疊疊,像蜂窩一樣的疏鬆組織裡面。但是,在骨骺端表面密封著一層光滑的骨釉質,緻密又堅韌,不管怎麼燉煮,鈣質也很難突破這層釉質而進入湯汁裡面。因此,選購豬大骨的時候,一定要讓肉店員工把大骨頭的骨骺端給斬開,最好能斬成4-6塊,這樣鈣質才能最大程度釋放出來。

四、燉前焯水

在烹飪業界,最被公認的去腥方法便是焯水,在飯店烹制肉類菜肴,焯水是常規的烹飪技法。但是,人們在家燉大骨湯,還是不建議焯水。因為在焯水的過程中,大量的鈣質就會流失進湯水裡面而白白浪費。再說了,經過前期浸泡去腥,後期熬湯的過程中再及時打去浮沫,燉出來的大骨湯保准不腥。

五、火候不夠

燉大骨湯相對麻煩,也是一項勞工費神的事;因此,有人喜歡用高壓鍋燉制,美其美名曰:不但省時省事,還能省電省氣。這也的確,但是欲速則不達,這難免有點拔苗助長的意味了。燉大骨湯,吃肉是次要的,主要為了攝入最大量的鈣質,這需要慢工出細活,要有一定的火候才行。燉大骨湯還是建議選用砂煲,小火慢熬,才能讓家人獲得最多的鈣質,也不至於本未倒置。

六、吸食骨髓

記得前些年,大街小巷遍布著大大小小的專門吃大骨頭的館子,碩大的庭院鱗次櫛比地排著一張張小方桌,但是桌桌都坐無虛席。每個人都重複著相同的動作:戴上一次性的手套,左手握持著一塊大骨頭,右手把吸管插進骨髓腔裡面,熟練地吸食著裡面的骨髓。滋滋滋……滋滋滋……羨煞一眾食客。更甚者,為了能夠吸食得乾乾淨淨,把一端砸開,把一整管骨髓嗖得一下吸進嘴內,名曰:敲骨吸髓。

從專業角度來分析,骨髓腔真得沒有多少鈣質,說白了,除了油脂,還是油脂。因此,吃大骨頭最大的誤區就是吸食骨髓,鈣質沒有攝入多少,油脂全吃進肚內,這也是吃大骨頭踩坑最多的地方。長此以往,你不三高,都對不起你敲骨吸髓時熟練的動作與陶醉的神情。

如果您喜歡我的美食文章,請「關注」我,會有更精彩的美食文章奉獻給您!歡迎您的點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7ee9fff81a7810f6220f843d0526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