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中國最有良心的5A級景區,也是中國最有名的古寺之一,它與濟南靈岩寺、南京棲霞寺、當陽玉泉寺並稱為中國寺院四絕。
英國人李提摩太在《親歷晚清四十年》一書中說,這裡是可以和耶路撒冷、麥加等聖城相提並論的東方宗教中心。當然,此話有誇大的成分,但這也透露出了這座古寺的地位。
這裡是浙江天台國清寺,一座30年來只收5元門票,且近些年來還把門票取消了的良心古寺。
這裡,是國清寺
國清寺,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是我國佛家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至今已走過了1400多個歲月。悠長的歲月讓它歷經苦難,也讓它獲得了許多。
這裡高僧輩出,一行禪師、寒山、拾得、濟公和尚,以及日本的最澄大師、空海大師,他們的傳奇故事由此開始。
這裡是浙東唐詩之路不可忽略的一站,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國清寺留下了足跡,也留下了數不盡的文化瑰寶。
這裡遺留有珍貴的佛教文物。
國清寺在千年的時間中,經歷過兩次大的整修,一次留下了如今的大半建築,一次留下了大批的佛教文物,如貝葉經、古缽、古碑刻及欽賜佛經等等都是佛家珍品……
國清寺,總面積7.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擁有著8000多間房屋的古建築群體。
寺內的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藥師殿、觀音殿等,寺外的隋塔、寒拾亭、「教觀總持」照壁,豐干橋、「隋代古剎」照壁和國清寺山門等,無一不讓人流連忘返。
古寺清幽,掩映在密林里,強調農禪並重的國清寺,寺廟前有一大片稻田,是由寺廟裡的僧人所耕種。
60餘畝良田,供養著廟裡人,良田演繹的四時美景,驚艷著路過這裡的每一個人。
秋收時前往國清寺,收穫的不僅有滿寺清幽,還有那大雄寶殿前稻香四溢的豐收景象。
國清寺最惹人注目的當屬那座古塔,它以高聳入雲的身姿,讓你未聞古寺先見古塔。
這座古塔,高59.4米,人稱隋塔,修建於隋朝,據說是晉王楊廣為報智者大師給他授菩薩戒的師恩而建造的,所以又被稱為報恩寺塔。
在大雄寶殿的右側,有一棵與寺同齡的梅樹,此梅樹結的果,被僧人稱為「長生不老果」,1400多歲的歲月無常,1400多年的果子依舊。
隋寺隋塔隋梅,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國清寺,是一座就算去上一百次都不會膩的良心古寺。
開放時間:07:00-16:00
參觀路線:停車場觀景台七佛塔寒拾亭教觀總持雙澗回瀾行到此水西流隋代古剎山門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梅亭法乳千秋亭藥師殿觀音殿中韓天台宗祖師紀念堂經幢三賢殿妙法堂文物室羅漢堂三聖殿安養堂獨筆鵝字碑伽藍殿魚樂國
進入寺院後請各位務必遵守寺院的幾個規矩:
一、佛門清修地,請勿大聲喧譁;二、殿宇的門檻代表佛祖的肩膀,請勿踩踏;三、不要對著佛像拍照,以示恭敬之心。不論您是不是佛教信徒,來到寺院,都請尊重寺院規矩,尊重僧人,文明遊覽。
這裡,是天台縣
盡情於國清寺的人文絕景,也不能錯過其所在地天台(tāi)縣,這座寶藏小城的山山水水。
台(tāi)州市轄縣,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頂對三辰,上應台(tāi)宿"的天台山而得名。它是浙東唐詩之路的終點,也是鼎鼎有名的《徐霞客遊記》開篇之地。
有人說,這裡的山是仙山,水是仙水,瀑是神瀑,湖是聖湖......
一語弊之,天颱風光無限:
華頂山
天台山的主峰,四周群山向而拱之,層層相裹,狀如百葉蓮花,華頂正當花之頂,故名。
若想看到華頂的絕佳景色,一年要來兩次,一次在五月杜鵑競相開放時,一次在12月霧凇壓枝時。
石樑飛瀑
總落差325米,9級大瀑布如銀錘倒鉤,奔騰直下,於是便有了這一「中華第一高瀑」
月夜觀瀑更佳,唐白居易有「天台山上月明前,二十四尺瀑布泉」的詩句,極言此妙。
瓊台仙谷
這是一處以花崗岩地貌著稱的山谷,山勁蒼穹,頗具張力!綠水青山,石刻涼亭,瀑布幽谷,仿佛稍有細雨,雲霧泛起,真的就會引仙而來,恰如其名。
沿著棧道一直前行,有「徐徐送客上青天」之意境。懸空的棧道橫亘於懸崖峭壁上,如盤雲的游龍。雨天雲霧繚繞,行走其上,有平步青雲之感。
寒山湖
聽得寒山湖,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姑蘇城外的寒山寺,雖然與寒山寺無半分聯繫,但這裡的客船遊蕩的是山水之隱秘!
黃昏,煙靄四起,籠著遠山隱隱約約,眼前是一汪澄碧的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湖水...
田芯村
美麗的湖畔邊,田芯村背靠大山三面臨水,湖光山色,分外迷人。
安靜優雅的山區生活是當今最奢侈的休閒方式,具有漁牧性質的湖邊村舍,坐落在天台西部的土地上,享盡仙山仙水。
南黃古道
全國八大賞楓勝地之一,這裡或許沒有徽杭古道那般聲名遠揚,也沒有茶馬古道那般壯觀神聖,但這裡處處皆是詩意。
每逢金秋,古道兩傍,紅楓盡染,落葉繽紛,踏上古道,詩意無限。
濟公故居
濟公自稱「幼生宦室」,台山永寧村人,濟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濟公李府祖居隨著歲月沖刷,滄桑變遷,最後湮沒淪圮。
但歷代故鄉民眾敬仰濟公,感戴其德澤,屢於遺址修建濟公佛院、濟公亭、石牆橋等紀念之所。
張思古村
一個被時光封存、耐人尋味的古老村落。祠堂、古井、老街、舊巷……村中保存著許多古樸雅致的老建築,仿佛在述說著久遠的歷史故事。
古村迄今已有540餘年歷史,一代詩僧寒山子曾隱居張思鎮龍寺,旅行家徐霞客更是兩度悠遊張思,留下一條清幽的青石子路,命名為「霞客古道」。
天台,與生俱來的仙風道骨,文人墨客描繪描繪的魅力萬千,但都不足以形容你的親眼所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