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歡歡
作為「國家隊」選手,太平洋咖啡曾被賦予了平衡星巴克在內地市場發展的重任。十幾年過去了,這個重任有了新的承擔者,太平洋咖啡卻前途不明。
從頻繁關店,到尋求賣身
近年來頻頻陷入大面積關店的連鎖老咖啡品牌「太平洋咖啡」終於要被華潤「拋棄」了。
近日,有消息傳出,華潤有意出售旗下咖啡連鎖品牌太平洋咖啡,買方是來自長沙的新興手打檸檬茶品牌檸季,預計該筆交易金額為3-5億元。然而,當快消君向檸季的創始合伙人汪潔求證時,對方表示:「我們確實有收購計劃,品類會集中在連鎖線下門店飲品類,規模不限。至於收購對象最終是不是太平洋咖啡,一切隨緣。」
這印證了其在幾天前的一次行業大會上,公開表示公司正在談一個金額較大的收購。
這種不承認也沒有否認的回應,不免引發業內更多好奇。有消費領域的投資人告訴快消君,太平洋咖啡要出售的消息在圈內流傳一段時間了,「有意接盤的公司聽說過好幾家,但都是沒有證實,檸季只能說接觸過」。也就是說,這樁交易或許才剛開始搭線,最終能否促成還充滿著不確定性。
另有接近華潤大消費板塊的知情人透露,目前太平洋咖啡確實在尋求引入戰略投資人,有意出售較大部分股份或全部股份。
無論是哪種傳聞,太平洋咖啡似乎都被放在了被拋棄的一方,而新消費品牌檸季則是那個更亮眼的「顯眼包」。連汪潔本人也在朋友圈轉發了與收購相關的新聞,多少有點勝利者的姿態。
不過,倘若時光倒回十幾年前,卻是另一幅光景。
2010年,「華潤創業」花費3.266億港元收購了太平洋咖啡80%的股份,彼時它已通過十幾年的積累、成為香港第二大連鎖咖啡品牌,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擁有100多家門店。
華潤完成收購後,太平洋咖啡正式進軍內地市場,依託華潤旗下的商業體、購物中心開始擴張。彼時,華潤創業給大平洋咖啡的規劃是「3年內開設200家門店,5年內拓展為中國最大的咖啡連鎖店」。前期,太平洋咖啡在內地市場的擴張速度確實比較快,2015年全球門店數量達到400多家,2016年前後成功取代Costa,成為中國市場第二大連鎖咖啡品牌,僅次於星巴克。
與一般的連鎖咖啡不同,主打高端商務定位的太平洋咖啡除了通過門店直接面向普通消費者,還與不少大型企業合作,推出企業咖啡服務業務。公開資料顯示,太平洋咖啡曾先後與綠地、中糧、恒生銀行、平安信託、上海仁濟醫院等知名企業和單位有過合作,推出過咖啡銀行、醫院咖啡店等新型業態,在商務精英人群中的影響力較大。
遺憾的是,自2017年全球門店超500家之後,太平洋咖啡開始走下坡路。2018年,當瑞幸等一批國產咖啡連鎖品牌開始冒頭,太平洋的門店規模便開啟了收縮之勢,到2020年,門店數量減少到了400多家。
(武漢的太平洋咖啡門店已全部關閉)
近兩年,其關店速度進一步加快。窄門睜眼數據顯示,太平洋咖啡現有的309家門店中,只有265家在正常營業,其中有120多家分布在香港。內地市場中,除了廣東省有57家門店,北京、上海、陝西、遼寧等四個區域市場保持有10家及以上規模,其他地區布局均不足10家。而快消君所在的湖北省,已無一家太平洋咖啡,它曾經在部分商場的位置已被星巴克、瑞幸等取代。
失去的市場,還能找回嗎?
在商場上,新吃老、後浪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的故事總是更有看頭。外界沸沸揚揚討論、甚至吃瓜的同時,在部分資深行業人士看來,太平洋咖啡作為「國家隊」成員,尋求賣身雖然讓人唏噓,但如果能找到合適的接盤俠,將其品牌價值重新盤活,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Z是咖啡行業的專家,從事咖啡、茶飲供應鏈生意二十餘年,其公司服務過太平洋咖啡在內的不少知名咖啡茶飲企業,見證了不少品牌的興衰成敗。太平洋咖啡傳出賣身的當天,他正在出差途中,看到消息時卻並不感到意外。
「所有的品牌都要年輕化,如果抓不住年輕人的核心訴求,就抓不住時代紅利,很容易在時代車輪下被淘汰,這也很正常」。Z表示。
在Z等資深行業人士看來,在國內咖啡市場越做越大的同時,成立31年的太平洋咖啡之所以越做越小,有大環境的影響,更有公司管理策略失誤、集團不夠重視等原因。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在時代轉型過程中,沒有精準抓住年輕人的訴求,這也是它未來需要突破的核心點,「所有的努力都要基於這個點展開」。
在國內咖啡還屬於少數精英人士專屬的年代,太平洋咖啡較高的客單價、足夠寬敞的店面,以及正統端莊的商務型裝修風格,都是其吸引商務人士光顧的優點所在。可隨著國內咖啡市場越來越成熟,輕型、便捷、年輕化、快消化成為咖啡消費市場的主流趨勢,太平洋咖啡過往的那些優勢反倒成了劣勢,「它的裝修風格和產品體系都比較陳舊,很難吸引到年輕人,過大的店面又造成了較大的租金壓力」,一業內人士表示。
一華潤地產前招商工作人員告訴快消君,其過往負責過的華潤系購物中心,在2015年之前與太平洋咖啡還是有過合作的,後來隨著國內咖啡市場日漸成熟,供選擇的咖啡品牌越來越多,就放棄了跟太平洋咖啡的合作,「主要還是因為生意差」。通過查閱美團等本地生活平台,快消君發現在華潤的近百個商業體中,只有少數幾個萬象城還設有太平洋咖啡,星巴克 、%arabica咖啡、mstand等品牌倒是成了華潤系購物中心的標配。
「近幾年,華潤對太平洋咖啡不夠重視,這是大家都看在眼裡的。即使到今天,它的咖啡豆工廠還是通過入股的形式跟日本企業合作,沒有實現完全自建,不少地方還要受制於人,這對一個『國家隊』選手來說是不正常的」,Z表示。而在引進之初,華潤對其給予了較高的期待,「被賦予了平衡星巴克在內地市場發展的重任」,很顯然,這一角色已被瑞幸替代。
在Z看來,如果檸季真能成功收購太平洋咖啡,或許能為其帶來一絲轉機,「新茶飲品牌對市場的反應都很快,在產品研發、營銷、門店管理上都比較前衛,可以給太平洋咖啡帶來助力,實現年輕化發展方向的探索」。不過,Z也表示,這些都建立在檸季能較好發揮太平洋咖啡原有優勢的基礎上,「畢竟它在咖啡領域扎得還是比較深的,小到供應鏈的進一步穩固,大到戰略定位的重新設定,都是接盤者要慎重思考的」。
綜上,未來太平洋咖啡的命運走向,目前依舊不明朗。但不破不立,賣身、尋新主也蘊藏著一線生機,一定程度上好過當下的日漸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