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首次突破50萬億元,數據要素是核心引擎 | 社會科學報
▋治國理政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國務院近日以「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題,進行第三次專題學習。
「2023全球數字經濟大會」「2023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等在近期相繼召開,不斷推動構建開放共贏的數字領域國際合作格局。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年)》指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首次突破50萬億元,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重要支柱地位更加凸顯。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動力。
原文 :數字經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動力
作者 | 本報記者 田 川
圖片 |網絡
突破:
有力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要求「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和規律,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
近年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數字經濟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工信部副部長王江平表示,要增強數字發展動能,加快大數據、人工智慧、智能網聯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發展,大力發展先進位造業,促進數字經濟做強做優做大,培育經濟新引擎。「數字經濟事關國家發展全局,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機遇。」中國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智庫研究室主任馮煦明告訴記者,實現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助於推動我國發展方式轉變、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搶占全球競爭優勢。
數字經濟規模首次突破50萬億元。2022年,數字經濟發展活力持續釋放,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同比增加4.68萬億元。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進一步提升,超過四成,占比達到41.5%,這一比重相當於第二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2022年,我國第二產業占GDP比重為39.9%),數字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地位更加凸顯。
數字產業化占GDP比重創五年來最大增幅。2022年,數字產業總體保持平穩增長,內部結構趨於穩定。從規模上看,2022年,數字產業化增加值規模達9.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已連續兩年增速保持在10%以上;數字產業化占GDP比重為7.6%,較上年提升0.3個百分點,達到2018年以來的最大增幅。從結構上看,數字產業結構趨於平穩,服務部分在數字產業增加值中占主要地位。軟體產業占比持續提升,網際網路行業占比明顯下降。
服務業和工業數字化發展促進質的有效提升。在線消費、無接觸配送、即時零售、網約車、網上外賣、遠程醫療等服務業數字化新模式繼續保持增長活力。2022年,我國服務業數字經濟滲透率為44.7%,同比提升1.6個百分點。工業網際網路驅動的製造業數字化轉型進展尤為迅速,2022年,我國工業數字經濟滲透率為24.0%,同比提升1.2個百分點,增長幅度創新高。農村電商、數字農業、數字鄉村等成為發展亮點,2022年,我國農業數字經濟滲透率為10.5%,同比提升0.4個百分點。
數字化治理中發展能力與規範水平同步提升。我國數字化治理總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用數位技術治理、對數位技術治理和重構治理體系。當前,「用數位技術進行治理」和「對數位技術治理」相關法規及工作已基本構築完畢,進入更迭完善期。以廣東省智慧化多點觸發疾病防控預警系統項目為例,該項目中的疾控專題資料庫匯聚了衛健、公安、海關、商務、交通等13個部門數據。業務綜合管理平台完成應急協同處置、智能實驗室、人財物管理、業務支撐等業務綜合管理系統核心功能的開發及試運行驗證。此外,我國數據基礎制度和數據要素市場建設也取得突破。
關鍵:
不斷挖掘數據要素價值
數據要素是數字經濟持續發展壯大的核心引擎。7月,北京市印發《關於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進一步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的實施意見》的通知,提出力爭到2030年,基本完成國家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先試工作,形成數據服務產業集聚區。8月,上海市出台《立足數字經濟新賽道推動數據要素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力求到2025年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國家級數據交易所地位基本確立,數據產業規模達5000億元。
「數據+算法+算力」與實體經濟生產活動深度融合,形成數字生產力。然而,專家們也向本報指出,目前來看,我國數據要素市場主要處於數據採集、存儲、加工階段,數據流通、數據分析、數據應用還有不足。企業間數據標準不同,導致數據共享流通受阻。
「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必須讓數據流通起來,並通過治理體系保障數據要素市場平穩有序運行。」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指出,從法律上確立數據的資產屬性,這是數據要素價值保障的根本。實現數據的資本屬性,使數據價值可以被度量和交換,成為可被經營的產品和商品,這是數據要素價值得以釋放並創造新價值的途徑。
挖掘數據要素潛在價值、發揮數據生產要素作用,要健全數據要素權益保護制度,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數據產權制度體系,破解數據產權確立、保護和交易難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王永貴談到,要切實打通數據鏈,在依法加強安全保障和隱私保護的前提下,促進數據要素自由流動,以數據要素流動帶動經濟循環暢通。
全球不少經濟體和國家在數據要素、產業數字化等領域積極搶抓發展機遇。歐盟在《數字歐洲計劃》統一體系下,多主體協同推進公共領域及行業數據空間建設;美國依託雲基礎設施優勢,面向數據流通進行產業轉型升級;日本以點破面,通過指導現有基礎設施向數據流通服務方向轉型發展數據空間;中國加強行業數據空間應用牽引,開展行業龍頭與初創企業產業生態培育。
我國數據資源豐富,總規模居全球第二位。根據中國信通院測算,我國數據對農業、工業、服務業經濟發展的貢獻度分別為0.07%、0.16%和1.07%,數據賦能產業發展仍有較大潛力。構建有效的數據產權制度是進一步挖掘數據要素價值、加速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前提,產權明晰才能實現資源配置最優。
「首要任務是加快數據產權制度的落地實施。」中國信通院院長余曉暉告訴本報,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可以考慮從制度、市場、技術三方面協同發力。以數據三權分置的產權制度為突破口,加快推動數據基礎制度的完善、細化和落地;以數據確權、定價、交易流通機制的建立完善,推動構建多層級數據要素市場;以打造可信任、可控制的數據空間為方向,探索形成體系化技術保障的可信安全數據流轉環境。
未來:
促進數字經濟新動能持續釋放
堅決強化數字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強化數位技術產業的戰略布局,特別是處理好發展與安全、宏觀與微觀、政府與市場、供給與需求、繼承與創新的關係。加快探索開放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把握5G/6G、人工智慧、未來網絡、區塊鏈、量子信息等前沿技術重大機遇,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構建自主創新體系。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引導上下游企業加強供應鏈數字化管理和一體化協同,基於工業網際網路平台開展協同採購、協同製造、協同配送,推動企業健全供應鏈安全管理體系,打造安全穩定的供應鏈網絡。
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深層次轉型。我國是產業門類齊全的製造業大國,也擁有規模體量巨大的服務業場景,要重視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發推廣,滿足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量大面廣的需要。構建多層次工業網際網路平台體系,加強大企業對中小企業的技術指導和人才交流合作,大力培育工業網際網路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形成大型企業引領、中小企業廣泛參與的健康可持續生態圈。要全面推動行業數字化升級,面向製造、礦山、能源、物流、醫療等重點行業,制定數字化轉型路線圖,形成可複製推廣的行業數字化轉型系統解決方案。
全面提升數字化治理效能和水平。好的治理體系本身就是一種競爭力,要探索符合數字經濟特徵的新型監管模式。推進數字化公共服務,開放線上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均等化,推動電子病歷和檢驗報告跨醫院、跨地區共享,促進遠程診療、遠程手術的廣泛應用,推動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台運行。加快推進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探索城市信息模型、數字孿生等新技術運用,提升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三路並舉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數字經濟本質上是以數據資源為重要生產要素的經濟形態,數據要素滲透到國民經濟各個環節和社會生活各個角落,必須大力挖掘數據價值。堅持技術應用、市場流通、制度設計三路並舉的數據要素價值釋放的中國模式。
當前,數據交易市場形成內外互補共進的局面。例如,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定位較為綜合,具備數據信息登記平台、數據交易平台、數據運營管理服務平台、金融創新服務平台、數據金融科技平台五大功能。上海數據交易所主要職能為交易服務,構建「數商」新業態,首發全數字化數據交易系統和數據產品說明書。深圳數據交易所目標為打造具備資產登記、權益確認、信息披露、資產評估、交易清結算等服務能力的綜合數據交易服務體系。
「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激活高質量發展的更大潛能,需要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保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李燕告訴記者,未來需要在守住安全底線的情況下,增強監管的可預期性,並儘可能包容審慎,在發展的初期階段,為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創造條件、提供發展空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3月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白皮書指出,民法典完善電子合同訂立和履行規則,將數據和網絡虛擬財產納入法律保護範圍,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網際網路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規範了網約車、算法、區塊鏈等新技術新業態。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8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數字化 | 大語言模型不能做什麼?
共同體意識下的中國式現代化 | 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