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讀 | 傳統航空競賽正在謝幕,新浪潮會來自「綠色航空」嗎?

2023-04-14     看航空

原標題:早讀 | 傳統航空競賽正在謝幕,新浪潮會來自「綠色航空」嗎?

「一周熱點」

4.8-4.15

在這裡

看全球航空

上周早讀,我們提到全美最受歡迎的航空競賽將在今年9月完賽後,進入停辦狀態。

早讀 | 手握「文化牌」「經濟牌」,但這場航空競賽還是停辦了

賽事停擺,首先繞不開的內因便是風險。

賽事風險與厭惡風險

危險,是里諾這場老牌航空競賽的B面。

對於機身、發動機和飛行員來說,里諾(航空競賽)是最艱巨的檢驗。如果機組有一點薄弱環節,都將在里諾暴露出來。

2011年,里諾航空競賽發生了賽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起事故:一架經過重大改裝的P-51D在競賽正酣之時墜毀在看台附近,造成飛行員以及10名觀眾死亡、69人受傷的嚴重後果。

事後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 (NTSB) 的調查結果顯示,是磨損的零件和未經測試的改裝導致飛行員失去了對飛機的控制。

「當其以400英里/時(644千米/時)的速度飛行,離地僅100英尺(30米)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猛烈災難就在短短几秒內發生了。」

里諾航空競賽既是在全美最受歡迎的航空競賽,也是美國民間廣大航空愛好者的群體聚會。也因此,一旦現場出現飛行事故,很可能就造成不小的地面人員傷亡。

如果以海恩法則來看里諾賽場,事故的隱患和潛在風險點頗多,比如「飛機在里諾機場擠得水泄不通」「飛機在滑行道上做著危險的隊形訓練」「比賽中最危險的時刻是聯合編隊」……

這也是關於賽事停辦的原因,官方所給出的原因之一:公共安全。

從1964年到2010年,共有19名飛行員在里諾賽場上因墜機和碰撞而喪生。而在2011年的事故後,賽事方吸取教訓,對賽事規則、參賽人員資質等進一步收緊,但風險依舊不可避免,2014年、2022年的賽事中依然發生過參賽機型墜毀、飛行員遇難的事故。

而一篇刊登在福布斯網站上的評論文章,則從賽事贊助商的角度為我們帶來另一個思路:厭惡風險。

里諾航空競賽,如此一個血液里流淌著航空文化的老牌賽事,按理說,波音、洛馬等這些美國航空製造業巨頭是會積極支持的,但它們卻熱情缺缺,在賽事贊助上一毛不拔。

同樣,美國各大航空公司也是如此,即便這些航司的飛行員里就有許多人是里諾賽事的擁躉者,或是競賽的飛行員、或是忠實的觀眾。

為何這些與航空、飛行最相關的巨頭紛紛缺席?作者指出:「可以解釋為它們厭惡風險,這一點在過去40年中已成為美國企業文化中一個可悲的特徵。」

航空競賽與航空技術不再互相推動

上升到企業文化高度的「厭惡風險」,或許是這些航空廠商們對航空競賽失去興趣的一個原因。

不過,對比航空競賽初興年代與今天,航空競賽與航空技術之間的關係也並不再是當初那般互相推動的關係了。一個直接的例子就是,里諾航空競賽中所強調的速度,已經不再是當前航空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了。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獲得「施耐德」獎盃的冠軍機組,既是老牌航空強國的靚麗名片,也在很大程度上為它們的「王牌戰機」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追憶昔日航空史上著名的水上飛機競速賽「施耐德杯」(Schneider Trophy)大賽,賽事注重對速度的極致追求,也推動著螺旋槳飛機一步步逼近完美的流線型,並催生了更大馬力的發動機。而在最新、最前沿的空氣動力學、液冷發動機等新技術武裝之下,如果某一國參賽機刷新了紀錄,必然再次刺激他國不斷跟進、超越,以求奪回下一屆「施耐德杯」。

更為重要的一點在於,「施耐德杯」賽事的這些成果最終都在二戰期間的「王牌戰機」(英國「噴火」、美國P-51「野馬」、義大利馬基C.202)身上得到了應用和體現……

日本動畫片《紅豬》中,水上飛機競賽的情節基於真實事件。而航空史上,義大利在此時期也是「佳作頻出」。影片中紅豬波魯克駕駛過的機型里就有過「馬基」(Macchi)公司的機型,這家老牌義大利航空企業已經成為了義大利知名防務企業萊昂納多的一部分。

「施耐德杯」儼然成為了一場國家級的航空工業體系的競賽。

但如今,為了國際聲望「不惜一切代價贏得'施耐德杯'」這樣的精神,在里諾競賽中顯然已經消失了。

時移世易,里諾賽場上飛得再快的飛機也快不過「開加力」,賽場上更多的是美國民間廣大航空愛好者個人間的好勝心,以及對超越自我的追求。

里諾航空競賽廠商的「速度之王」Nemesis,它的成功是源自當時美國發達的航空業。

即便是里諾航空競賽上的九連冠機型Nemesis,其成功背後也離不開背靠成熟發達的美國航空製造業。

但壟斷冠軍的Nemesis再成功也並不見得能對「大航空」反哺多少,更不會再像昔日「施耐德杯」那般,對同時代戰鬥機設計有所裨益或大力推動了。

畢竟與Nemesis同時代誕生的YF-22,其作為新一代戰鬥機早已放棄對速度的追求,轉而在「隱身」上發力。所以說,今天這些航空巨頭對里諾航空競賽缺乏熱情是再自然不過的了,畢竟僅就航空技術而言雙方早已分野成了不同的圈層。

2021年里諾航空競賽上,F-35A演示小組到場捧場。

「綠色航空」會開啟航空競賽新紀元嗎?

因此,風險和技術作為航空競賽身上的先天標籤,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航空競賽的最終命運。

不過,不論今年9月之后里諾航空競賽是否還會再有續篇,都不影響我們對航空競賽的定論——

在昔日人類航空技術剛剛萌芽之時,航空競賽對航空技術、對飛行人才的培養(感召力)、對航空在大眾民間的推廣,乃至對大眾文化的塑造都曾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傑奎琳·考克倫,從贏得長距離飛行橫貫美國本土的「本迪克斯杯」到「二戰」時創立WASP(空軍女飛行員),再到成為第一位超聲速飛行的女性,以及一生中她所保持的速度、高度和距離紀錄比航空史上任何一位男性或女性飛行員都要多。

不斷刷新的飛行紀錄、萬人空巷的慶祝活動、一夜成名成為國民偶像等等這類故事一次次在航空史上上演,航空技術也一度成為最前沿技術的代名詞,飛行也一度成為潮流風尚,讓各界名流趨之若鶩。

只不過,時代的風陣陣吹過,飛行已從昔日的少數人、階層專屬走進了大眾,不再那麼遙不可及,飛機早已被祛魅。

乃至在近些年來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大潮衝擊下,飛行在如今大眾文化中的魅力尚存幾分都是一個問題。

畢竟從感受飛機頭頂幾米處低空飛掠、鳥瞰翼下大江大河、里諾賽場的速度與激情中所獲取的多巴胺、腎上腺素量值與飆升快感,不見得不能從那塊方寸之間的螢幕中獲得,畢竟後者的門檻更低,更易得、更直接、更洶湧,只需要動動手指就會有智能算法為你加大劑量的推薦「更抓人眼球」。

不過,樂觀來看,結合目前的航空技術趨勢來看,全行業都在「綠色航空」上積極發力,這也許會催生出新質的航空競賽,比如動力上換為SAF可持續燃料、混合動力、氫能、電力,電動垂直起降飛機(eVTOL)成為競賽飛機等。

就比如,著名的「紅牛特技飛行世界錦標賽」,雖然在2019年後停辦,但也已經公布了未來幾年內的恢復計劃。計劃表示,組委會正在考慮將上述這些「新」飛機分階段引入來作為競賽飛機,「依託賽事為未來的航空、城市空中交通和可持續動力、清潔技術等創造一個展示窗口」。

那麼,對於即將落幕散場的里諾航空競賽呢?就像那些摩拳擦掌的籌備者、備戰參賽者所說的:

這是我們最後一次讓所有人聚在一起。這是最後一年——讓我們去做吧,讓我們轟轟烈烈地把它送走吧。

排版:郭雯斐

策劃 | 文案:鄭宇航

編審 | 監製:武晨、王蘭

看航空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點擊卡片即可獲取全文

研究顯示戰機飛行員更易患癌?或與特定機型有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434f94058aff41e6ce7ad183f9def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