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G DESIGN熊星:做最務實的理想主義者

2023-01-05     UniDesignLab

原標題:XING DESIGN熊星:做最務實的理想主義者

XING DESIGN熊星:做最務實的理想主義者

以下文章來源於建道築格 ArchiDogs ,作者ArchiDogs

建道築格 ArchiDogs.

國際設計新媒體

People

嘉賓介紹

熊星

(下文統稱X)

XING DESIGN 行之建築設計事務所主理人

教育經歷

清華大學建築學碩士、學士

哈佛大學建築學碩士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導師

工作經歷

紐約KPF, 高級建築設計師

北京都市實踐

丹麥哥本哈根B.I.G

阿姆斯特丹UNStudio

XING DESIGN行之建築設計事務所於2017成立,運用新技術,製造戲劇性的空間趣味,產生詩意的創新設計。

,時長 00:38

訪談|Dinglin Yutong

01

快問快答·建築之外

近期最高興的事是什麼?

X:我們最近會辦一個工作室的階段性回顧展。這五年多來,我們的設計思考和實踐豐富多樣。藉此機會梳理一下脈絡,很有必要,也很有趣。

布展現場

展覽內容

@ XING DESIGN

你的作品集是當年留學生寶典,現在回顧起來有何感想?

X: 作品集其實是一個動態的積累,伴隨這個設計者的全部生涯,在某些時期也許碩果纍纍,也許索然無味。我回頭看自己當時的作品集,覺得挺幼稚的,還是得再接再厲,希望任何時期的作品集還能拿得出手哈哈哈。大家共勉。

在信息渠道有限,也沒有作品集培訓機構的年代,很多人和我一樣,自己琢磨,申請完自發分享經驗。現在都變成產業化服務了。當時能給大家做個參考很開心。

左右滑動查看 作品集fewpages

@ XING DESIGN

工作室的愛貓名叫星矢,是以工作室命名的嗎?

X: 就是希望我們命硬,血槽長一點,應付所有難題後還能留有創作的力氣。

星矢是聖鬥士里「打不死的小強」,所以叫「星矢」圖個吉利。

星矢 @ XING DESIGN

可以透露一下你和王子耕深圳雙年展的合作嗎?參展項目是一個和貓有關的裝置嗎?

X:是的。王老師發起了個城市流浪動物的板塊,邀請了不少建築師參與。

人類建造城市,是為了方便自己對自然環境進行改造,這個過程其實也沒問過動植物樂不樂意。以前生物的動態平衡是大自然的事兒,在人造環境中,人就得承擔更多的責任。

我們的想法是這樣的:人類把地球整這麼熱,自己吹空調還把熱氣往外排。於是我們把廢棄空調外機殼改造成城市流浪貓與人共享冷氣的裝置。 空調外機從一個人工發熱的符號,變成一個共享冷氣的動物居所。

不過這事兒深入討論就會涉及到動物絕育,數量控制,公共衛生之類的,不是光靠愛心就能做周全的,是個挺複雜的問題 。我的理解是,這個展覽是引起大家思考:城市也許不光是要為人類自己的。

共享居所 @ XING DESIGN

02

在海外

█ 先後在清華與哈佛兩所全球頂尖學府求學,兩所學校的教育給你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X:清華的建築教學設置比較紮實,院系資源和交流機會多,浸泡在硬核學風之中。當時還剛好趕上一批年輕老師回國執教,例如李曉東老師、宋曄皓老師、周榕老師等等,帶來很多新的有意思的東西。另外當時教學也引入了一些最新的計算機圖形工具,在徐衛國老師指導下,我們成為當時全國範圍內最早接觸犀牛、編程等工業設計工具的學生。後來受朱文一老師,張悅老師的指導做競賽,開了不少腦洞。

哈佛就挺多樣化,各專業之間甚至哈佛和MIT也可以混著選課,有很多講座研討和訪問學者的交流活動。我當時參與了Farshid Moussavi教授的研討課,課程內容編成了書《 THE FUNCTION OF STYLE》 ,是她FUNCTION三部曲的第二本。從我們那一屆開始,學生組織China GSD組織了第一個China Trip,希望它成為一個增進交流的紐帶。

回想起來,學校重要的價值不僅在於同學老師都很棒,更重要的是不斷鞭策自己儘量別給學校丟臉。清華校訓說「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不給學校丟臉的前提是把身體鍛鍊好。

GSD課桌 @ XING DESIGN

█ 曾經輾轉北美和歐洲的不同城市學習深造,這種深度並且多樣化的體驗對你理解城市有何影響?

X: 我最開始看城市就像 集郵,更加表面化。(在城市形態方面,GSD教授Joan Busquets的 Urban Grids 一書非常棒,呈現了他對城市網格和類型的研究。雖然形態只是城市的一個方面,不是最重要的那個,但最顯而易見。)

後來我看城市就更像書:城市的發展由一連串陰差陽錯疊加沉積。每個城市都有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影子,值得大家饒有興趣地閱讀,從中窺見往昔的來龍去脈。

再後來我覺得當代城市既無聊又複雜。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Lisboa,Porto,Barcelona等城市照片 @ XING DESIGN

當代城市「無聊又複雜」,能否展開聊聊?

X: 無聊體現在它的形態簡化趨同——現代化把生活對齊了,同一個地球同一個iphone嘛。

但城市沒因為無聊而變得更簡單,反而是更複雜了。複雜性不體現在物理形態,而是在於其他層面越來越豐富:學區分配,養老機制,落戶政策,公共衛生,還有金融體系,產業配置,供應鏈,公安信息系統,各個平台的用戶數據等等。

當網絡複雜到一定程度,即使知道它的基本構架,單憑思辨也很難知其所以然。如今原教旨的建築和城市理論無法引領城市戰略發展——就好像20世紀之後,純哲學思辨不能直接引導科學發展那樣。學科細分的幾何級增長到了岔路口,學科疆域需要被更新定義。

所以我對很多大規模城市設計招標競賽是持懷疑態度的。這麼大規模的城市集群就靠幾個軸線,景觀帶和一堆流行造型的高樓?好像沒什麼說服力,不然也就不會那麼多方案連效果圖和動畫都差不多了,哈哈。城市既然是複雜系統,就應該有多學科共同來研究應對,不光是傳統意義上建築公司幾張總圖鳥瞰的事兒。

和城市系統的複雜程度相比,城市形態確實顯得太缺乏想像力了。建築師作為生活空間環境的直接設計者,應該建立更多元的學科連結來應對當代城市的無趣與複雜,做一些合理、有趣、人性的空間出來。

歐洲旅行 @ XING DESIGN

█ 在不同類型建築事務所的工作經歷對你產生了哪些影響?

X: 都市實踐——得到實際設計實踐的啟蒙;BIG——鍛鍊了放飛自我敢想敢做的腦迴路;UNSTUDIO——精鍊了幾何控制的方法論;KPF——通過大型複雜項目,深刻理解了什麼是「職業」,以及對建築設計-落地作為一整套工業體系有了比較清晰的框架認知,對各參與方、顧問方、專業人員非常敬畏。這些經歷都使我受益匪淺。

從上到下分別是「BIG加班」、「KPF工位」、「Unstudio合影」@ XING DESIGN

03

回國實踐

█ 在你的作品中常見流暢曲線與曲面的運用,這是為滿足可行性的自然選擇,還是在有意識對曲線形式進行持續探索?你對於參數化設計在實際項目中的落地應用產生了哪些經驗?

X: 對直線和曲線的幾何控制是基本功,就像相聲演員不能「說學逗唱」短了一門對吧。我目前為止的項目,直線曲線一半一半吧。描述曲線一般比直線要更多參數,不僅是「曲線加工起來比直線要費勁,使用曲線要三思」這個工程層面原因。我喜歡對形體有量化的控制,沒有「控制」就談不上「設計」。要把曲線控制好,得用更多的參數去調試。 所以一旦出手用曲線,一定是有恰如其分的動機,不然多費勁啊,還是舉重若輕比較好。

參數化在設計後期是個好用的工具,尤其是設計邏輯一定的前提下,通過調整參數能優化造價,工藝,並即時反饋對設計形式的影響。比如杭州ADM裝置,總畫布長度一定的前提下,通過不同的長度分配懸掛實現了形態多樣性。再比如豫園站,我們通過參數控制讓所有鋁板都在可加工的包絡尺寸範圍,並保證天花無論在造型怎麼樣,掛片間距總是大於清潔維護的間距要求,還可以即時生成變化的視覺效果和展開出圖。這些大批量的非標準設計,要是不用參數化出圖,會累死的。

豫園站 @ XING DESIGN

ADM杭州

█ 你評價「橋酒店「 是至今做過的」最安分保守,卻最順勢而為,見招拆招的項目「。請你具體說明在這個改造項目中,是怎樣通過空間改造、材料運用等手法來應對已有建築空間所面臨的諸多限制?

X: 改造項目講究借力用力,就像戴著腳鐐跳舞,非但不能看著沉,還得跳得漂亮。

橋酒店原來的大堂非常低矮,地下室利用率也很低。於是我們拆掉原來大堂的地板,把地下一層顯露出來,形成一個介於城市和酒店之間的通高洞窟。接著,凌空架一座拱橋,酒店大堂藏到橋的彼岸。過橋的空間體驗,不僅製造了懸念,增加了儀式感,還形成了空間的主題。橋下的空間是向城市開放的,卻又從外面街道看不見。除了作為酒吧和餐廳,這裡還舉辦了很多我也沒想到的活動:瑜伽、藝術展、沙龍、甚至拍攝電影《愛情神話》。

其他設計都是圍繞這個「橋」的主題順勢展開的:水泥瀑布肌理,天花波紋不鏽鋼板,水紋玻璃橋,扶手透過陽光也能映射出水波紋。烘托橋底的「水下空間」。

設計施工過程中兵來將擋的事兒層出不窮。例如,掛玻璃磚牆時,為了避免師傅焊接鋼架的操作誤差使荷載分布不均,我們將單數的鋼架固定在上樑,雙數的鋼架固定在下樑。還有個特別小的房間,窗戶外面就對著隔壁的樓,跟面壁思過似的,我們做了一個「潛望鏡」飄窗,把風景和光線反射到房間裡,反而很有意思。類似的現場應變的情況數不勝數,這些見招拆招的策略,以儘可能小的代價,產生了很多有意思的彩蛋。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橋酒店 NEOBRIDGE @ XING DESIGN

http://xing.design/portfolio/birdge-hotel/

█ 你在華誼萬創工業園區的外立面改造項目中有多次方案修改,最終第三輪方案得以落地實現。如何說服甲方最終接受你的設計方案?能和我們聊聊這個項目麼?

X:我的甲方都很好,我覺得他們訴求的底層邏輯都非常合理。我很少對他們說不,但會以恰當的方式來充分滿足他們的訴求。如果還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價值就更好了。

華誼萬創新所是個大型辦公園區,我們改造是西面的一小部分。標準的辦公產品在其他建築中得以實現,而我們沿街這幾棟是更非標的形態。

我心目中一個好的園區,不光要舒適的室內辦公環境,更要提供各種各樣的社交場所,可以休憩,切換狀態。為什麼不把地面的公園延伸到立面上呢?不用大動牆體結構,還能順道解決西曬和疏散的問題,以及為辦公室附送露台增加價值——這就是核心的樸素想法。

雖然過程中方案調整了很多次,但這個內核並沒變。最終我們在立面上創造了一個「迷宮」,將若干個辦公露台出其不意的相互連通,打破辦公樓層隔間的秩序,創造新的社交情景。想像這麼一個地方:工作間隙,你走到辦公室露台上,可以抽根煙透透氣,還可以串門和旁邊公司的夥伴聊個天。如果想把慵懶的午休再拖長一點,你也有了個正當的遲到理由:「我剛才迷路了。」

雖然最後立面綠化沒有一次性實現,但我還是用較大圓孔的穿孔金屬板,為爬藤植物或單元種植器留一些可能性。後來我們還把第一版的方案復活了:做成了辦公室的書架、模型架還兼做我司團寵星矢的豪宅。

如今疫情和移動網際網路,大家思考如何把辦公、生活搬到線上,物理空間的連接好像顯得不重要了。其實不是,它依然瀰漫在生活瑣碎的涓涓細流中,一條街,一片樹蔭,一排店鋪,正是這些連接了人與人的血肉之軀,棲息了生活的重要意義。因此我覺得物理空間應該用有趣的方式連接人,這是建築的價值所在。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華誼萬創.新所 迷宮牆 @ XING DESIGN

http://xing.design/portfolio/the-wall-maze/

04

「有趣」是一種能力

█ 你之前提到創立工作室的初衷是為了做「有意思」的作品,如果以趣味性去衡量建築作品,這是否是一種主觀感受?「有趣」的標準是什麼?

X: 「有趣」不是譁眾取寵。設計是一種高強度的智力投入,要通過一系列「處心積慮」的操作,利用一些機制,達成某種目的。作為人類思考的產物,設計的巧思也能被其他人感知。自己產出巧思,或洞察到別人的巧思,都能帶來愉悅感,和讀詩歌,看畫,聽音樂是一樣的。這就是所謂「有趣」。「有趣」是設計一定伴隨著高強度的智力投入,思維要做功減熵嘛,不然就只會得到莫名其妙或者馬虎湊合的東西,就不是好的設計。

█ 你說「有趣是一種能力」,能具體說說嗎?

X: 我說「有趣不是一個選擇,而是一種能力。」 有趣的設計從產生到實現都不容易,不是一件想做就能做成的事情。不僅要學習未知條件、克服層層難關,也要應對無數瑣碎的,看上去和設計無關的爛事兒。整個過程是對精力和耐心的極大消耗,也是對思維的考驗。 我覺得建築師重要的品質是既保有理想主義的純真,又具有最現實主義的手腕,還得有足夠長的血槽:這樣在斡旋於各種博弈,最後還不至於筋疲力盡,「看在設計有趣的份兒上」,還有創造的熱情。

可見設計「有趣」多重要啊,起碼是個自我激勵。要天天為了沒勁兒的東西,面對這麼多艱難險阻,早就頹了。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從上到下分別是「煙房子」、「Look at Pixels」、「紅樹林」、「摩天樓」、「前海萬花筒」@ XING DESIGN

█ 除了「有趣」的思考,你在設計過程中會進行有意思的物理實驗。比如在「橋酒店」建造現場對橋進行荷載實驗,在「雲引擎」項目設計過程中對鋼結構懸挑進行風洞實驗。在你個人的創作過程中,「實驗」的意義是什麼?

X:實際建造是重資產的,不只是說金錢層面(一棟房子的投資可能遠不及一筆金融交易),但他耗費的物質資源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所以一切數字化或是物理測試,雖然費勁,但和最終的資源消耗相比,還是一種低成本的演習,是值得且必要的。

「橋酒店」項目中的荷載實驗 @ XING DESIGN

廣義上說,「設計」本身就是一種「演習」,讓實際的呈現更好一些。雖然相對於整體投資,設計成本只占很小的比例,但設計卻像一個槓桿,可以放大投資回報。 同樣價格的混凝土,鋼材,器具,用不同的「配方辦法」組織在一起,得到的是不同的結果。這個「配方辦法」就是設計的價值砝碼。馬虎草率、隨隨便便的「配方」造成實際資源的浪費,比「配方」本身的價格要高得多。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雲引擎 @ XING DESIGN

█ 你之前提到將工作室命名為XING DESIGN寓意「不同學科與視角交叉「,目前在設計生涯中已經完成的不同類型和規模的項目涉及到哪些擴展學科?在跨學科設計中如何定位建築師的身份?

X: Frank Gehry說, 建築師就是「繪製建築如何建造的說明書的人」

今天這個說明書越來越難畫。因為專業細分,建築作為一種協作行為,知識結構既需要更新拓展,同時還不能打著「創新」的旗號無視常識和基本功。

我們的項目,必須和結構、機電等革命友誼的專業深入協作。例如,雲引擎必須有LDI中元國際結構和機電的配合才能最終實現。有時候我們融入一些數控多媒體,例如上海地鐵豫園站,整個天花3D造型搭配LED燈光控制,才能呈現出流光溢彩。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豫園站 @ XING DESIGN

http://xing.design/portfolio/yuyuan-station/

另外,我們會根據業主的資源特色來開一些腦洞,為他們的技術、工藝創造使用場景,變成設計的一部分。例如在特斯聯AI PARK,機器人坡道就作為了建築元素;在藍晶微生物的辦公樓項目中,我們則和業主一起設想如何用微生物製造的可降解塑料做一些建築構件,等等。

對接這些新領域也拓寬了設計的維度,增加了很多趣味性。

和Frank的說明書相比,我覺得建築師應該更像導演。通過調度材料、工藝,和各專業的協作,把「劇本」呈現出來。像卡梅隆那樣技術駕馭力超強的導演,就能做出產業的革新。

不過,不管特效怎麼炫酷,也只是手段,不是電影打動人的內核。建築也是一樣的。無論交叉學科多麼日新月異,建築於人的感官和體驗依然最重要。

█ 你在特斯聯機器人工業園區項目中提到機器人在未來不僅是建築空間的使用者,也會成為空間的一部分。隨著人工智慧等科技的不斷發展,你對未來的建築設計和建造技術有何暢想?

X: 機器人的關鍵,不是長得多像人,而是具備了什麼層級的自主智能。他們不受形態的約束,成為房子或者別的什麼東西都可以。機器和建築都是人造物,機器為建築樹立了一個美學上的流派,好些房子也模仿機械的樣子,比如Archigram。我雖然很喜歡這些酷傢伙,但機械美學若沒有實際機械原理的支撐,也沒什麼說服力。

建築其實一直是技術的集成。過去是夯土、木架、磚的集成,後來變成鋼、混凝土玻璃的集成,再到當下空調新風、上下水、強弱電、光纖wifi、傳感器,電梯電機,阻尼器的集成。在未來,建築集成更多機械與機器人完全有可能,尤其是應對宇宙殖民,行星殖民或應對極端氣候。

但建築機器人化不是最有想像力的。我在KPF的前上司,也是我的導師之一,David Malott先生,在研究如何用岩石粉末,直接在火星列印房子,就不用從地球運材料而消耗燃料,不給霍曼轉移軌道添堵;我和藍晶微生物的甲方也聊到,也許在未來建築不需要建造,而是一顆種子。他的設計像DNA一樣刻在其中。把它種在哪裡,就吸收哪裡的陽光和養料,生長出來。房子最後和人一樣會死去,進入新的物質循環。

以下視頻來源於

XingDesignBlog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特斯聯機器人工業園區 @ XING DESIGN

http://xing.design/portfolio/ai-park/

05

新一代建築師的使命

聽說XING DESIGN在11月份策劃了一個展覽,能否劇透一下?

X: 這其實是一個「house warming exhibition暖場展」。11月份我們要將搬入的新工作室,我們開玩笑說,「先搬模型和圖,桌子電腦沒搬進來之前,是不是像個展覽?」。於是就真這麼做了。

展覽的名字叫 「The Journey,一路行之,回顧這幾年走過的道路」。除了我們五年多以來建成和在建的項目:雲引擎,橋酒店,迷宮牆,豫園站,BLEUPHA之皿等等,還有很多未實現的概念、腦洞和研究,我們將其恰當分類提煉。

這五年多的時間很短,又感覺很長。五花八門的設計挑戰,所激發的東西是很有趣和多樣的。 我經常說建築實踐就像航行一艘帆船,要藉助不同方向的風力,大致保持朝一個方向前進;也像用每一篇迥異的命題作文,串成一部長篇小說。這些形態各異的設計中,也暗含著一些一以貫之的線索,需要我們自己系統性地審視一下。

另外,我們也準備了一些有趣的衍生品和禮物,歡迎大家來玩。

海報 @ XING DESIGN

具體預約信息在公眾號(XingDesignBlog)上近期放出

█ 面對當前行業變化和未來趨勢,你對於工作室的下一步發展有怎樣的規劃和期許?

X: 我們度過了單槍匹馬試水的初始階段,要進入一個更系統化的時期。我們比較幸運,承蒙業主認可,落地的項目機會越來越多,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希望對接更多的學科和領域,以技術和巧思,為我們生存的物理世界創造更多有趣的場景。

我們最近也在招人。我們喜歡有設計感知力的人,聊到設計的巧思,就會兩眼冒光,摩拳擦掌,無論怎麼困難和挫折,都能有條有理地想辦法實現出來;我們也喜歡善於表達溝通的人,能藉助各種方式,對外對內認知同頻。你要是RHINO資深玩家,還有實際工程和施工圖紙經驗,那就更靠譜了。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加入,組建一支堅韌紮實又具有持續創造力的團隊,拓展建築學的邊界與可能性。

@ XING DESIGN

█ 請暢想一下建築學的未來。

X: 分享一個故事,我在BIG實習的時候參與了一個競賽,大家提出把垃圾焚燒廠的坡頂順便設計成滑雪道。這就是Copenhill項目,前幾年才建成。Bjarke說:「雖然現在覺得這有點不可思議,但我們的下一代,也許認為在發電廠頂上滑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就像我們現在房子裡有空調一樣。

我想,在這個應對巨大變量的時代,可以接入建築的學科如此豐富,設計應該具有前所未有的力量,將當前不可思議的腦洞變為以後的日常。這是新一代建築師的使命,我們也會繼續踐行。

@ XING DESIG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39da091e4e61b7f597776efd397da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