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說古代宮女生怪病,名醫開神方「壯漢若干名」,結果都精神了

2023-12-05     古今記實1

原標題:魯迅說古代宮女生怪病,名醫開神方「壯漢若干名」,結果都精神了

深宮怨女:古代社會最悲哀的人,無尊嚴、無安全感,總是提心弔膽

皇宮怨女:生活毫無安全感、無尊嚴,被男人控制,被女人折磨

在古代,帝王在各方面都享有許多特權,多妻便是其中之一。每個皇帝除了自己主要的配偶——皇后以外,還擁有許多妃嬪。

據史料記載,商朝的祖乙、祖丁、武丁幾個王便每人擁有幾個正式的老婆;《詩經·大雅》說文王「則百斯男」,至今民間也還流傳有所謂「文王百子」的故事,就是說文王曾經生下一百個兒子。可以想像,沒有許多個女人給他當老婆,這是絕不可能的。《墨子·辭過篇》言:「當今之君,其畜私也,大國拘女累千,小國累百,是以天下之男多寡無妻,女多拘無夫。」

皇帝在自己住地的周圍建有專門的庭院,讓那些「六尚諸司」的後宮佳麗生活。受過皇帝「寵幸」並得到封號的是各級妃嬪,一般在宮中服役,等待皇帝隨時物色的是數以萬千計的宮女。

宮女的來源

宮女的來源,起初只是諸侯征戰中得來的女俘,戰勝國的統治者將敵人的妻女占為己有。至漢代以後,改為由朝廷派出大批人馬,「於洛陽鄉中閱視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麗合相法者,載還後宮,擇視可否。」以後的各個朝代中,這種「選美」之法便一直沿襲下來。每隔幾年或者逢皇帝一時高興,下面便得挑選大批年輕貌美的女子進宮。這裡面有民間少女,有大家閨秀,亦有貴族千金,甚至還有鄰國女子。例如明代朱元璋的妃嬪中便有高麗(朝鮮)人。

為了皇帝選美,統治階級採取了許多相應的措施以禁止民眾的正常婚姻。《晉書·武帝傳》有這方面的記載:「詔聘公卿以下子女,以備六官。採擇未畢,權禁斷婚姻。」就是說在皇帝選美結束以前,暫時禁止適齡青年的婚配,這實在是荒謬至極的。

古代的「選美」也像科舉考試一樣,有一套固定的規矩。這些規矩完全將少女們視作無生命的物品一般,置她們的人格尊嚴於不顧。紀昀的《明懿安皇后外傳》上記載,明代天啟元年,熹宗皇帝曾選天下淑女年十三至十六歲五千人,集於京師將她們分為幾十組,由內監循視書選。稍高、稍短、稍肥、稍瘦、聲音稍濁、舉止稍輕躁等都扶出來淘汰掉。如此篩選幾次,將剩下的一千人召入宮內作為宮女。宮女進宮以後,皇帝還要讓老宮娥將她們分別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肢、捫其肌理,入選三百人為宮女的頭目。在宮中生活一個月以後,又通過觀察她們的性情、言論,以評出其剛柔智賢者,選出五十人為妃嬪。

希望女兒入宮,以期望有朝一日成為皇親者固不乏其人,但多數人則對皇帝的這種「選美」深惡痛絕,他們將女兒進宮視為進了人間地獄,能逃避則儘量逃避。比如《武元楊皇后傳》有載,當皇帝要選美時,「名家盛族子女多敗衣瘁貌以避之」,為躲避入選不惜敗衣毀容。廣東人熟知的粵劇傳統保留劇目中,便有一齣喜劇《拉郎配》,說的是民間少女為躲避皇帝選秀,一夜之間紛紛拉搶男人來婚配,結果鬧出了不少笑話。然而透過這笑聲,我們卻不難體會出其中包含的辛酸。

更令人髮指的是,某些皇帝專門制定有法律來制裁逃避選秀女者,規定凡有隱匿者以不敬論處。《北齊書·後主本紀》云:「武平七年二月,括雜戶女二十以下十四以上未嫁者齊集省,隱匿者家長處死刑。」真是殘酷無理至極。

宮女得寵與失寵

宮女進宮之後,以能得到皇帝的寵幸為榮。一般的宮女被寵幸後,多數可以得到某種封號,諸如昭儀、貴妃、淑妃等。宮女被冊封后自然地位提高,可按不同級別享受相應的待遇,如《漢書·外戚傳》說:「昭儀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婕妤視上卿,比列侯……」宮女們為了達到向上爬的目的,往往會不惜一切代價吸引君王的注意。俗話說:「楚王愛細腰,宮中多餓死」,光憑皇帝的一點點好惡感——喜歡纖腰女子,宮女們便少吃少喝以拚死減肥,有的連性命也搭上了。

但即使如此,能受到皇帝寵幸的宮女畢竟還是少數,而且皇帝今天一時半刻寵幸於你,誰知來日又將如何?有得龍便有失寵,因為皇帝只是將宮女當作自己洩慾的工具,不可能專情於一個宮女。皇帝喜新厭舊的過程也便是妃嬪由得寵到失寵的過程,至於這會給失寵者帶來什麼後果,皇帝是不管的。唐代詩人李商隱曾有詩嘆道,宮女們是「得寵憂移失寵愁」;王昌齡也寫過一組著名的《長信秋詞》,其中一首說:「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便是寫出了失寵者的寂寞與空虛之感,她將自己得寵時的歡悅與眼下失寵後的冷遇兩相對照,禁不住產生一種悲哀與苦悶之感。皇帝將宮內女性猶如視作一件衣服,穿用過幾下便毫不在乎地隨手扔掉了,眾多受過恩寵的宮女留下了終生的悲哀。

更多的宮女則從來未得到過皇帝的寵幸,她們在寂寞中不斷消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未承恩澤一家愁,乍到宮中憶外頭。」當初為了希望得到好處,家人盼她能選入宮中,在未進宮時一家為之發愁,然如今好不容易進宮之後,自己便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一切,陪伴自己的唯有淒涼的歲月。怪不得這位宮女要回憶起過去在外面時的生活了。

另外,宮女們在宮中還時時過得提心弔膽地度日,且不說皇帝的淫威、后妃的妒忌,光是同輩間的傾軋便令她們各自不得安寧。宮女們時常由於爭妍取寵而勾心鬥角、爭風吃醋。不妨也舉中唐詩人王建的一首《宮詞》為例:「往來舊院不堪修,教近宣徽別赴樓。聞有美人新進入,六宮未見一時愁。」這便道出了妃嬪與宮女們怕人爭寵的微妙心理。聽說宣徼院房太破舊,要在附近地方另蓋一座新樓,她們很敏感,再加上關於有美人將要進宮的傳聞,大家便是愁緒滿懷,因為這意味著又多了競爭者。該詩其實是從側面反映出,皇帝的喜新厭舊與宮女的榮辱無常,在深宮中早已成為家常便飯了。

宮女的非人生活

宮女們一踏進深宮,便意味著自己將要一輩子過上幽囚的生活,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既不能與父母兄弟姐妹團聚,更難望有自己的家庭生活,一切事情都身不由己。正如《紅樓夢》里元妃賈元春所說的:「那是見不得人的去處。」

有一點人們可以想像,那便是深宮中對宮女們的「性」方面是控制得異常嚴厲的。古代曾因此有所謂「守宮」之說。《前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中云:「上嘗使諸家射覆,置守宮盂下,射之皆不能中。「顏師古註解說:「守宮,蟲名也。術家雲以器養之,食以丹砂,滿七斤,搗治萬杵以點女體,終身不滅,若有房室之事則滅矣。言可以防閒淫逸,故謂之守宮也。」其實守宮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壁虎,說它能驗證女人的貞潔,顯然荒誕不經。但這一記載正表明宮女們在性愛上失去了正當的權利,這理所當然會給她們帶來種種心理變態。於是乎,有的宮女與宮女之間搞「同性戀」,結為所謂的「夫妻」以有的宮女與太監相好,稱為太監的「菜戶」。

長期禁錮於深宮中的身心,無疑造成了她們曠日持久的性飢餓。宮女們正值青春年少,對宮中那種清心寡欲、令人性異化了的生活自然難以忍受。說到這點,魯迅曾在《偽自由書·新藥》上舉過一個寓言加以說明:某朝皇帝時宮女多數生了病,總是醫治不好,最後請來一位名醫,他開出的神方是:「壯漢若干名」。皇帝別無他法,唯有照辦。幾天後皇帝親臨察看時,宮女們果然個個神采煥發。這難道不是一個絕好的諷刺嗎?

當然,宮女們的非人生活遠不止表現在正常的性生活遭受禁錮方面。深宮裡為了防止宮女們的不滿和反抗,專門制定有嚴酷的刑罰,諸如打入冷宮等等,而且宮女們隨時都有被打被殺的可能。明成祖朱棣的愛妃暴死,因懷疑是宮女們在茶中摻毒,一次便殺掉宮女及宦官數百人。

還有所謂的「生殉」更是滅絕人性。帝王死了,得有大批年輕的宮女陪葬。比如秦始皇死後,秦二世便下令後宮無子的妃妾及大批宮女陪葬。據《漢書》記載,當時殉葬的宮女有好幾千人。妃嬪宮女殉葬的事屢見於史籍,直到明朝,明太祖的次子死後以兩名王妃陪葬,至其他本人死時又有四十六名妃嶄、官女陪葬於明孝陵。直到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英宗皇帝病危時遺詔表示:「用人殉吾不忍也,此事自我而止,後世子孫不得為之。.」如此才算廢止了慘無人道的陪葬制。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宮女們也沒有任何人身自由。宮禁里警衛森嚴,宮女們深居內院不但人不可能隨便出來,便是往外捎個信也是不允許的。有唐代一位名為「天寶宮人」寫的一首《杏葉詩》為證:「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蕩漾乘春取次行!」在樹葉上題詩,讓其順著御溝的水漂到外邊,希望讓人看後同情她們的哀怨生活。另有一首描寫宮女生活的《長門怨》詩最後兩句寫道:「珊瑚枕上千行淚,不是思君是恨君!」這實質是宮女們不滿於宮中非人的生活以及對皇帝忿恨之情的生動寫照,表現了她們的一種反抗心理。

有時候,宮女們還會將這些不滿和反抗心理付諸種種實際行動。如明代嘉靖年間便曾發生過宮女楊金花等人謀殺皇帝的事件。又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龍四年上元夜,「帝與皇后微服觀燈,是夜放宮女數幹人看燈,因此多有亡逸者。」正是由於不堪宮中寂寞痛苦的生活和對皇帝的反抗,宮女們趁看燈的機會逃跑了,以自己的行動實現了她們這幫久閉深宮的囚徒們對光明和自由的追求與渴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30a77e94cff6f53dc6b3cf1881d5e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