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出行三闖港交所

2023-02-23     大摩財經

原標題:嘀嗒出行三闖港交所

嘀嗒出行三闖港交所

網約車頭號玩家滴滴回歸後,這條沉寂許久的賽道重新熱鬧起來。

2月20日,滴滴昔日最大對手嘀嗒出行在港交所遞表。中金、海通國際及野村國際為本次IPO的聯席保薦人。有市場消息稱,嘀嗒出行可能最快將於今年6月份掛牌交易。

這已經是嘀嗒出行第三次衝擊港交所。2020年10月,嘀嗒出行就試圖闖關港交所,2021年4月,嘀嗒出行在衝擊首次衝擊IPO失敗不到一周內再度遞表。嘀嗒出行前兩次衝擊上市均已失敗告終,直到時隔近兩年後,才再次遞表。

嘀嗒出行衝擊資本市場的時間點,與「行業一哥」滴滴似乎密切相關。

2021年6月30日,嘀嗒出行二次遞表期間,滴滴在紐交所掛牌上市。但僅僅兩個交易日後,網信辦宣布對滴滴啟動網絡安全審查,隨後滴滴旗下包括「滴滴出行」在內的26款App被下架。2022年6月13日,滴滴在紐交所摘牌;當年7月,網信辦對滴滴處以80億元罰款,「滴滴出行」等App仍處於下架狀態。2023年1月16日,滴滴出行回歸,恢復新用戶註冊。一個月後,嘀嗒出行時隔近兩年再次衝擊港交所。

相比前兩次衝擊IPO,本次闖關港交所,嘀嗒出行有了更大的底氣。自2019年首次實現盈利以來,嘀嗒出行一直保持盈利。2019年到2022年三季末,經調凈利潤累計達到8.18億元。

不過,相比業績的增長,外界對於嘀嗒出行的業務和規模,仍有一定擔憂。

尷尬的規模

嘀嗒出行成立於2014年7月,彼時出行領域的兩大龍頭滴滴和快的激戰正酣。嘀嗒出行以順風車這一細分賽道切入市場,當時的名稱是「嘀嗒拼車」。2017年,嘀嗒出行上線計程車業務,並更名為「嘀嗒出行」。

嘀嗒出行本質上是一個信息服務平台,營收來自於順風車業務的私家車車主和計程車業務的司機們貢獻的服務費。這種輕資產模式,讓嘀嗒出行一直保持高毛利水平。2020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毛利率分別是86.7%、85.4%和80.5%。

嘀嗒出行的高毛利表現自然也吸引了資本的目光。自成立以來,嘀嗒出行共進行了5輪融資,投資方包括IDG資本,易車網和蔚來資本等。最近一次融資還是2018年5月,當時投後估值約為9.9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6.45億元)。

IPO前,以宋中傑為首的創始團隊持股33.11%,占總投票權的50%;蔚來資本持股21.92%,是最大的外部股東。目前,蔚來創始人李斌為嘀嗒出行非執行董事。2018年,宋中傑曾邀請李斌加入嘀嗒出行,出任董事長。

成立近九年,嘀嗒出行的規模一直沒有突破10億元。2020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嘀嗒出行營收分別為7.5億元、7.8億元和4.28億元,經調整後凈利潤分別為3.43億元、2.38億元和0.65億元。

時至今日,順風車業務仍然是嘀嗒出行最主要的業務。2020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順風車業務營收分貝為6.72億元、6.95億元和3.9億元,在總營收占比分別為89.1%、89%和91%。

值得注意的是,順風車市場規模的天花板是可見的。天風證券報告顯示,國內四輪出行市場包括計程車揚召、計程車網約、網約車和順風車, 順風車雖然增長強勁,但只占1%市場份額。

嘀嗒出行的順風車業務領先優勢正在縮小。2019年至2021年,國內順風車市場規模從140億元增長至221億元。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嘀嗒出行在這三年間促成的順風車交易總額分別為85億元、81億元和78億元,持續縮水。同期,市場份額也從66.5%降至38.1%,與行業第二的玩家差距已經不足7個百分點。

嘀嗒出行試圖通過布局新業務減少對順風車的依賴,但2017年嘗試切入計程車賽道至今,新業務仍沒有給嘀嗒出行帶來業績上的實質突破。

嘀嗒出行的計程車業務營收數據在2019年才首次出現在財報中,在總營收中占比1.1%。2020年,計程車業務貢獻營收比達到4.7%,當期毛利率達到24.9%,是歷史最好水平。此後,嘀嗒出行的計程車業務營收占比的毛利率持續下滑。2022年前三季度,計程車業務貢獻營收1554.5萬元,在總營收中國占比3.6%,當期毛利率已經下滑至-47.7%。嘀嗒出行將計程車業務的毛利率下滑歸因於加大了對計程車司機補貼和用戶獎勵。

此外,嘀嗒出行還有一部分廣告收入,即向第三方商家出售App內置廣告位的收入,但這部分收入同樣占比不高。2022年前三個季度,嘀嗒出行的廣告及其他服務貢獻營收2279.3萬元,在總營收中占比5.3%。

合規問題待解

順風車賽道的安全問題,一直是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順風車相比網約車更能代表共享經濟。2016年時,滴滴順風車業務就占據行業半壁江山,也是滴滴率先實現盈利的業務板塊。但2018年發生的兩起順風車惡性安全事故,給當時如火如荼的順風車賽道潑了一瓢涼水。「行業一哥」滴滴的順風車業務下線整改一年,直到2019年11月才恢復上線。

在滴滴下線整改期,嘀嗒出行等網約車平台順勢「搶地盤」,實現了業務的顯著增長。2019年,嘀嗒出行營收5.81億元,同比增長392%。

不過,嘀嗒出行與滴滴的差距仍非常明顯。2021年,嘀嗒出行營收規模7.8億元,同期,滴滴總營收為1738億元。

相比於重新出發的「巨鱷」滴滴,嘀嗒出行面臨的行業壓力更為明顯。滴滴「缺位」的一年多,出行市場群雄逐鹿,目前規模比較大的玩家包括滴滴、哈囉等。

事實上,嘀嗒出行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同樣押注順風車生意的哈囉出行。截至2022年底,哈囉出行註冊用戶突破6.3億,累計認證車主超過2200萬名,全年完成順豐車訂單1.5億次。嘀嗒出行2022年前九個月順風車訂單數為0.721億,截至當年9月末,累計認證車主1240萬名。無論車主數還是訂單規模,嘀嗒出行都遠少於哈囉出行。

而且,順風車業務存在政策上的不確定性。2022年11月修訂的 《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網約車服務平台及該等平台上的司機需要取得若干執照及許可證。就這一規定來看,順風車已經被排除在發牌制度之外。而順風車的低門檻,能否擋住司機以順風車名義提供網約車服務也是一個未知數。

2022年4月,嘀嗒出行曾公布運營數據,稱其封禁和警告的順風車車主,平均分別超過2000名和4000名 ,涉及違規多拼、誘導線下交易、人車不符、嚴重爽約、收取額外附加費等多種違規行為。

根據招股書數據,嘀嗒出行順風車平台累計接獲57宗行政罰款,其中36宗目前已經撤銷。餘下21宗行政罰款,合計約為55萬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1a180c05e609a3a6b6bbd12934c44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