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1天寫完這篇文章,結果花了15天。這是一篇吃力不討好的文章,現在網絡流行的是「雞血文」和「煽情文」,但我整理資料是個人的研究,發出來只不過是與大家分享。雖然現在網絡風氣如此,但我還是要堅持做我自己的事。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有很多人紛紛「質疑」,見下圖。
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的「質疑」出現了兩種極端。一種是認為美軍的傷亡太低了,不可能;另一種是認為美軍的傷亡太高了,不可能。
這是常態,我向來不受極左分子和極右分子的待見,左右都反對我。
我向來不是「愛國大V」,不負責傳播正能量,我只是一個歷史研究者。「以事實為依據,以真實為準繩」是我寫作的唯一標準。但志願軍的事跡,如實敘述都會讓右翼群體覺得是在吹捧,而任何對志願軍的真實描述是天然的傳播正能量;同樣,真實的敘說歷史,又讓某些左翼群體深感不滿。
其實這兩類群體是一類人,共同點非常多。其中一個就是知識的欠缺。
那些認為把美軍傷亡說多的人,說白了就是不知道在韓戰中美軍是採用輪換制度的,快點半年至一年就可以回國(主要是一線戰鬥人員),慢點一年至一年半也就回國了(主要是二線保障人員)。
因此美軍參戰人員是非常之多的。
志願軍其實也是這樣,只不過志願軍的輪換制度是整支部隊輪換,其中另有單獨的補充兵員,數量非常大,每個月要一兩萬人。我國最新的統計是240萬志願軍,超過了之前一直說的190萬。
在這一點上,美國也是一樣,隨著統計的完善,統計出來的參戰兵力不斷提升。以前我一直說美軍在韓戰中參戰總兵力是170餘萬,2000年美國總統柯林頓在紀念韓戰50周年的演講中說「參戰美軍200萬」,目前我查到,根據美國最新的統計,在韓戰中,僅美國陸軍部隊參戰總兵力就達到283.4萬,見下圖。
描紅的話翻譯過來就是「約有283.4萬名軍官和士兵在韓國服役。」說實話,可以說韓戰的任何內容我都不會吃驚,這個數據真讓我大吃一驚。
老讀者是了解我的,我的文章要是沒有乾貨,那是不可能的;只有這麼一點乾貨,也是不可能的。下面我就來講一講美軍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兵力參戰?
我們首先要知道,在戰爭的前期和中期,美國人並不反戰,也沒有像我們國內所說的那樣,對這場戰爭沒興趣,對這場戰爭的目的迷茫。就算到了後期,反戰的主力也只不過是參戰人員的親屬。美國人普遍將其視為「信奉民主的人和在全球傳播共產主義的人之間的一場大衝突」,就像得知中國參戰的消息,美國人的普遍反應是「狠狠地教訓中國人」。但是,搞笑的是,當這些熱血激昂的美國人需要入伍服役時,他們又尋找種種理由來逃避或延緩兵役。
美軍准將喬治·C·莫蘭寫道:that many request were from 「dollar-wise patriots」 who were perfectly willing to accept drill pay until there was the possibility of mobilization, whereupon they began 「seeking ways to avoid their responsibilities.」(很多要求延遲服役的請求,都來自「聰明的愛國者」,他們非常願意接受訓練費用,一旦有可能動員起來,他們就開始「尋找逃避責任的方法」。摘自《美國國民警衛隊的戰爭動員》)
而當應徵入伍的其他美國青年跟隨部隊啟程時,這些「聰明的愛國者」在歡送的人群高呼著口號,熱淚盈眶。比如美軍第45師出發時,美國人諷刺地寫道:「火車的汽笛響了,匆忙的告別聲,一群年輕人歡呼著送行,火車消失在一個模糊的地方,歡送者的手帕似乎看不清了。」
美國人筆下的這些「聰明的愛國者」,其在中國的同類,經過70年的演變,在中國網絡上就進化成「愛國大V」。
以上內容送給「愛國大V」和他們的「高純度結晶體粉絲」。
李奇微
除了輪換制度外,另一個原因就是美軍參戰部隊極多。
本文考察的重點是美軍到底有多少部隊參戰?
其實國人並不清楚美軍有多少部隊參戰,知識弱一點通常說美軍有7個師;了解多一點會說是9個師,7個師在前線。因此經常有自以為很懂的人氣勢洶洶地質問我:美軍參戰7個師,7個師有一兩百萬人?
1、作戰人員和支援人員
首先要把美軍的參戰部隊分成戰鬥部隊和保障部隊。
在韓戰中,美軍所有的陸軍部隊指揮權都分配給第8集團軍。但我們要注意的是,各種書籍通常所說的「第8集團軍」正式名稱為「駐韓第8集團軍」,這是因為在日本還有一個第8集團軍(後方)。1950年8月24日,美軍成立了日本後勤司令部,第8集團軍(後方)併入日本後勤司令部,負責保障駐韓第8集團軍。一直到泰勒中將出任司令的時候,美軍駐韓第8集團軍才再次改名為第8集團軍。
2、韓國和日本
其實這是在告訴我們,美軍參加韓戰的部隊,從地域上就分成兩塊,一塊在韓國,一塊在日本,在日本的這些美軍也都是參戰人員。其實用簡單的話來說,司令部在韓國,後勤部在日本。通常所說的美軍參戰170餘萬人是指在韓國的,不包括在日本的後勤保障部隊和總預備隊。這和很多志願軍部隊未入朝,但依然稱志願軍,納入志願軍編制是一樣的道理。
需要注意的是,在日本還有遠東總部戰術預備隊,這是由所有留在日本的戰鬥部隊組成,1951年5月,該戰術預備隊被美軍第16軍取代。其實就是說,美軍在韓戰中參戰的是4個軍:第8集團軍下轄的第1軍、第9軍、第10軍,和遠東總預備隊第16軍(後來為第14軍)。預備隊第16軍(第14軍)中先後下轄美軍第40師、45師、騎兵第1師、第24師,空降第187團戰鬥隊、第34團戰鬥隊等部隊,一直保持至少兩個步兵師的兵力。其中第40師、第45師在1951年末和1952年1月入朝參戰;騎兵第1師、第24師和空降第187團戰鬥隊在1952年中期至1953年7月先後再次入朝,第34團戰鬥隊在1953年5月入朝。
范弗里特
3、在韓國的後勤部隊
而在韓國,美軍後勤保障統一由駐韓第8集團軍指揮,最早成立後勤指揮單位的是1950年7月4日的釜山基地司令部。7月20日,該單位改名為第2後勤司令部。9月29日,又成立第3後勤司令部。兩個後勤司令部下轄數百個後勤單位,為駐韓美軍第8集團軍提供後勤保障。這些單位非常雜,美國人自己看得都頭疼,其中並不都是後勤單位,甚至還有第56水陸兩棲坦克營等單位。
值得一提的是第2後勤司令部下屬的第52汽車營在1951年5月的時候下轄高達17個連,實際上是1個汽車集團,而該營運輸的彈藥其實是第五次戰役美軍第2師頂住志願軍12軍、15軍攻勢的最重要原因。志願軍15軍在800高地和和平谷兩次戰鬥,出現了美軍完全憑藉炮火射擊,步兵居然一槍未發的情況;而志願軍12軍在美軍超級兇猛的阻攔炮火中奮勇前進,傷亡極為慘重。該營每天為美軍第10軍運輸補給2380噸,其中彈藥1810噸。
這讓我又想起了網絡上的一個謠言,我以前說過的。該謠言稱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消耗彈藥560萬噸,實際是114452.49噸。加上損失的4046.83噸,也不過是118499.32噸,也就是說志願軍用於三年抗美援朝戰爭的所有彈藥,只不過是美軍第52汽車營一個營在第五次戰役中運輸彈藥之65天的運輸量。差距之大,可想而知。
1952年8月,美軍後勤再次改革,成立韓國聯勤司令部,該司令部以正式名義負責駐韓美軍、韓軍及所有「聯合國軍」部隊的後勤保障。需要注意的是,該司令部除了數百個後勤單位之外,還下轄步兵師。美軍騎兵第1師,第2師、第24師等部隊先後在該司令部指揮下保衛鐵路、看管戰俘及充當戰區預備隊。
在日本、韓國兩地的後勤司令部以及總預備隊、戰區預備隊的兵力數量,並不比美陸軍戰鬥部隊(即通常所說的8個師、2個團戰鬥隊)少,一般是1:1:1(駐韓第8集團軍戰鬥部隊:駐韓第8集團軍後勤部隊:駐日後勤保障部隊及總預備隊)。從1953年起,駐韓第8集團軍支援部隊的兵力已經多於一線兵力,見下表:
註:美陸軍在1950年7、8、9月在韓兵力分別為29610人、59139人、93321人(基本都是戰鬥人員),拉低了平均值。實際從1951年6月起,美陸軍在韓兵力均超過22萬人,至停戰的這26個月中,兵力超過24萬人的有7個月,美軍第8集團軍最高兵力為271129人。另,1951年5月為215392人。
4、駐韓美軍第8集團軍到底有多少戰鬥部隊呢?
這部分內容要從兩個方面說,一是步兵師和獨立團,二是兵種部隊。
美國陸軍參戰總共是8個師,但不是24個團。美軍第8集團軍總共出現過5個長期的團戰鬥隊:空降第187團戰鬥隊,第5、15、34、65團戰鬥隊,還有1個一上陣就被打沒了編制的第29團以及1個替換被撤編的第24團的第14團。其中第15、65團歸入第3師(美軍第3師原有的編制團是第7、14、30團),第5團歸入第24師(該師第34團被打殘,故補入第5團,後該師於1952年1月返回日本後,第5團戰鬥隊未去,再次獨立作戰)。所以實際是28個團,需要注意的是第34團重建了2次,有過3個第34團。
分別是,見下表:
以前我寫過哪些解放軍部隊(及國民黨部隊)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其實和解放軍一樣。美軍的補充兵員也是同樣的方式。一、整建制部隊調入(包括准現役部隊國民警衛隊),二、從現役部隊(包括國民警衛隊)抽調人員,三、招募新兵。
和解放軍一樣,現役人員參戰都不是大頭,除了從美國陸軍現役部隊抽調補充人員外,國民警衛隊參戰13.8萬人,其實均為招募的新兵。
從第8集團軍至各師,還分別編有直屬部隊和配屬部隊。
駐韓第8集團軍總部編制1074人,除G-1、G-2、G-3、G-4四大參謀之外,另有22個業務參謀部。下轄3個軍,軍部編制260人。除了這些總部人員外,還有大量的直屬和配屬部隊,見下表:
加上28個步兵團,美軍第8集團軍擁有過的戰鬥部隊是28個步兵團又80個支援營。一般保持在26個團又72個營。
但美軍各師還有直屬的兵種部隊,下表僅統計坦克營和炮兵、自動武器營。
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美陸軍在韓戰中的炮兵是62個營,加上陸戰1師的4個榴彈炮兵營和1個火箭炮兵連,共計66個營又1個連(65個榴彈炮兵營)。
這樣我們就能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之後有專家稱在抗美援朝戰爭後期,因為蘇聯火炮的加入,志願軍大口徑炮兵數量已經超過美軍,他稱美軍只有486門大口徑火炮,還不及志願軍的504門大口徑火炮。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美軍是65個榴彈炮兵營,共計約1100門105毫米以上口徑榴彈炮(有少數營是4炮連,我偷懶一下,不統計了,用約數1100門),遠遠超過志願軍。
而且1952年後期開始,韓軍每個師團按照美軍師編制都是3個105毫米榴彈炮營和1個155毫米榴彈炮營,韓軍在韓戰中是13個師團,共有52個榴彈炮兵營,936門105毫米以上口徑榴彈炮(韓軍師以上炮兵,我還沒搞清楚)。另外還有「聯合國軍」的炮兵。志願軍500門105毫米以上口徑火炮要對抗敵軍2100門105毫米以上口徑榴彈炮,數量不及、口徑不如、炮彈不及,何來優勢可言?
這樣就搞清楚第二個問題。美軍為了解釋在陣地戰中的失利,稱:按照美軍作戰條令,以韓戰的戰線計算,美軍應該有50至60個炮兵營進行支援。而美軍故意進行選擇性統計,只計算非固定配屬的十幾個炮兵營,稱自己只有十幾個炮兵營,火力支援大大不足。而事實證明,加上1個重迫擊炮營,美軍有66個炮兵營。用於一線的,以1952年10月為例,美軍5個師、韓軍7個師團、英軍1個師,共有炮兵82個營。美軍的謊言不攻自破。
李奇微視察美軍第2師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三張表格列出的只是美軍一線戰鬥部隊中較大的單位,不包括與一線部隊兵力基本相當的韓國後勤支援部隊,更不用說在日本的後勤支援部隊。而美軍有力的後勤保障,本來就是支撐美軍作戰的關鍵因素,在前文中已經以美軍第52汽車營為例指出。
從本文的簡單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美軍的編制體制和志願軍是完全不同的。志願軍以戰鬥部隊為主,參戰的步兵軍即構成志願軍主體;而美軍是一支高度合成型的軍隊,參戰的步兵師(團)只占總兵力的三分之一,以1951年11月為例,駐韓第8集團軍各步兵團兵力總和為總兵力的28%,和志願軍完全不同。因此以美軍參戰各師(團)來估算美軍參戰兵力是完全錯誤的。美方最新統計陸軍參戰283.4萬人和我方最新統計志願軍參戰240萬人是一樣的統計口徑,即將未入朝,卻同樣參戰的兵力計算在內,並無任何誇大不妥之處。
而這篇文章揭露的更深層次問題是,美國對韓戰研究之深,分類之細是我們中國完全難望項背的,差距極為巨大。美國一個圖書館內能找出的韓戰書籍就可以達到千本,甚至有的圖書館可以達到5000本。我能在本文詳細列出美軍參戰部隊,原因就在於美國對韓戰的研究,無論是任意軍種、兵種,或是部隊,哪怕是極小的參戰單位,都有專門研究。比如本文表格提及的第26軍犬支隊,美國人都有專著。這種分類可以細分到一艘航空母艦、一支護衛艦艦隊、一個空軍中隊,甚至一個戰術行動。而我們中國公開出版的抗美援朝戰爭書籍,不過就是三位數,連人家的百分之一都沒有。
我們老是說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偉大的戰爭,志願軍是一支偉大的軍隊,可我們的研究之淺薄,完全無法匹配這些先輩的豐功偉績。思之慚愧,任重而道遠!
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