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前景如何?

2019-10-23     中國食品報網官方

自2019年5月「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後強勁的資本市場表現,引發A股相關概念股狂熱後,「人造肉」被認為是「新風口」。近一時期,國內多家食品企業開始發力「人造肉」,金華火腿10月11日已在天貓旗艦店預售人造肉餅。而這些企業來自肉製品、方便食品等多個食品領域。

據專家介紹,「人造肉」按照製造工藝和生產技術可分為植物肉和培養肉兩大類:前者是基於植物蛋白等原料,通過人工方式合成肉類相似物;後者是用動物幹細胞培育出的「人造肉」。



國內企業相繼推出「人造肉」產品

從目前來看,一些國內企業先後推出「國產人造肉」產品。

金字火腿近日發布公告稱,公司完成植物肉產品標準備案並取得生產許可證,已經開始生產。此外,金華火腿10月11日已在天貓旗艦店預售人造肉餅,在10月下旬已發售第一批人造肉產品,截至10月21日,天貓平台顯示該產品已有1468人付款。

金字火腿公司並非唯一一家搶灘「人造肉」市場的企業。早在今年6月初,雙塔食品因與Beyond Meat有供貨關係,股價隨之飆升;7月,豌豆蛋白肉企業珍肉(北京)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數百萬元種子輪融資,9月6日,首款國產人造肉月餅「珍肉」登陸電商平台銷售。

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秘書長薛岩介紹,自5月Beyond Meat上市後,中國國內平均每月都有三四家同類新公司註冊,集中在北上廣深和東南沿海地區。另有行業人士預計,在今年年底,生產銷售人造肉產品相關產業的公司不少於50家。

「人造肉」市場還需理性看待

一方面受到資本市場追捧,而另一方面,有關概念炒作和資本泡沫的爭議也如影隨形。「人造肉」走紅,到底是資本噱頭還是健康食品新趨勢?

業內人士指出,受消費習慣、價格等因素影響,人造肉風口的真偽仍有待時間驗證。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鍾凱表示,未來,不排除「人造肉」在餐桌上占據一席之地,但短期內在中國不會有太大市場。「也不能說沒市場,會有一部分中產階層在健康飲食方面的訴求與歐美國家接近。」

而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人造肉」都並非全新概念。有業內人士稱,「人造肉」的走紅,多少有些「回鍋肉」的意味。

北京工商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李健認為,目前市場上一些企業採用的技術,並無特別多的創新。薛岩則表示,很多上市公司都是在搶占風口,實際生產的就是傳統素肉的改良版本。儘管這類產品在口味、形態上有所改變,但還達不到與肉類類似。

「人造肉」安全性研究與監管待加強

有消費者追問,「人造肉」里到底添加了什麼?是否如其宣稱得那樣安全、健康?

金字火腿公司相關負責人稱,所生產的植物肉主要由大豆、小麥、豌豆、飲用水、食用醬油、香辛料等原輔料組成。

浙江省金華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王曉雲表示,金字火腿公司於9月份提出食品生產許可申請。相關部門對企業生產資質、生產工藝、原材料、配方等進行嚴格審核,認為企業達到國家相關食品的生產標準。據稱,由於該產品是用植物加工而成的豆製品,暫時被納入植物製品而不是動物肉製品的監管範疇。王曉雲表示,政府部門將審慎包容性地看待這一產品,並將對其安全性加強研究與監管。

「人造肉」成本將逐步降低

對於「人造肉」未來發展,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認為,對偏愛素食或醫囑不宜吃動物肉,但又不愛吃傳統豆製品的人群來說,「人造肉」的生產是福音。

有專家認為,目前「人造肉」主要還是資本炒作的噱頭。受文化、社會等因素影響,中國消費者可能較難改變傳統飲食習慣,預測市場接受度不高。

「人造肉」產品價格相對較貴,引發消費者的質疑與觀望。企業與一些專家都表示,隨著技術成熟和生產規模擴大,未來「人造肉」成本會逐步降低,價格趨向消費者可以接受的程度。

食品科普作家、美國普度大學博士雲無心說,在歐美,「人造肉」的價格比真正的肉製品還要高,是通過「更健康」「更環保」的理念吸引消費者。但在中國,「人造肉」更健康的理念可能會遭到牴觸,而用「更環保」作為賣點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可能有限。(王瀚綜合整理)

(文章轉載於「中國食品報網 www.cnfood.c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eK3-W0BMH2_cNUgGXT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