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在分析問題的時候都有困惑:
怎麼做才算有深度的挖掘?
到底要挖到什麼程度為止?
一堆指標有高有低要怎麼看?
今天系統的跟大家分享下,如何深入挖掘問題。
0級深度
最簡單的原因分析,就是單維度做個細分對比。比如分析為啥業績沒達標,細分一看,發現5個分公司,有2家沒達標。那麼分析結論就是:「因為2個分公司沒達標,所以業績沒達標」搞掂!
當然,這時候可以再多做一步:量化每個沒達標的分公司的影響。比如看看誰是達標率很低的,誰是拖累大盤的。做到這一步,單維度的細分對比就做到頭了。
1級深度
既然單維度細分可以做,那多維度也能做。常見的,就是拉交叉表。比如業績為啥沒達標?把產品、用戶、分公司等維度,都拉出來和業績目標做個交叉,然後把每個維度有哪些差異一一列出來。很多同學做問題原因分析,其實都在干這個事……
注意,這裡可以多做一步,就是發現幾個維度之間的聯繫。因為很有可能,A、C、E三個分公司賣不好,背後有同樣原因:他們都是甲產品的主要銷售地,而甲產品做爛了……這種聯繫,可以通過兩個維度交叉對比發現。
2級深度
然而事還沒完,我們依然會追問:為啥甲產品會做爛?是這個產品先天性質量不過關,還是後期運營沒有做到位?注意!到這一步,問題發生變化。不管是「先天質量不過關」還是「後期運營不到位」,都沒法直接拿一個指標來衡量。此時,我們需要做轉化,把語文描述的假設原因,轉化成可量化,可驗證的指標。
比如「先天質量不行」,這裡有兩個點:
1、什麼叫質量
2、怎麼算不行
衡量質量,可以從產品性能、配置等硬體角度(需要二手資料收集),也可以從用戶體驗、口碑等角度(需要調研/輿情數據採集),先把指標定下來。衡量「不行」則得找到參照物,可以參照自己的上一代產品,或競爭對手同期產品進行對比(如下圖)
「後期運營不到位」,也是同理,可以進一步拆分。而且因為運營涉及了推廣、促銷、商品周轉等好幾個方面,所以得每個方面單獨看數據:
1、推廣質量如何(各推廣渠道轉化漏斗)?
2、促銷力度如何(優惠力度/整體資源投入)?
3、商品周轉如何(是否有渠道缺貨/積壓)?
注意!當出現好幾個方面的時候,有可能有第1級深度時候的問題:幾個方面相互影響。此時由於假設不能用一個分類維度簡單替代,所以檢查相互影響的難度較大。一般來說,為了分析清楚,需要從業務邏輯角度,找「離用戶近的,上游的」原因。比如推廣、促銷、商品周轉三者相比,推廣更上游,推廣不行,人不夠,啥都不行。所以可以先從推廣上排查。
3級深度
我們在2級深度,確認了:
1、產品的包裝不是很受消費者歡迎(前期調研沒做好)
2、產品的價格偏貴,對手有更便宜的貨
3、推廣效果不理想,推廣轉化率未達預期
所以呢?分析結束了嗎……
不一定,因為一個健壯的問題原因,得是:
有這個原因的時候,問題存在
沒有這個原因的時候,問題消失
兩邊都成立,才能稱之為「健壯」,因此如果只做到2級深度,領導經常會反問:「那是不是我換個包裝/降個價/換個文案,它業績就能好啊」說這話的同時,語氣中好充滿了不信任。
此時終結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真的安排一次測試。哪怕是先小範圍的測試,確認能解決問題也行,後續推大規模測試。注意,三個問題里,包裝問題相對難改,價格和推廣是很容易改的,做測試的時候,一般會選擇容易改的下手,儘快獲得反饋。
比如價格問題,可以就近找個節日,安排一次節日促銷,動一下價格看看效果。這裡有兩個點要注意:
1、測試得可控,不能不留後手。比如調價,萬一全面降價,商品銷量還是沒起色,咋辦!不留後手,只會逼死自己。
2、測試要注意控制其他變量。比如測價格,肯定會通過渠道投廣告,那渠道運營就不能太爛,至少拿一些之前表現相對好的渠道來做。不然又扯不清,到底渠道和價格各自影響多少。
這是企業里做測試,與實驗室做測試的最大區別。實驗室是封閉環境,可以耐心地 做各種精細分組,一個個控制變量做對比。但企業環境下,很多問題前後有牽扯,內外有影響,要往著 「出業績」的方向努力。結果好,一切都好。不然磨磨唧唧試了幾次都沒提振業績,估計自己都得滾蛋了。
4級深度
做到3級深度,很多同學會覺得:這下終於無死角了吧。其實還是有個潛在的問題,就是:短期和長期的矛盾。短期內的重點問題,不代表長期內也是重點問題。比如短期內促銷一下就能拉起銷量。可長期來看,上的促銷越來越多,產品力越來越弱。最後經費燒盡,企業就完蛋了……
因此,短期測試/驗證的結果,需要長期累計的數據做支持,以評估長期效應。這樣做數據逇時候,就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得做長期觀測。把每一次遇到問題的假設列清單,記錄下來,然後觀察長期內:
1、是不是某些問題反覆出現
2、是不是有些問題持續很長
3、是不是解決問題手段趨於單一
4、是不是解決問題成本越來越高
如果是,那就說明存在長期問題。
此時,那些反覆出現、長時間持續的問題,就可以成為突破口。雖然短期內它們不是重點,會被促銷等掩蓋,但長期存在本身就是問題,就得推動業務去解決它。
小結
很多同學做不深入,是因為從2級深度開始,就不能只指望幾個指標/維度交叉一下,直接拉出結論來,就得結合業務場景,轉化業務假設,然後搜集證據。這要求掌握業務場景、指標、邏輯能力。這些能力需要積累和鍛鍊才能提升。
而第3、4級深度,又依賴於業務配合。我們經常見到,有些公司的業務遇到問題,不是甩鍋,就是粉飾太平,要麼就是不分三七二十一搞打折促銷,導致很多假設無法被驗證,分析經驗也無法積累。
這時候,就要求做數據的同學,自己有總結問題的能力,歸納業務到底乾了啥。如果我們發現業務只會「三板斧」,發現一些持續性問題始終沒人管,其實我們的洞察能力已經上了一個台階。如果我們能再設計實驗,驗證假設。即使沒有真的投產,也是寶貴的分析經驗積累。這些經驗能讓我們在其他更規範的企業,發揮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