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活在諜報系統里的小人物,卻是瞥見歷史合理性的萬花筒。
文 | 黎河
身體倒掉著,頭從水中猛然拔出,鏡頭再緩緩旋轉180度。伴隨著審問聲「想清楚了嗎」,已經痛苦不堪接近窒息荀詡依然咬緊牙關:「我說的都是實話」,然後字幕漸現:「蜀漢·司聞曹靖安司 副司尉」——這個有點特別的人物出場,一下把諜戰系統中緊張又殘酷的氛圍拉到了極致。
近日,由中央電視台、新麗電視、愛奇藝、森林影畫、自由酷鯨、華策影業出品,路陽導演、陳坤和白宇領銜主演的24集古裝諜戰劇《風起隴西》正在CCTV-8電視劇頻道和愛奇藝視頻網站熱播,在魏蜀相爭的大背景下,兩個秘密情報線上的「小人物」——陳恭與荀詡跌宕起伏的命運變遷隨即展開。
一張一弛,
讓諜戰「言有盡而意無窮」
沒被歷史記錄的故事怎麼去寫?
三國中後期,諸葛亮率兵開始蜀漢北伐大業,期間派遣馬謖至街亭固守。眾所周知的是,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實際的史料中,馬謖都因為麻痹大意而失了街亭,讓蜀國進無可攻,退無可守。
開局五分鐘,「名場面」再現,但之後的故事呢?電視劇《風起隴西》在其中展開了想像,把故事的筆觸伸向了曹魏兩國的情報系統。潛伏在曹魏的蜀漢間諜「白帝」軍事情報失實,蜀漢司聞曹認為「白帝」已然叛變,當即決定派靖安司的荀詡前往曹魏進行刺殺,但當荀詡來到曹魏發現事情並非如此,街亭之所以失守,潛伏的諜中諜「燭龍」成為謎之所向。
「改編後的諜戰內核還在,開篇就通過一場大戰快節奏地奠定了本劇諜戰懸疑的基調和風格,增加了緊張懸疑感。」《風起隴西》也從「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開始,以街亭之戰失敗為引子,引出蜀魏雙方互相安插間諜,隨後故事圍繞魏國開始清查間諜、蜀國司聞曹也開始安排鋤奸展開,環環相扣,引人入勝。有網友直接表示,「一張一弛,有大的謎題待解,也在不斷解開小謎題和化解危機,劇情跌宕起伏,但是敘事很冷靜,不是一驚一乍那種,而是清晰明朗地展開故事,用事件本身來勾人,故事本身就足夠豐富了,而不必借用各種外部技巧彌補故事的不足。」
《風起隴西》對於節奏的掌控值得稱道,對於敘事絕不拖泥帶水,劇情推進快、人物關係瞬息萬變、人物命運跌宕起伏,始終保持著強勁的戲劇性張力,很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口味。但全劇在整體偏向快節奏的同時,又重視表現人物心理等細節,使節奏張弛有度。
當被審問的荀詡頭再一次被浸入水中,升格的鏡頭中閃回到一張再普通不過的飯桌上,荀詡、翟悅和陳恭三人人物關係被交代的同時,他們所有行動的初心也緩緩道來。當陳恭舉杯說道,「為了光復漢室」,翟悅追問「何為光復漢室?」「為了」,陳恭頓了頓,目光堅定繼續說道:「不再有戰爭」。荀詡也加入其中,「為了你我這樣的人,都能過上好日子。」
溫情與緊張交替上演,為觀眾埋下伏筆,也記下留白。一言以蔽之,《風起隴西》的創作者敢於突破古裝諜戰劇創作的窠臼,以執著的藝術追求、精湛的藝術技巧,使該劇達到了一個「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
凡人微光,
小人物總有強大的力量
簡單的正邪對立樣板式人物,對於當下的觀眾而言,吸引力略遜一籌。
從1998年的《雍正王朝》開始,歷史題材,尤其是非後宮敘事的歷史題材電視劇,邁入了一個「宏大」為關鍵詞的年代。它們通常強調整體的歷史觀,具有悲劇意識,在追求人文精神的同時,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往往具有歷史隱喻意味。這類電視劇的主題通常是對歷史規律的探索和把握,場景、情節和人物各自具備的隱喻任務,筆觸也多用在自帶光環的大人物身上。
《風起隴西》所做的,似乎在探索電視劇講述歷史的另一種可能:把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放在配角的位置,聚焦在「天水」這個名字也不如其他古都來得響亮的地方,把那些更具體、更鮮活的個體推向前,小人物不凡歷程和小地方無聲硝煙的耦合,是否也是電視劇表達的微光呢?
因此,《風起隴西》的「英雄」書寫在陳恭等小人物的現實演繹下,已然成為一種傳達歷史真實的現實主義敘事。這部劇雖然只是把「揮淚斬馬謖」之類的重大歷史事件當做背景,但由此延伸出的種種細節里,不難看出不同歷史時期及不同生活信仰的各色人等打下的深刻烙印。
小人物的命運「傳奇」通過富有生活氣息的細節展示,不僅彌合了歷史的縫隙,而且使歷史的書寫更加真實形象,富有人性色彩。例如陳恭的人設在原著中雖然無往不勝,在敵人中間周旋而不漏痕跡,但劇中的他明顯更「弱」了,開篇不久便被糜沖懷疑、半路被荀詡綁架等。但同時也更「真」了——正是面對各種困難和考驗,但信仰、忠誠和初心都在;荀詡和上司、同事以及兄弟,相處的時候都很輕鬆自然,雖然被上司處刑,也沒有什麼怨恨,哪怕受刑也依然信任兄弟,服下毒酒也還是依照自己的判斷行事不受死亡約束——坦蕩光明成為其特質。
不管是陳恭表面紈絝不羈,自在風流,卻內心對國家忠心耿耿,機智敏捷,意志堅定;還是荀詡面對再殘忍的刑罰和再誅心的考驗,也一直堅守道義,用實際行動捍衛國家利益。諜戰讓每個人都行走在刀刃上,但故事的背面永遠是人間煙火。
在驚心動魄的歷史進程中,每個渺小的個體都與家國命運緊密交織。包括聶遠飾演的司聞曹曹掾馮膺、王驍飾演的曹魏間軍司司馬糜、常遠飾演的孫令等,既有讓觀眾直冒冷汗的鬥智斗勇,也有讓人忍俊不禁的的幽默笑點,《風起隴西》用眾多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串起這份歷史的可能性,通過民間視角展開敘事主線。
真正在時代洪流中的人物,大多有血有肉,有豐富的細節,也讓這部劇的根扎得更穩當。劇中的人物懷揣崇高的情懷和信仰,同時也飽有普通人的煙火氣息。無論是潛藏在平民百姓中的英雄人物,還是輔助英雄投身大義的普通人,都時常因為獨特的人物形象設計,而備受觀眾矚目。
作為古裝諜戰題材作品,劇情跌宕起伏,人物身上矛盾交織的性格特點、行為思想被多元立體化呈現,歷史可能不為人知的一面也閃著微光。
人文精神,
精品化創作啟示要超越「工業」
談三國,一般不會用「美」來形容。因為時代的底色,似乎美術場景需要去刻意營造一份「暗」和「亂」。但又需要達到一種巧妙且平衡的美感。
幸運的是,該劇美術指導是曾獲第 31 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指導、第 24 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美術等大獎的韓忠;造型指導也由曾獲第 51 屆台灣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獎的梁婷婷擔任。優秀的團隊給電視劇的視覺品質奠定了基礎,所以在細節的表達上,主創團隊為每位角色都設計了貼合人物特質的服飾造型、演員在劇中所穿戴的真盔甲與真刀具,劇中呈現的火光、燭光等都儘量去模擬自然的效果,營造了一種頗具古典美學風格的古代環境。
呈現的魏蜀風貌,縱有距離,亦可稱道。《風起隴西》做了一件看似笨拙的工作,以浩如煙海的文博資料為基礎,從一磚一瓦到一針一線,通過大量資料的梳理整合,試圖還原千年前的歷史圖景。攝製團隊對荀詡的住宅進行了精心打造,從地面、門窗到柱子,到瓦檐和青苔的變化,保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與歷史感。
好的影視作品,品評之道無非有三:皮相——光影、服化道、配樂等為故事錦上添花的元素;骨相——故事的脈絡走向和敘事節奏;神韻——故事的精神內核和文化底蘊。容色照人者只入末流,骨肉豐盈者方入中等,三者俱佳、渾然一體者才為上等。《風起隴西》更獨特的地方在於三者兼得的同時,更有自己的風格。
它精緻,但這種精緻不是精雕細琢的刻意,而是以一種整體的氛圍摹寫一個時代的境遇;它瑰麗,但這種瑰麗也不是金碧輝煌的豪奢,而在煙火人間中每一個人行動里最隱秘處閃爍的理想之光。正如導演路陽所說,「他們希望說能夠天下平定,希望普通人可以過上好日子。但是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沒有把這件事情當成一個口號,而是讓它變得很具體,希望能夠秉持真相,能夠追逐真理,哪怕這個過程中很難非常難。」
從諜戰的視角切入,《風起隴西》講述了魏蜀之間諜報系統的跌宕起伏,聚焦的也是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挫折成長。而正是敘事與人物之間的張力,印證著中華文化不斷變遷時那根植的精神所在,也映射出更多人對於生活的熱愛與忠誠。
進入想像大門,看見「歷史可能性」之後,我們從劇中飽滿的人物身上看到的是一以貫之的家國情懷。電視劇通過另一個視角想像歷史可能不為人知的碎片時,主人公身上的剛勁和骨氣,也帶領所有觀眾開啟文化尋根之旅。正因如此,在大家都在討論類型電視劇工業化的當下,其具有的「人文精神」探索也正是其創作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