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誰不希望自家孩子擁有健康的性格呢?
可偏偏,有些父母對「乖巧」和「討好」的了解不夠清楚。明明孩子已經成為「討好型」人格,可他們卻認為這是孩子「乖巧」的表現。
關於「乖巧」和「討好」,你了解多少?
乖巧,是指孩子在生活中懂事、順從,並且善於管理自己。
這類孩子,他們遵守規則,理解並尊重他人。說簡單一點:乖巧的孩子,他們有自己的三觀和判斷,對於事物有自己的理解。不盲目認同別人的觀點,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完全可以獨立思考和表達。
討好,是指孩子過度迎合別人,沒有自己的主張。
總是把別人的想法放在第一位,過分關注他人的評價。很多時候,為了得到被人的認可和喜歡,可以犧牲自己。一切,都以別人的想法為主,不敢有自己的意見。
可見,乖巧和討好,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乖巧的孩子,他們內心的安全感更充足,也更自信。跟別人意見不同,也敢於為自己爭取;
討好的孩子,他們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總是害怕被拒絕、被孤立。以為取悅別人,就能維持人際關係,卻忘了自己。
討好型人格,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1、對情感和心理的影響
自我認同感缺失:孩子過於關注他人的需求,就會忽視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久而久之,自我的認同感就會不斷缺失,總覺得不如別人。
心理壓力增加:總是擔心別人是否滿意,長時間處於自我擔憂和焦慮中,會導致心理壓力倍增,出現很多心理問題。
2、人際關係的影響
依賴性強:所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他們對別人有著強烈的依賴心理。遇到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也很難獨立做出決策。
難以建立健康關係:在人際關係中,總是以迎合別人為主,不是一件好事。時間長了,會讓孩子在人際關係中處於被動狀態,很難建立平等的關係。
3、行為表現的影響
缺乏自信:不管做什麼事情,孩子都沒有自信,哪怕是自己之前會做,或者擅長的事情,他們也沒有自信做好。
過度妥協:一旦跟別人遇到衝突,第一時間就會妥協,從來不問緣由。自己的原則和利益,總是在別人之後,就為了表面的和諧。
成長過程中,討好型人格會一點點摧毀孩子的身心健康。彷佛牢籠一般,禁錮著他們的思想,一輩子都活在別人的想法和光環中。這樣的孩子,即便長大後,也不會有太大出息。
如何引導,能讓孩子走出「討好型」誤區?
1、保持健康的親子溝通
帶娃路上,跟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真的很重要!
所謂溝通,不是告訴或者通知孩子,更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親自之間,你說我聽,每個人都要表達自己的想法。
身為成年人,更引導引導孩子學會溝通。尊重他們的觀點和感受,哪怕孩子說的沒有道理,也要靜靜聽他們說完。
只有認真傾聽,才能讓父母更好地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他們的性格特點,進一步避免討好型人格地形成。
2、給孩子更多安全感
討好型人格,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安全感!
之所以討好別人,就是因為內心沒有安全感,想要在別人那裡獲得想要的認同而已。只可惜,還是有很多父母不知道,安全感對孩子的重要性。
其實,大部分孩子想要的並不多,他們就是想讓父母多抽出時間陪著自己。可就是這樣的小願望,都有些奢侈。
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考慮,還是希望父母多關注他們的情感需求,尤其是要多給孩子鼓勵和肯定,讓他們覺得自己很優秀。
3、培養孩子正確的社交
跟朋友相處,不是上趕著去巴結他們,而是要平等相處。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請認真告訴他們:人與人是平等的,不用費力去討好別人!合得來,就在一起玩耍;合不來,就不在一起。
可以教會孩子分享、協作,讓他們知道正確的人際關係是怎樣。這樣,再跟別人相處時,孩子才有參考方向,不至於出錯。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做好榜樣,要給孩子可以學習的機會。看著父母與人相處的樣子,孩子也會慢慢學會正確的社交。
家裡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慎重!從現在開始,慢慢引導孩子,讓他們重塑性格,重新變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