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聖王羲之後裔聚居在浙江何處?秋訪華堂村,書香之氣撲面來

2019-10-25     楊公古法風水曾祥裕

書聖王羲之後裔王氏聚居在浙江何處?秋訪華堂村 書香之氣撲面而來

曾祥裕 曾海亮

書聖王羲之後裔王氏聚居在浙江何處?

金秋時節,我的浙江之行來到嵊州市華堂村探訪王羲之後裔王氏聚居之地,想到書聖辭官寄情于山水選擇於此,也一定就是看中浙江的山水環境和人文環境。

華堂村交通便利,距離嵊州市城區約23公里,華堂村是遠近聞名的省級歷史文化古村,是書聖王羲之的歸隱地和金庭觀的所在地。據考證, 嵊州市金庭鎮華堂村至今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後裔的最大聚居地。

走進古村,古色古香之氣息撲而來, 村內名勝古蹟眾多,有別具一格的街道、明清時期的建築、典雅樸素的宗祠,還有民國時期浙江省最後一任省長周岩的故居,歷史上曾有「十廟十庵十祠堂」之稱。

為何取名叫華堂?

原來此地為王氏後裔懸掛書畫的「畫堂」,後見其屋舍精麗,山水清妙,故易名為「華堂」。

為何這兒成了書聖王羲之後裔王氏聚居之地?

據了解, 該村系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第二十六世孫王弘基始率族人聚居此地,已經歷八百多年的繁衍發展。

當年王氏開基祖正是相中這裡的山水美。

古村地處臥龍山脈、毓秀山和平溪江環抱之中,與溪流、群山構成和諧的空間環境。

華堂村根據山水的走勢,開挖了一條貫通全村的神秘水渠。水渠中的水非常清澈,水渠在村中穿行,有時沿牆而走,有時隱入村民家中。

沿著平溪江設置平坦寬闊的平溪路,西面與之平行設荷花塘路。平溪路、荷花塘路與前、后街相互垂直。四條主要街道構成井字格局,這四條主要街道仍然貫穿東西和南北,長逾1200米的卵石路,光滑黑亮,保存完好。支路巷弄由此向外伸展,把村莊分隔成小塊狀形。

我走在光駁溜亮的巷中卵石小道上,思緒放飛,這個曾經農業社會的繁華小鎮曾演澤了多少盛衰故事?從這條小巷中走出了多少有志青年?

一幢幢古老建築在歷史風雨吹打下,顯得老態龍鍾,但是它承載的歷史人文內涵供後人解讀。

古村保留了一大批明清以來格局與風貌基本完整的祠廟、宅第與街巷。一溪、一圳、二街、一大家族,構成古村獨一無二的環境風貌。

村內現存古建築群規模較大,類型豐富,包括廟宇、庵堂、祠堂、民宅、牌坊、橋樑、更樓、池塘、水井、水圳等。主體建築群以祠堂、台門、庵堂及前店後宅的商業建築為主,以戲樓、神堂為中心形成古村的商業文化活動中心。

華堂村現存建築多建於明清時期,以三合、四合院為主,大多朝東或南,排列整齊。建築平面布局強調中軸對稱,面寬較小,兩側設側屋,縱向進深度多為一至三進。建築莊重素雅,青磚灰瓦,白牆硬山頂,兩層樓,較多設置封火牆。

結構簡潔堅固,梁架均採用穿斗式。台門均為粉牆黛頂,典雅古樸。雕樑畫棟,盈格門窗,磚雕門檐,極富古老鄉土民居特色。室內裝修較精,門窗大多採用萬字格,上、中、下絛環板施浮雕花板。臨街房屋底層用船篷軒,柱上施雕花牛腿,顯得精巧雅致。

華堂村文物古蹟有省級文保單位王氏宗祠,市級文保單位爐峰廟,文物保護點靈鵝貞節坊、竺紹康故居、竺氏大祠堂三處。

因時間的關係,我們重點考察了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是王羲之後裔的宗祠,曰稱「王羲之宗祠」。 祠前有兩口方形的荷花池,清澈的平溪之水,潺潺流進了池裡,平添了荷花池的活力。

相傳,王羲之愛鵝,荷花池是羲之養鵝得天獨厚的好地方。六月中天荷花盛開,碧綠的葉子映出水面,亭亭凌於碧波之上,相互簇擁,遠看,猶如舞女的裙,那怒放的荷花裊娜地開著,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吹指,散發著縷縷清香,可稱得上華堂一景。

祠共三進,依次為牌坊(門樓)、石橋、孝子殿,七開間硬山頂後廳。牌坊式門坊,石木結構,四柱三間,四柱上飾有木雕雀替,圖案為獅子、梅花鹿,雕工精湛。眉枋上鐫有「慈節」兩字,邊刻「正德七年(1512)嵊縣知縣林誠通題」。梁拱為木構件,牌坊內有池,名曰瑞蓮。

上架設3孔石橋,水池原呈「凹」字形,三面環孝子殿。據《金庭王氏族譜》載:坊系明嘉靖間為節婦石氏立,石橋、池皆為明代建築,孝子殿、後廳及側屋系清道光年間建。後廳為硬山頂建築,廊檐為船篷軒斗拱,堂內懸掛匾額"合敬合歡",兩側廊柱上書有金字楹聯:

喬木發千枝豈非一木

長江匯萬脈總是同源

五十三代王香銓老人熱情接待我們,介紹了祖上讀書當官的輝煌歷史。

當我們問及現在讀書人多不多時,老人苦笑說,當然沒有以前多啦!山還是那個山,水還是那條水。

當時代背景發生了變化後,原來產生人才的環境因素,會隨著經濟結構和知識傳播的方式的改變而有所變化。

網際網路時代改變了了人們接受知識的方式,也構成了縱橫歷史時空的最大的明堂。

網際網路縮短了城鄉差別,人們交際方式發生了革命變化,讓全球一家村變成現實。

思緒放飛的太遠啦!我收斂遐思,叫弟子開盤考察風水。經測,大門為戍山辰向 ,水口為庚酉,甲卯來水上堂,明堂開闊,前有半月池。

華堂古村,昔日的輝煌也隨著歷史風雨侵蝕已日趨沒落, 但是古人的營造的讀書環境氣息還留存在那天地之間。無論任何一個朝代,無論歷史發到哪個階段,都要營造書香社會,都要靠無數學子用知識的力量推動歷史的車輪向前邁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PaTBG4BMH2_cNUg5f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