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平(1946年11月—2019年5月23日),男,山東鄒平人,1964年6月參加工作。曾任山東省魏橋創業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第九屆、十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被評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11年、2012年被胡潤富豪榜評為"山東首富",2012年名列新財富500富人榜第5名,2012年5月有媒體報道稱,張士平所創辦的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 ,自辦發電廠、自建電網,為旗下企業和周圍供電且其電價比國家電網低三成以上。2013年新財富中國富豪榜張士平家族以300億排名第十位。2016年10月13日,2016年胡潤百富榜發布,張士平家族以610億元財富,位列第16名。 2018年10月,2018年胡潤百富榜發布,張士平家族以650億人民幣財富排名第26位 。
2019年5月23日,張士平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73歲。
1964年6月參加工作,先後任鄒平縣第五油棉廠工人、車間主任、生產股長、副廠長等職。197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年擔任鄒平縣第五油棉廠廠長,1994年擔任鄒平縣魏橋棉紡織廠廠長、黨支部書記,1998年擔任山東魏橋紡織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2003年擔任山東魏橋創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2018年10月卸任山東魏橋創業集團董事長職務。
第九屆、十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被評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19年5月23日17時03分,山東魏橋創業集團創始人、原黨委書記、董事長
20多年前,張士平所在的山東魏橋創業集團只是一個僅有61名職工的小型油棉加工廠,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擁有5個工業園、14個子公司、占地1000公頃、職工總數達18萬人、集棉花加工、棉紡、織造、染整、熱電、鋁業等於一體的特大型綜合企業,成為山東省26戶特大型企業之一,也是世界上棉紡織能力最大的企業,其品牌影響力已經蜚聲海內外。直至該集團銷售收入依然保持了50%的增長速度,
張士平
2005年以355億元的銷售收入、21.1億元的年利潤、257億元的總資產躋身福布斯中國頂尖企業榜第六位。2011年魏橋創業集團躍為山東省第二大企業,張士平家族也以300億元財富成為胡潤富豪榜山東首富。2012胡潤百富榜,魏橋集團張士平家族再次成為山東首富。張士平這位全球最大棉紡織企業的當家人,也隨著魏橋創業集團的驚人發展聲名鵲起,被譽為"中國紡織行業巨人",充滿了傳奇色彩。
張士平所執掌的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以2015財年530.261億美元的營業收入、11.209億美元的凈利潤,位列世界500強企業第163位,比2015年躍升了71個位次。
個人思想
三板斧
"快"、"高"、"低"
魏橋創業的巨大成功依靠著張士平自己對市場的獨特理解和把握,同時張士平也有著自己決勝市場的"三板斧",使魏橋創業的優勢不斷強化。這"三板斧"就是"快"、"高"、"低"。
"快",表現在魏橋創業迅速的市場反應和項目完成能力上。其所有項目基本上都是當年立項當年施工當年投產。以21萬千瓦熱電機組為例,不到10個月就投產發電,與國內同規模熱電廠比建設速度快了1倍,投資僅為其一半。9個工業園生產、財務、銷售高度統一,組成一支"快速反應部隊",根據市場需求反應極為迅速,棉布、棉紗新品種打樣時間僅為3天和2天。
"高",擴張不靠低水平重複建設,而緊盯一個"高"字也是魏橋創業的一大特點。僅04年魏橋就從日、美等國引進噴氣織機、劍杆織機等頂尖設備3890多台(套)。集團已擁有十大類2000多個品種,高技術含量棉布占到60%,成為全國最大的無接紗、精梳紗和無梭布生產基地。
"低",魏橋創業也表現出了驚人的節能省耗能力。魏橋創業噸紗耗棉僅1040公斤,管理人員僅占全部職工的0.8%,年人均勞效達20萬元以上,均居國內外領先水平。
談起企業的發展歷程,張士平說:第一,要發展,就得有實事求是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不惟上,不惟書,只惟實,只要符合"三個有利於"的生產力標準,就要大膽干,大膽闖。1985年到1988年,公司投資600萬元上了萬錠棉紗廠;1988年之後又先後投資45億元,大膽引進國外先進紡織設備,使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進入了全國先進行列。
第二,要發展,就必須有與時俱進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狀態,引導大家樹立機遇意識、憂患意識和拼搶意識。縱觀我們企業的發展歷程,從根本上說得益於黨的改革開放好政策,抓住了發展的大好機遇。2005年6月,山東省委工作會議後,張士平與他的企業為了配合濱州市委、市政府"追趕戰略"的實施,決定修改目標,將2005年比2000年"翻兩番半"定為"翻三番",也就是到2005年爭取實現銷售收入200億元、利稅32億元、利潤20億元、自營出口創匯8億美元。
市場認識
談到市場,張士平有著自己的獨到認識:"從上世紀90年代大家就認為國內市場飽和了,但直到現在中國棉紗出口還小於進口,這說明中國自產的棉紗是不夠用的,關鍵是怎樣發揮自身優勢,把來自國外的棉紗擠出去。"
資金融通
魏橋創業每年動輒投入數億數十億元,錢從何處來?其實從1981年起步之初,資金就成了魏橋發展的"攔路虎"。當時國家對固定資產投資控制得極死。上榨油廠時靠職工集資10萬元才買了兩套榨油設備;上毛巾廠時職工又集資89萬元買了52台織機。這點錢現在看來不起眼,但對當時只有幾十名職工的小油棉廠來說,卻是職工的全部家底!"不冒這樣的風險,就沒有魏橋。"今天的魏橋人這樣感慨。
1992年下半年,國家採取了適度從緊的財政金融政策。正當不少企業對資金一籌莫展時,魏橋創業卻通過巧借外力打開了資金通道,先後開工合資企業8家,不但直接利用了外資,而且提高了技術檔次,拓展了國際市場,並將魏橋創業的產業鏈條延伸到色織、印染、服裝等深加工領域。
不少企業羨慕魏橋創業與銀行的關係,但這同樣離不開膽識、勇氣和自信。以兼并濱州一棉為例,此前幾年濱州一棉合併虧損額高達6000萬元,拖欠貸款達3800萬元。但魏橋二話不說將銀行債務全部承攬下來,兼并當年盈利2000多萬,次年盈利4000萬,魏橋也由此贏得了銀行的信任和厚愛。
2012年5月,有媒體報道稱,山東首富張士平所創辦的魏橋集團,其自備電廠不但為旗下企業供電,同時還通過自建電網向周邊其它企業和居民供電,而且其電價比國家電網低三成以上。
電廠詳情
魏橋集團的二電廠、三電廠在正常運行,一電廠則在改造。魏橋集團電廠的供電價格大致分為三種,一是其集團旗下企業用電,價格不到0.3元/度;其次是魏橋集團家屬區供電,價格為0.35元/度;第三是對外供電,最高的商業用電價格是0.6元/度。
低價優勢
在魏橋集團的家屬區之外,國家電網的居民用電價格為每度超過0.6元,工業用電價格則接近1元/度。無論商業用電還是居民用電,魏橋集團的電價都比國家電網要低1/3以上。這樣的價格優勢,吸引了周邊其它城鎮的企業到魏橋買電。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魏橋二電廠建有6台3萬千瓦機組,日耗煤2000噸左右,主要供魏橋集團紡織生產用電。二電廠附近還有三電廠,建有8台6萬千瓦機組,主要是供魏橋集團的鋁製品生產用電。也就是說,魏橋集團在發電的機組都是6萬以下的小機組,其效率本身就比國有企業動輒60萬千瓦以上的大型發電機組低,而魏橋集團正是用這些低效率的機組生產出了價格更低的電。
張士平累計持股魏橋創業36.27%,另外,張士平的女兒張紅霞直接持股魏橋創業3%,兒子張波持股魏橋創業3%,弟弟張士軍持股魏橋創業2.16%,女婿楊叢森持股魏橋創業2.73%,女兒張艷紅持股1.63%,張士平家族累計持股魏橋創業48.79%。
另外,山東魏橋鋁電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為50億元,法人代表為張波,該公司主要從事鋁產品及鋁合金產品的生產及銷售。張士平持股宏橋新型材料100%,宏橋新型材料持股魏橋鋁電100%,即張士平持股魏橋鋁電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