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了兩件事,讓我深深感受到了追求完美主義對個人幸福的影響。
第一件事是,朋友因和老公的矛盾而鬱鬱寡歡,而那些矛盾在我看來,完全可以用一種中和的方式去解決,但朋友認為「結果不是我想要的,就相當於沒解決」。最終,兩人的矛盾越積越深,朋友因此患上了輕度抑鬱症。
第二件事發生在我自己身上。有好幾次,我因寫不出一篇好的文章,或是做不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視頻,而焦慮煩躁,最後只能在煎熬中虛度一整天。
「做不到最好,我就乾脆不做了」——這是完美主義者的信條。朋友為了追求理想的調解結果,不願意為退而求其次的調解方案而妥協。我為了追求理想的創作效果,寧願乾耗一天也不肯動筆。
結果如何呢?
朋友為追求完美主義付出了健康和家庭幸福的代價,而我也因此付出了時間、精力、內耗、金錢(浪費了一天的賺錢機會)的代價。
因此,綜合來看,[完美主義]這個詞,絕對不是一個褒義詞,它所能產生的那些價值,對個人幸福而言毫無幫助。
邱吉爾早就說過:
「完美主義讓人癱瘓」。
那我們為什麼還要不顧一切的追求完美主義呢?
因為——
沒錯,完美主義者之所以會偏執地追求完美,就是源於對失敗的恐懼。
《拖延心理學》這本書,對完美主義下了這樣的定義:完美主義者因為害怕自己不足被人發現,害怕自己用盡全力還是做得不夠好,於是選擇用拖延來保護自己,將拖延作為心理防禦策略。
因為害怕別人發現自己的不足,所以當我們做不到最好的時候,我們就會用無為主義來掩飾自己的不足。
因為,什麼都不做,別人就不會對成果進行評價,這樣我們就能避免面對批評:
對於我而言,如果寫出的文章不夠完美,那麼讀者或同行就會對我產生一些負面評價,而我自己對自己的寫作能力也會產生懷疑。我無法面對這樣的後果,因此我選擇不動筆。
對於深陷於婚姻矛盾的朋友而言,只要矛盾調解的結果沒有如她所願,她就覺得自己沒有得到伴侶的重視,她接受不了那樣的結果,因此她選擇冷戰。
對於混跡職場的人而言,只要工作沒有做到盡善盡美,他們就無法交付,因此常常用5個小時去完成別人1個小時的工作量,總是把自己搞的身心疲憊。無力招架時,要麼辭職,要麼生病。
而對於那些在人際關係上追求完美的人來說,只要有人不喜歡自己,就證明自己是個失敗者。為了避免這種受挫感,他們逃避各種社交。以此來維護良好的自我感覺。
由此可見,完美主義的深層根源就是對失敗的逃避,而完美主義發展到最後,就是「無為主義」,因為「不做沒挑剔,不做即完美」。
因此,才會有那句先「完成再完美」,因為「完成」怎麼也比「什麼都不做」要好。
說到底,追求完美主義,是一種心理障礙。徹底根除沒那麼容易,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小技巧,來幫助自己減少追求完美主義的執念。
尋找身邊的不完美
在《伯恩斯新情緒療法》一書中,作者提到了一個小方法:尋找身邊的不完美。
當你發現身邊「萬物皆不完美」時,你會反問自己「為什麼我就非要追求完美?」。
在經過試驗以後,我發現這個方法是有一定條件的。
因為,我們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會有一些「隱性對比」。
我們會無意識的把自己的工作成果和更牛的人去對比,把自己的寫作水平和更厲害的人去對比,把自己的婚姻和婚姻美滿的朋友進行對比……總之,不管你在什麼領域、哪件事上追求完美,你都會在無意識中,用牛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因此,我們要想真正讓自己認識到「萬物皆不完美」,那我們就應該從更牛的人身上入手——找出你羨慕的牛人的不足。
你覺得某位同事工作能力比你強,那你看看他在工作上有沒有局限和欠缺之處呢,他或許業務能力很強,但做事務性工作卻不夠細心;他或許文案能力很牛,但和別人的溝通能力卻差的一批。如果他真的面面俱到,那他應該身居要職,你再去觀察他的人際關係、身體健康、家庭關係等等,都是完美的嗎?
對於我而言,我常常羨慕大佬的寫作水平和效率,但如果,深入挖掘,我也能看出那些寫作大佬的欠缺之處。而寫作效率,則是他們長期閱讀和鍛鍊的結果,這一點是我目前達不到的,因此,我沒有理由逼自己達到大佬的水平。
一旦我們深挖牛人的「不牛之處」,並找到他們之所以比我們牛的原因,我們就少了逼迫自己的理由,那必然會減少我們追求完美主義的執念。
用評分的方式,來對比「完美」和「完成」的價值
對於寫文章來說,寫出一篇優質好文,確實是令創作者欣慰的事。
但怕就怕在,寫出優質好文的代價太高。
比如,一篇完美的優質好文的創作時長是10個小時,而一篇較好的文章的創作時長是5個小時。如果給它們分別打分,完美好文:100分,較好文章:80分。那麼按照分值來看,到底是1個100分價值高,還是2個80分價值高呢?
顯然是後者。因為對於創作者來說,100分的優質好文可遇不可求,即便你花了10個小時去打磨、潤色,你也不一定能炮製出讓自己滿意的文章。再進一步講,即便文章令自己滿意了,也未必能得到讀者的認可。這樣的結果,於創作者而言更加扎心。
評分制放在職場上,也同樣如此。你可以在8個小時內用較好的水平完成所有任務,也可以用12個小時把每項工作都做到完美無瑕。但前者有更多的時間去精進自己的專業能力,後者則忙到沒有時間成長。
把完美和完成的價值兌換成分數來重新對比,我們才能直觀地認識到兩者的整體效用。
實在無法開始時,想像不完美的後果
前面說到,我們之所以追求完美,是為了避免失敗。這很可能會導致我們「什麼都不做。」
那如果,我們真的到了無法開始的地步,應該如何驅動自己做出行動呢?
有一個方法非常有效,那就是——想像不完美的後果,然後再對比什麼都不做的後果。
在工作上,做得不夠完美,頂多會受到來自老闆、客戶的批評,大不了重新做,力爭下一次做得更好。
而「什麼都不做」,會讓我們「越來越無法開始」,繼而讓我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最後,在焦慮和煩躁中,要麼我們胡亂做完了工作,要麼我們根本沒有完成工作。
對比一下,不完美和胡亂做、沒做完,哪個結果好一點,顯然是前者。
因此,才有人會說——「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
〖寫在最後〗「追求完美」本身就是「做到完美」的阻礙,因為,偏執會讓我們變得小心翼翼、裹足不前:路越窄,我們越是不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