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小長假還沒有開始,微博上就發起了這樣的話題:精神層面的假期。
網友紛紛表示:
「屬於身體的國慶假期只有7天,但是精神層面的假期早已開始。」
然而,一旦假期結束,回歸工作崗位時,大家的狀態就截然不同了。
沮喪、疲憊、毫無動力、身體不適……各種身心症狀接踵而至。
臉書曾經做過一項調查,根據用戶的情緒詞彙,判定幸福指數。結果發現,周一是一周當中幸福指數最低的一天,而周五則是最高的一天。
這說明,周一不想上班,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
休息兩天尚且如此,那如果休息7天再去上班呢……?可以想見,10月8號,我國職場人士的幸福指數得有多低!
這種「假期過後集體性不想上班」的症狀,其實就是[假期綜合徵]。
由於假期在即,為了幫大家更好地在節後調整狀態、回歸崗位,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如何應對假期綜合徵?
假期的狀態無疑是放鬆的、自由的,而上班時的狀態則是受限制的、高度集中的。
前後對比之懸殊,每個人都深有感觸。
由於我們以一種「徹底放鬆」的狀態度過了假期,因此,當假期結束,生硬地切換到工作狀態時,我們的身心都會受到衝擊。
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被關了50年的老布,獲得假釋後根本不想出獄,因為他已經完全適應了監獄裡的生活方式和節奏。
由被束縛的生活,生硬地切換到自由的生活,老布都受不了。更何況是我們從「放縱」的假期生活,切換到受約束的工作日呢?
當然,這兩者無法相提並論,但我想說的是,任何人在遇到反差較大的狀態生硬切換時,都會產生一定的身心波動。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提出的[動力定型]概念,便是這一現象的科學解釋。
[動力定型]指的是:
人經過反覆重演某種活動後,會在大腦高級神經系統中,建立反射活動模式。
而工作模式和休息模式,顯然是完全相反的。因此,當這兩種相對的模式進行生硬切換時,我們必然會產生不適。
假期綜合徵的情緒表現為:沮喪、厭煩、焦慮、煩躁等等。而這些負面情緒,會通過職場這個放大鏡放大、擴散,並對其他方面產生危害。
比如:
……等等等等。
總而言之,假期綜合徵不只是對個人的單一方面產生危害,它會擴散到各個方面,讓我們的身心、工作、人際乃至家庭,都受到牽連,因此,假期綜合徵不容忽視。
放假前的最後一個工作日,清空任務
上學時,每到周五下午,我們都身在曹營心在漢。恨不得把課堂作業都留到休息日寫。
上班後,每到周五下午,我們也同樣如此:能拖到下周做的工作,絕不在這周(周五)完成。
因此,從周五開始,我們就過起了精神層面的假期。
殊不知,我們給下周遺留的任務越繁重,越會增加周一上班的畏難情緒。
《拖延心理學》這本書中指出:
任務越困難,越會導致個體的拖延行為。
我們之所以拖延,就是因為,繁重的任務讓我們產生了畏難情緒。
這種胃難情緒勢必會加重假期綜合徵。
因此,如果你想緩解假期綜合徵,那就應該在假期開始前把任務清空。
這樣,我們在假期過後回到工作崗位時,就能面對較少的工作量,從而減輕畏難情緒,更快進入工作狀態。
假期最後一天,減少娛樂活動
很多人都想趁著國慶小長假,外出旅遊、放鬆身心。但我強烈建議,假期最後一天減少娛樂活動。
前面我們說了,鬆弛和緊繃狀態的生硬切換,是假期綜合徵的主要成因。
如果我們想讓狀態切換變得循序漸進、有過渡,就應該減少兩種狀態的反差,也就是在假期最後一天收收心,讓自己提前適應工作狀態。
首先,減少娛樂活動
外出旅遊的,儘量在假期結束的前兩天趕回家。在家休息的,假期最後一天,儘量不外出聚餐、K歌。
其次,做一些學習、工作任務
哪怕你只是看看書、學習一節PS課程,都能讓你的大腦逐漸切換到工作模式,這樣,你的休息和工作狀態之間,就有了一個平緩的過渡。
如此,少了一些生硬,你便能多了一份從容。
假期過後的第一個工作日,給自己一些小獎勵
想在休息和工作狀態之間設置平緩過渡,我們還可以對第一個工作日下手。
比如,我們可以規定自己:只能在周一吃豪華午餐、喝星巴克,其他工作日恪守規定,把吃喝的特權留給周一。
有了這些專享特權,令人恐怖的周一似乎也就多了一份魅力。
另外,我們還可以先從難度適中的任務做起,這樣當我們處理完一兩項任務時,就會產生一定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幫助我們更快地進入工作狀態。注意,任務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太難了會加重我們的畏難情緒,太簡單了則不會給我們帶來成就感。
〖寫在最後〗人都有惰性心理,鬆弛久了,再想克制,必然會遭遇困難。而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其實就是減少這兩種相對狀態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