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的人,一開口就贏了?」——錯!人家在開口之前就贏了

2019-06-23   泰迪抱枕

文/泰迪抱枕

會說話的人,在開口之前就贏了

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一直被奉為營銷大師、說服天才。

他那極具說服力的演講、充滿感染力的廣告理念,以及與百事可樂曾經的總裁約翰·斯卡利的對話,簡直就是教科書式的營銷範本。

而營銷的本質,其實就是說服

當喬布斯準備邀請約翰·斯卡利加入蘋果公司時,約翰·斯卡利曾說:「大多數主管,都覺得計算機所帶來的麻煩,要比其用處多」。因為當時的計算機使用起來確實不太方便。

喬布斯回答:「我們想要做的,正是改變人們使用計算機的方式」。

當Mac電腦問世後,喬布斯興奮地和約翰·斯卡利分享:「我希望你成為蘋果公司以外,第一個見到它的人」。然後,喬布斯拿出Mac樣機,開始了變戲法般的演示。

從喬布斯的這兩句話中,不難看出他對人類心理的探測深度。喬布斯所具備的不單是口才,更是對人性的理解。在斯卡利提出質疑以前,他早就知道人們對「便利」的需求,因此才會說「想要改變人們使用計算機的方式」。在喬布斯向斯卡利分享Mac電腦問世的喜悅之前,他就了解了人們的「優越心理」,因此,喬布斯才會對斯卡利說:「我希望你成為蘋果公司以外第一個見到它的人」。

從這一點來看,說服的本質,無非就是對人們的所思所想的洞察。

在這一點上,喬布斯可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準,因為,後來,他又提出了一個讓斯卡利無言以對的問題:

「你是想賣一輩子糖水呢,還是想抓住機會來改變世界?」

就是這一句話,讓斯卡利感覺「像是有人向自己的肚子上狠狠揍了一拳」。

斯卡利被喬布斯的問題深深觸動,最終接受了喬布斯的邀請,加入了蘋果公司。

而我認為,喬布斯的這一波神操作,絕對不是「一開口就贏了」那麼簡單,因為在開口之前,他早就用過人的洞察力,摸索到了人們的慣常心理。

而開口之後,那些對人們心理的洞察,才變成了觸動人心的表達。

在開口之前,喬布斯早就贏了。他比一般人更了解人們的需求和心理,而很多人卻始終只是在口才上修煉。這就好比照葫蘆畫瓢,永遠也無法掌握精髓。

因此,想說服別人,不能只著重提升口才,更得學會洞察人性。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從心理學入手,提升我們的職場說服力。

[對比效應]讓賣糖水的斯卡利選擇了「改變世界」

[對比效應]指的是:

人們把某一特定感受因同時或先後受到的不同刺激,所引起的不同感受的現象,叫做對比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把兩件事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人們就會感受到差異,繼而會對兩件事物產生不同的認知。

為了證實[對比效應]對人們的影響,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向兩組被試者介紹兩家超市的部門組織,一家是家樂福超市,另一家是沃爾瑪超市。

在向第一組被試介紹時,實驗人員先介紹了沃爾瑪超市中一個部門的情況,後介紹了家樂福超市的三個部門;再向第二組被試介紹時,則先介紹了沃爾瑪超市六個部門的情況,之後才介紹了家樂福超市的三個部門。

當分別問及兩組被試者對家樂福超市部門組織的了解情況時,第一組被試認為,自己基本了解了家樂福超市的部門情況。而第二組被試卻覺得自己對家樂福超市的部門情況掌握不足。

為什麼同樣是了解三個部門,第一組覺得「基本了解」,第二組卻覺得「掌握不足」呢?

這是因為在兩組對比中,介紹沃爾瑪部門的數量不同,當介紹沃爾瑪超市的信息量較少時,就「顯得」介紹家樂福的信息較多,因此人們會認為自己對家樂福「基本了解」。而當介紹沃爾瑪超市的信息量較多時,就「顯得」介紹家樂福的信息較少,因此人們才會覺得自己對家樂福「所知甚少」。

這就是[對比效應]給人們帶來的巨大影響。喬布斯在勸導斯卡利時,用得也是這一招,喬布斯問斯卡利:

「你是打算賣一輩子糖水呢?還是想抓住機會來改變世界?」

賣一輩子糖水改變世界,哪個選項更具誘惑力?估計只有嗜甜的人,才會選擇第一個選項吧。

這樣反差極大的對比,顯然是喬布斯刻意營造的。因為這句話實際講的是:

「你是打算賣可樂還是買電腦?」

如果喬布斯這麼問,那麼斯卡利估計會反問:「請問這有什麼區別嗎?」

而正是因為喬布斯抓住了人們對「極大反差」的對比感受,才贏得了斯卡利對蘋果公司的青睞。

而在職場中,如果我們想說服他人,也可以通過「製造反差」的方式,來達到說服目的。比如,如果你是一位領導,公司打算把你手下的一名員工從總公司調往分公司,派你去勸導屬下。這樣的調動一般人都不願意接受,因為分公司無論如何都不及總公司。而如果你想讓員工欣然接受調動,就應該這樣說:「前陣子,公司領導本來想把你調到更遠的某某分公司,但後來想想那邊實在太遠,你來回跑太辛苦,於是最後決定讓你去比較近的分公司。」

為什麼這麼說,下屬更容易接受?——因為在這樣的表述中,對比對象換成了「更遠的分公司」,這樣一對比,員工會認為「比較近的」分公司,聽起來也沒那麼差。

而如果你跟員工說,「公司決定把你從總公司調去分公司」,就相當於把總公司分公司進行了對比,員工當然極力反抗了。

你看,稍稍改變一下表述方式,在意思不變的情況下,加入對比反差,是不是更容易說服別人?

[拆屋效應]——擅長寫文的魯迅先生,更懂人心

魯迅先生曾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道:

「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魯迅先生在文中表述的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拆屋效應]。

[拆屋效應]指得是:

先提出一個大要求,再提出一個小要求,那麼被要求方,更容易接受小要求。

在魯迅先生的表述中,當有人提出「拆掉屋頂」的大要求時,人們才會同意那個「開天窗」的小要求。

為什麼當人們在拒絕第一個大要求後,更容易答應第二個小要求?

一是因為人們在拒絕他人的要求時,會對對方產生一種愧疚感,因此會避免拒絕對方第二次。

二是第二個小要求相比第一個小要求要簡單容易得多,這就使得人們在心理上獲得了一定的安慰,從而更願意答應第二個小要求。

拆屋效應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精打細算的大媽在買東西劃價時,常常會先劃得很低,然後再給出一個相對合理的價格,那麼商店老闆就更容易接受後面的劃價。再比如,有些借錢老手在向別人借錢時,也會使用這一招——先提出要借1萬元,最後朋友不肯,又提出只借2000元,朋友覺得不好意思就借了。其實借錢的人本來就想借2000元。

那麼,在職場中,我們要如何應用[拆屋效應]來說服他人呢?

比如,你想跟老闆提加薪,但又怕老闆不同意。那你可以先試著提一個比較高的數字,然後再提出一個比較低的數字,這樣老闆更容易答應後面的加薪請求。

再比如,你跟合作夥伴商議利潤分配比例,你可以先提一個較高的、對方絕對不會同意的分配建議,然後再提出一個相對低的分配建議,那麼對方更容易同意。

使用[拆屋效應],我們更能巧妙地讓對方同意我們的請求,從而達到說服的目的。

利用[損失厭惡],引導對方主動選擇「被說服」

先說一個很經典的測試:當出現以下兩種情況時,哪種情況會讓你更難受?

a.當你從口袋掏出一張100元的假幣時

b.當你撿起地上的100元,卻發現是假幣時

在進行了無數次的測試後,研究人員給出答案——絕大多數的人都選擇了"a"。

為什麼對待同樣的100元錢,人們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感受?

因為「a」所傳遞的是「損失了100元錢」,而「b」所表達的是「少賺了100元錢」。

這種對損失更加敏感的心理現象被稱為[損失厭惡]。

[損失厭惡]指得是:

當面對同等程度的損失和收益時,損失更讓人難以接受。

[損失厭惡]經常被用於營銷領域,比如,商家發放的代金券,就很容易給人製造一種「不買就損失」的錯覺,從而促進消費者下單。再比如,很多推銷藥品的公司,用「免費體檢」的活動來吸引消費者,其實也是看中了一部分人覺得「不沾光就是吃虧」的心理。

[損失厭惡]效應也可以運用到職場中。比如,你是一位老闆,最近公司資金緊張,你想取消員工的「夏日津貼」,但你又覺得大家會反抗,那麼該如何表達呢?

介於人們對損失的厭惡,你可以把「取消夏日津貼」改為「恢復正常工資」。這樣雖然人們也有不滿情緒,但相比第一種直接的表達,要更婉轉一些。因為「取消」更能給人帶來[損失感],而損失感讓人們更加[難以接受],那麼員工反抗也就是一種必然了。

[居家效應]——讓對方在特定的情境中,不知不覺被你說服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鄰居家的小孩砸碎了你家玻璃,你是去對方家商談賠償問題,還是邀請對方來你家商議如何賠償呢?

答案一定是後者。

因為,人在熟悉的環境中,會更有心理優勢,從而增加談判、表現的底氣

這種現象所表達的就是心理學中的[居家效應]。

不過[居家效應]不止限於「家」,它指得其實就是你熟悉的環境,比如,城市、考場、公司等等。

[居家效應]在生活中簡直太常見。比如,在大城市打拚的外地人,在與本地人發生爭執時,更願意選擇退步或息事寧人,而本地人則更有底氣,更能為自己爭取權益。再比如,很多學生在自己學校考試時,就能正常發揮,而一到別的學校參加考試,就會發揮失常。這些都是[居家效應]的影響。

那麼,在職場中,如何運用[居家效應]提升說服力呢?

如果你和甲方或乙方談合同,儘量邀請對方到自己公司來談,這樣對方更容易被說服。而如果對方想利用這一點來說服你,那麼你最好選擇一個「第三方」的談判地點,從而避開[居家效應]的干擾。

當然如果對方不同意,那麼建議在去對方公司談判時,多帶幾名同事,增加你周圍「熟悉事物」的數量,同時也能提升談判底氣。

你看,僅僅是從心理學入手來調整環境,就能提升我們的說服力,這足以說明了洞察人性的重要性。

[互惠關係定律]讓「被說服」換來「說服」

[互惠關係定律]可能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理論,其實它總結的也是人際交往中的基本原則,即——

「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

有一個很經典的故事,足以說明[互惠關係定律]對人們的影響:

在世界第一次大戰時期,德軍中的一位士兵,打算抓幾個俘虜來刺探軍情。當他摸到敵軍的戰壕時,看到一個士兵正在啃麵包,他把槍抵在了敵軍士兵的頭上,不知為什麼那位士兵把麵包遞給了他,他也不知怎麼得,居然把士兵給放了……

儘管這個故事有些荒誕,令人難以置信,但它也確實說明了「互惠關係定律」對人們的影響——即便你是敵人,當你以善待我時,我也會不由自主地以善回報你。

當然,[互惠關係定律]指得不僅僅是「善」,還包括「我尊重你,你也尊重我」、「我聽你一次勸,你也聽我一次」等等。

而這樣的定律,也同樣可以用在提升職場說服力上。

比如,你想說服同事採納你的建議,那麼在此之前,你可以先採納同事的某個建議,不管他的建議有多麼微不足道。例如,同事建議你在做表格時使用某某軟體,那麼你可以跟同事說:「我覺得你推薦的那個軟體挺有效率的,昨天我特意花時間試了一下,以後打算用它了!」

如果你說,同事沒給我提建議怎麼辦?——那製造問題,徵求對方建議你總會吧?

總之,要讓對方意識到「我採納了你的建議」。那麼,對方也就更容易接受你後來提出的工作建議。

你看,如此簡單常見的心理學定律,也能幫助我們提升說服力。

其實,不管是在職場還是生活中,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人性的典型特徵和基本規律都是相同且不變的。而心理學效應之所以可以運用在很多場景,也同樣是因為這種相同和不變。

或許喬布斯不懂這些心理學效應,但他有過人的心理洞察力,而我們普通人通過學習和使用一些心理學知識,也同樣可以提升我們的說服力。

說服他人,從來不只是嘴上功夫。因為,話要說到人的心坎兒里。

[關於我]--泰迪抱枕,今日頭條、有書、阿里妙讀等多平台簽約作者,擅長心理學、職場類、自我成長類文章,關注我,帶你讀懂自己、解構世界、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