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上初中時的老班長周富明在老同學群里發了一個昆明第十三中學校慶的「邀請函」,也不知為何,竟然讓我想起「憶往昔,崢嶸歲月倜。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這首詞來。
老班長周富明家住在巡津街靠盤龍江一側的一棟法式小洋樓內,風景自是極好,難得的是周圍都是一樣紅方瓦、黃牆,而且紅瓦據說都是從法國用大海輪運到越南,再經河內至昆明的「米軌」火車拉到昆明,牆體則是用正宗的「洋灰」水泥「抹」出一道道的漿紋來。
40年代就住在東寺街與書林街之間敬德巷內的羅元慶老先生告訴筆者,巡津街的歷史可以追朔至清朝初期鎮南王吳三桂統治時期,當時包括「運糧河」、「採蓮河」都匯於盤龍江,而如今的「螺螄灣」當時就是一個碼頭。
由於盤龍江水經常泛濫,歷屆雲貴總督及昆明縣治經常沿江修理河堤,常年以往故而形成如今的巡津街,其中當然也有巡視河道,祈望平安得福的意思吧。
後來,隨著清政府與列強所簽的一系列不平等喪權辱國條約,尤其是因為與雲南緊鄰的越南是法國殖民地,法國對雲南的經濟侵略日益加劇,巡津街逐漸成了法國人在昆明的經濟、居住、交通、醫療中心。巡津街上除了一都分原住民所建的「一顆印」傳統建築外,則大都是法國人的商埠,包括教堂、煙草公司、酒吧等。
記得兒時我身體不是太好,加上大院內有一位王燕茹阿姨,是昆明市立醫院兒科主任,該醫院的前身是原來法國人建的「甘美醫院」,在50、60年代應該是昆明最好的醫院之一。記得當時我患病時,無論是幼兒園的老師,還是隔壁的鄰居都是把我送去昆明市立醫院。
不過,兒時的昆明市立醫院(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似乎與現在醫院的位置有些不一樣,記得兒時的昆明市立醫院(門診部)是在巡津街對面,而如今的原醫院門診部則是在後興街上,當時的巡津街也很窄小,而如今的巡津街則成了貫通昆明市南北中軸線的交通要道,有來回共7個車道,真是今非昔比,舊貌換新顏了。
文圖:張耀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