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劉學州自殺身亡已經過去了一個星期,我依然痛心疾首,無法平靜。
年關歲末,再加上冬奧會和此起彼伏的疫情,「劉學州」這三個字雖一度衝上熱搜,最終也只是化作了網絡上的一段文字,慢慢消失在漫無邊際的信息洪流之中。
劉學州死了,但是他的故事不應該被忘記。
1、劉學州是誰。
他的微博介紹是「河北邢台尋親男孩」,一生都在尋求親情的溫暖,短短的8個字幾乎概括了他的一生。
同樣是尋親成功,如果孫海洋和兒子孫卓是被人祝福的A面,那劉學州的遭遇就像是與之完全相反的B面。
故事要從2006年開始說起。
此時劉學州的生父丁某已經經歷過兩段婚姻,在離異且育有一子的情況下,遇到了劉學州的生母,並未婚生下了劉學州。
據丁某介紹,因為當時沒有錢當彩禮,劉學州的親姥姥一家不同意兩個人的婚事,於是親生父母決定賣掉劉學州,換來6000元給生母當彩禮,促成了這段婚姻。
就這樣,出生剛三個月的劉學州被養父母一家抱養,從山西大同被帶到了河北邢台。
實話實說,養父母一家除了窮之外,對劉學州還不錯。
在劉學州四歲的時候,養父母因為一場煙花爆竹事故雙雙身亡,劉學州只好由養母的姐姐和父母撫養。劉學州在最後發的一篇長微博中詳細地描述了他當時的境遇和心情。
明明有父母,卻活成了一個孤兒,劉學州的成長之路註定不太好走。
二年級開始住校,從小在學校被霸凌,六年轉了五次學,只有在六年級的時候遇到一位老師給了他生命之中為數不多的溫暖。
可是短暫的溫情過後,劉學州再次遭遇到變態老師的侵犯,一度想要自殺,但是他最終還是挺過來了。
2、尋親之路。
因為從小被村裡人說是抱養的孩子,所以劉學州試探性地問了家裡的老人,結果自己真的不是養父母親生的孩子。
其實此時他心裡還有一絲希望,希望自己是被拐來的,自己的親生父母在找他,所以他去采血加入了血庫,期待著有一天親生父母能夠找到他。
看到孫海洋找到兒子的新聞,更加堅定了劉學州想找到親生父母的想法。
本來他是想寄希望於網絡,但是姥姥(養家的)心疼他,拿出一個疫苗本。他才知道自己的原名叫「丁晶」。
這裡有一段讓我特別心疼。
當他知道有疫苗本的時候,其實就已經確定自己不是被拐賣的,而是被父母遺棄的。但是他不死心,騙自己說可能疫苗本是偽造的。
他在網上搜索「丁晶」的名字時,發現全是空白,再次認定「爸爸媽媽可能沒有在找我」。
像孫海洋那樣的父母,孩子丟了,只要有一絲希望就會不停地找下去,整個網絡隨便一搜都能找到孩子的信息和父母的聯繫方式。
看到這裡我真的好難過,一是難過於親生父母的冷漠與無情,二是難過於劉學州的聰明和懂事。但是如果他能再聰明一點,放棄對親生父母不切實際的幻想,想到一對已經遺棄過自己一次的父母,遺棄第二次也是可以預見的事,之後就不會走上絕路了吧。
可是人越是缺什麼就越想有什麼,而他畢竟還是個孩子。十多年沒有父母疼愛,突然間有了父母的消息,內心怎麼能不渴望有個溫暖的港灣,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利用疫苗本上的名字,劉學州很快就搜索到了生父的信息,也順利地找到了生母。沒有久別重逢的驚喜,沒有失而復得的幸福,從認親到拉黑,這對父母的每一步都是在為自己著想,以前是,現在也是。
此時劉學州的生父生母早已經離婚,又各自組建家庭。生父是帶著警察一起搞了個認親儀式。
生母是借著給小兒子過生日的機會,順便見了見劉學州,做了一場認親秀。
一邊是小兒子過12歲生日,眼都不眨地擺了8桌酒。一邊是劉學州十幾年來只過過兩個生日,同一個媽媽的兩個孩子,待遇卻是天差地別。
劉學州認親的訴求是想要有個自己的家,但生父母的理解是要給他買房,所以接下來就是生母把他拉黑,生父說他賣慘要錢。
親生父母的反應,加上媒體的不實報道,將劉學州推上了網暴的風口浪尖。
他很努力地反擊了。
甚至一度決定要起訴他的親生父母。但是考慮到四個兄弟姐妹,又放棄了提告。
此時有一波「人間清醒」跳出來說,告輸了你痛苦,告贏了還是你痛苦。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不知道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間清醒們」有沒有想過,他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啊。
3、父母的愛是孩子最初的信仰。
在劉學州成長的十幾年中,經歷過的艱難困苦肯定不會少,為什麼這一次沒有挺過去呢?
因為以前再怎麼難過,他的心裡依然相信愛,包括在他的遺書中提到,養母被炸傷後還不忘記安慰自己,說明他曾經是感受過「媽媽」的愛的。
後來姨媽對他的愛,他也能感受到,而在尋找親生父母的過程中,這些愛卻一點點喪失殆盡。
別人再怎麼對自己都沒所謂,可給予他生命的父母這樣對待他,無疑是把他推向絕望的深淵。
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唯一的希望,爸爸媽媽只要有一方能給予他一點溫暖,劉學州也不至於對這世界沒有絲毫留念。
逼著一個孩子承認父母不愛自己,他的內心會有多絕望。
我在2018年的時候寫過一篇同名的文章,過了很久還有讀者看了文章找過來。
足見不愛孩子的父母,或者說是感受不到父母愛自己的孩子,並不是個例,他們不幸的童年將要用一生才能治癒。
父母是成年人,他們與孩子之間先天就是不對等的關係。父母對孩子的愛可以撒謊、可以掩飾、可以逃避,也可以只是嘴上說說,但是在孩子生命的最初,是要仰賴著父母才能生存下去,所以孩子對父母的愛是與生俱來且無法選擇。
換句話說,「沒有父母不愛孩子」,是每一個孩子最初的人生信仰,所以要讓孩子承認父母不愛自己,就是信仰的坍塌。
逼著孩子承認自己不被愛的父母有多殘忍,孩子就有多絕望。
4、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走了。
親生父母十幾年不管不顧,劉學州也成長得很好,他努力變得積極又陽光,他在曬出自己獎狀的時候,說這些都是他在黑暗中一點一點拼出來的。
他的理想是當一名老師,他不但想努力活成照亮自己的那束光,還想用自己的光去照亮更多的人。
只可惜,他現在的光還太微弱,終究沒能照亮自己的路。
有網友總結過一波,除了親生父母之外,劉學州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一個同父同母的弟弟,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以及一個同母異父的弟弟。
這個世界有他這麼多血濃於水的親人,卻沒有一個屬於他的容身之地。
劉學州的死真的讓我太難過了,難過於讓一個那麼善良,那麼愛笑,那麼努力生活的孩子,最後帶著恨意離開了這個世界。
他最後文字的標題是「生來即輕,還時亦凈」,他是在用死亡自證清白,也是在懲罰親生父母。
我一定要把他的故事寫下來,雖然已經不能再為他做點什麼,但可以讓更多和他有著同樣經歷的人看到。
如果是孩子看到劉學州的故事,那麼請了解,不是每一個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愛自己,可以難過,可以絕望,但不要放棄自己的生命,畢竟父母只是帶你來到這個世界的人,並不是你的全部。請相信父母不愛你,這個世界還是會有更多愛你的人。
如果是成年人看到劉學州的故事,請千萬千萬在生孩子之前想一想,這個孩子的到來是純粹為了自己的私慾,還是希望有人能陪自己度過一段生命中不可替代的時光。
如果決定生下TA,就請儘自己所能好好愛TA,貧窮、疾病、困苦都不是藉口,只要給他們一點愛,就能成為孩子們生命里不滅的光。
PS:
劉學州在人生的最後幾天裡,發了很多照片,依然是努力微笑的模樣。並且,為每條微博還配了一個英文字母,這些字母連起來是單詞Rebirth,重生。
再結合網友在他微博里評論說的,他已經變成了一個漂亮的虎寶寶,不得不讓我破防。
這麼好的孩子,就這麼走了,甚至都沒等到2022年的春節。
作者介紹:陳妍,愛八卦、愛電影、愛孩子、更愛自己。新書《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網同步上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