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是最強4代機,殲-20隻是5代機門檻」,這種說法正確嗎?

2023-12-07     軍武次位面

原標題:「殲-10是最強4代機,殲-20隻是5代機門檻」,這種說法正確嗎?

《軍武次位面》作者:大伊萬

今天,大伊萬在瀏覽知乎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個人向的提問,提問內容是中國空軍兩代主戰機型的性能,「殲-10戰鬥機是同代機的翹楚,殲-20隻解決了有無問題」,提問者詢問這一提法是否正確。

雖然回答人數不多,但非常意外,辰兆和剪水鸌兩位大佬都在底下回復了。兩位大佬都說了,咱也有點手癢,那就拋磚引玉一下,斗膽在兩位大佬的回覆下也說說咱自己的觀點。

如何評價殲-10戰鬥機

首先毫無疑問,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殲-10型戰鬥機在典型的第四代戰鬥機中,只在部分技戰術性能上,比如跨音速或亞音速速段的瞬盤性能上,以及超音速攔射能力上,做到了同代飛機的翹楚,殲-10型戰鬥機的瞬盤能力非常強悍,可能是同代機中的最強王者。

根據外方媒體對於接觸過殲-10戰鬥機的飛行員的採訪,外軍飛行員認為殲-10戰鬥機的瞬盤非常像「幻影」和「陣風」,甚至更強,在近距離格鬥戰時咬尾角度極快。而巴基斯坦飛行員接受的採訪也證實了這一點,殲-10戰鬥機在近戰的咬尾機動非常致命,幾乎難以抵擋。

但是殲-10型戰鬥機在其它一些技戰術性能上,只能說是差強人意。比如在穩盤性能上,殲-10戰鬥機在亞音速和跨音速速段的穩盤機動性,可能比蘇-27與F-16略差;又比如在垂直機動性上,由於殲-10戰鬥機推重比數據相對難看一些,又是單發戰鬥機,垂直機動性相比典型的雙發機中的王者比如F-15戰鬥機差的遠一些。

這使得殲-10戰鬥機在空戰機動性上,其優勢區間在於水平面上的角度戰,而且一定要抓住雙方對頭的頭一分鐘時間奠定勝局。否則,隨著時間的推移,殲-10型戰鬥機在穩盤機動性上的較大差距,整機推重比數據較弱所帶來的戰術劣勢會被不斷累積、放大,這種劣勢可能隨後會導致雙方的空戰攻防局勢逆轉。

除了機動性存在優勢區間、在近距離格鬥戰中容易被人抓住空當,殲-10型戰鬥機在戰術性能上也有一定的不足之處。比如在掛載能力上,殲-10型戰鬥機典型的空戰掛載構型就是兩中兩近,帶三個副油箱,相比北約同類機型比如F-16、「幻影-2000」等使用的四中兩近構型要差一些,持續作戰能力比較弱。

而更關鍵的,則是殲-10型戰鬥機多用途性能更有不足,殲-10型戰鬥機的機翼僅有三個掛架,其中內側的重載掛架有說法稱不可攜帶精確制導武器,機腹兩側則有四個掛架,但這四個掛架貌似也只能攜帶吊艙或者250千克級航空炸彈。相比「陣風」、「颱風」和F-16,殲-10型戰鬥機的多用途性能可能是同類三代戰鬥機中比較弱的。

因此,從技術性能上來說,殲-10型戰鬥機在機動性上,於第四代中只能算是中等偏上的位置,有自己的優勢區間,但是大多數性能並不拔尖。而在戰術性能上,殲-10型戰鬥機比較偏向於空戰攔射,在多任務能力上較弱,這也是事實。

說殲-10型戰鬥機作為倒數第三款服役的一款第四代戰鬥機(後面還有FC-1「梟龍」和Tejas「光輝」),綜合性能評價比較靠前,這是沒問題的,但說殲-10戰鬥機可以做到第四代戰鬥機中的性能翹楚,這個說法顯然有些過了。

殲-10為何如此特殊

究其原因,還是殲-10型戰鬥機的研發思路與研發之初、空軍賦予其的使命任務,帶來了殲-10型戰鬥機在戰術上的優勢區間。

殲-10型戰鬥機在80年代剛上繪圖板時,所設想的主要作戰場景,還是基於國土防空作戰中的要地防空、或者方面軍戰役中的野戰防空,在主要攔截方向上建立綿亘攔截線、擔綱類似於蘇軍前線戰鬥機的職能,是殲-10型戰鬥機的主要使命。殲-10型戰鬥機的主要作戰對手,也是蘇聯空軍前線航空兵的米格-29戰鬥機和蘇-24前線轟炸機,米格-27戰鬥轟炸機等,這使得殲-10型戰鬥機的戰術運用,其實和米格-29是比較類似的。

而在主要的攔射方式上,在80年代中期,超視距攔射方式還不是非常可靠,無論是R-27R、AIM-7M,還是馬特拉超級530都以不可靠而聞名。因此在實施中距攔射後,再進入近戰格鬥、使用格鬥彈解決問題,是無論殲-10還是米格-29都選擇的技術路線。

這就帶來了我們看到的殲-10型戰鬥機,超音速性能較強(為截擊特化)、近戰瞬盤性能較強(截擊攔射,不需要長時間纏鬥)、空對空掛載構型備彈量比較少(截擊機,中距和近距各攔射一輪就夠了)、多用途性能不足(一款截擊機要什麼多用途性能),我們現在看到的殲-10戰鬥機,就是在這麼多的性能要求和妥協中逐步成型的。

殲-20的誕生與性能

相比在性能上只做到了第四代戰鬥中中等偏上位置的殲-10系列戰鬥機,殲-20型戰鬥機才是真正做到了第五代戰鬥機中的翹楚。

我們都知道在進入本世紀、尤其是2010年之後,伴隨著可靠性很高的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新一代大孔徑光電雷達和EODAS(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以AIM-120D/R-77-1/「流星」等新型中遠距空對空飛彈的出現,超視距空戰攔射的可靠性在迅速提高,在空戰中所占比重也大大提高。在1999年的南聯盟戰爭中,美國空軍實施超視距攔射的距離也就20多千米,但到2022年的俄烏軍事衝突,俄羅斯空天軍創造了在217千米外擊落烏克蘭戰鬥機的世界紀錄,一下子把超視距攔射的距離提高了十倍左右。

同時,伴隨著頭盔瞄準器、大離軸角發射近距離格鬥彈的出現,戰鬥機的視距內格鬥正在變得越來越危險,甚至貿然進入不可逃逸區都是極其危險的舉動。畢竟你的瞬盤能力再好,對方的飛彈好一些也足以彌補這兩三度的差距,二戰時期的一個王牌飛行員可以在角度戰中對菜鳥們嘎嘎亂殺,現在頭盔顯示器和新型格鬥彈正在快速抹平雙方在近戰格鬥中的性能差距。近戰格鬥越來越呈現出雙方同時開火、同時被擊中的極限一換一格局,變得非常不經濟了。

因此這種情況下,我們對未來空戰的判斷,也就呈現出以信息域的態勢感知能力和協同交戰能力為基礎,以物理域的超音速機動性能和超視距攔射能力為表象,通過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射頻管理和低可截獲機率(LPI)、配合中遠程空對空飛彈在超視距攔射中擊落目標。對於未來空戰主戰機型的性能要求,也就變成了超音速機動性和超音速巡航能力為首要,以整機信息化能力為重點。至於戰機的空戰格鬥性能,可以基本做到與同代飛機處於同一水平,這樣也就夠了,並不要求戰鬥機能夠在低速速段飛出多少令人眼花繚亂的超機動動作出來。

這樣,也就帶來了我們看到的殲-20型戰鬥機。殲-20型戰鬥機極大地優化了戰機的超音速飛行和超音速機動性能,其巨大的升阻比、較強的推重比等,具備較好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同時配備有先進的、由相控陣雷達、EOTS(光電瞄準系統)和EODAS(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等系統所組成的本機態勢感知系統,還具備隱身性能,無一不是為超視距攔射所優化的。

尤其是戰機的超音速巡航和超音速機動性,配合上隱身能力,可以在超視距交戰時,實施快速占位,在對方尚未占據發射位置時實施先敵攻擊。而對手進攻時,我方又可憑藉超音速巡航能力實施三九機動或者置尾機動,規避對方的中距彈攻擊。同時,戰機的隱身能力與態勢感知能力、協同交戰能力,很好地確保了我機可以實施靜默攻擊,而在對方在比如燒穿距離對我機實施進攻時,可交由戰場上的其它飛機進行A射B導,極大地提高了超視距攔射的效率和智能化程度。

和殲-20型戰鬥機相比,目前另外三款第五代戰鬥機,多多少少都有些問題。比如美軍的F-22A和F-35A,前者儘管同樣強調超視距空戰能力,但其作戰半徑受限,導致真正的超音速機動性相比殲-20還有差距。加上F-22A設計的太早,在信息域方面存在巨大問題,缺乏EOTS(光電瞄準系統)和EODAS(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而且以F-22A的機體容積率,已經很難進行後續升級。

至於F-35A,在信息域和殲-20不相上下,但是該機在設計之初是作為一款聯合打擊戰鬥機設計的,在對地攻擊能力上著墨太多,結果就是在對地攻擊上沒見得有多大優勢,反而放棄了對於第五代戰鬥機最為重要的超音速性能,搞出了一個最大飛行速度1.6馬赫的第五代戰鬥機,反映出美軍在五代機的研發上出現了嚴重的趨勢誤判。

至於俄羅斯空天軍的蘇-57型戰鬥機,在物理域和信息域上都有問題,比如隱身性能不佳,比如缺乏和殲-20、F-35A一個等級的態勢感知系統等。因此總的來看,殲-20型戰鬥機還真的就是目前各主要軍事強國裝備的第五代戰鬥機中的翹楚,如果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空戰之王的美譽,必然落在殲-20的頭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78ca13e1013bf5fd3e44ed6b28748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