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毛主席評價:從隆中對就能看出,諸葛亮無法助劉備光復漢室

2023-11-28     文史風雲

原標題:為何毛主席評價:從隆中對就能看出,諸葛亮無法助劉備光復漢室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作為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諸葛亮一直都是中華兒女心中的偶像之一。

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對這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所不能的傳奇人物推崇備至。

民間對諸葛亮的吹捧,雖然有些過分神話的嫌疑。

但是,諸葛亮本人的歷史地位,確實對得起老百姓對他的尊重。

我們經常說是時勢造英雄,但是這句話用在諸葛亮身上並不貼切,他是典型的英雄造時勢。

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劉備一直都是一個替人看大門的保安。

甚至還一度被曹操追殺得像只喪家之犬,滿世界流浪。

如果回到公元207年之前,你絕對不可能從這個人身上看到什麼前途。

但是在遇到諸葛亮之後,劉備的人生開始光速逆襲,從一個連一塊根據地都沒有的小軍閥,一步步蛻變成了三分天下的霸主。

可以說,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劉備,說諸葛亮是蜀漢之父也不為過。

可就是這麼一位親手締造了蜀漢政權的靈魂人物,後世的毛主席在讀了他的《隆中對》之後,卻一口斷言:千里之遙,兩路分兵一定無法興復漢室。

《隆中對》作為千百年來飽受追捧的千古佳作,一直都是中國戰略學界的聖經。

甚至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能給劉備這個三無人員,構築出這麼一份神作,其難度無異於給一個路邊攤,做一份成為世界500強的發展規劃。

更匪夷所思的是,在後來,蜀漢政權真的一度實現了跨荊連益的戰略構想,興復漢室的曙光就在眼前。

如果不是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歷史的走向到底是怎麼樣,尚未可知呢?

可為什麼毛主席,卻一口斷定《隆中對》不行呢?

到底是毛主席錯了,還是諸葛亮的戰略水平真的不夠?

《隆中對》說了什麼?

事實上,兩人都沒有錯,只不過毛主席受限於時代的局限性,對於有些隱情了解的不夠而已。

相信很多朋友,都讀過《隆中對》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的出版背景,是公元207年曹操南下赤壁之戰爆發前夕,劉備在自己的心腹軍師徐庶的推薦下,前往南陽臥龍崗拜見諸葛亮,求教治理天下的良策。

徐庶跟諸葛亮是很好的朋友,而且劉備的駐地新野跟南陽離得並不遠,所以基本肯定雙方一定是事先通過氣的。

這篇《隆中對》並非諸葛亮心血來潮、信口開河,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成果。

在文章中,諸葛亮就當時漢末僅存的幾個大軍閥,為劉備做了逐一分析。

在文章的的一開頭,諸葛亮就糾正了劉備一直以來的錯誤戰略:人家曹老闆能夠打敗袁紹,並不是因為僥倖,而是因為曹氏集團自身實力過硬。

現在曹氏集團已經快發育成了壟斷企業,你這個小地攤跟人家正面硬剛,是沒前途的。

江東的孫氏集團,經歷了三代人的苦心經營,已經成了市場上的老牌企業,國險而民富,賢能為之用,這也不是你現在能夠動得了的。

劉氏集團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剩下的那些軟柿子。

荊州集團是個好公司,四通八達,東聯吳會、西通巴蜀、北拒漢江、利盡南海。

可荊州的劉總是個守財奴,白瞎了這麼大一份基業!

益州之地,沃野千里,天府之國,本來是你們老劉家的原始子公司。

現在的四川的領導劉璋純屬酒囊飯袋,當地的老百姓早就想換個領導試試了。

併購這兩個地方之後呢,您再跟周邊的少數民族搞好關係。

等待中原發生變故,就派出一個上將軍從荊州出兵直取宛城、洛陽,然後你自己親自率領主力部隊,出秦川收復故都長安。

如此一來,大業可成,漢室可興。

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隆中對》。

毛主席作為戰略大家,一眼就看出了這份規劃,背後所隱藏的問題。

也就是他老人家所說的,千里之遙而兩路分兵。

從地圖上看,這兩路軍隊相距千里,中間隔著茫茫秦嶺大巴山,以當時的交通條件根本就沒辦法做到有效的配合。

只要有一路軍隊出問題,另外一路軍隊也跟著歇菜。

要知道北伐的機會是很寶貴的,一旦錯過,誰也不知道下次「天下有變」會是什麼時候啊。

所以把興復漢室的的希望,放在這不靠譜的規划上面,也就難怪毛主席會說,諸葛亮無法成功了。

隆中疑雲

從戰略的角度來判斷,毛主席的論斷一點問題都沒有。

然而,我們很多人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往往忽略了這麼一個問題。

那就是這篇文章,真的是當年劉備跟諸葛亮在南陽臥龍崗,做的那份戰略規劃嗎?

首先我們要明白,《隆中對》裡頭的很多東西,在當時是不能公開的。

比如說江東的孫吳政權吧,他們從來就沒想過什麼三分天下計劃。

周瑜跟魯肅提供給孫權的計劃,是「竟長江之所極「與曹魏兩分天下。

也就是說,江東早就已經把四川,納入了他們的戰略版圖之中。

如果讓他們知道,劉備集團有圖謀四川的意圖,那你說孫權還會把荊州借給劉備嗎?

還有,《隆中對》出版的時候,人家荊州領導劉表還沒去世呢!

如果讓他知道劉備集團,有這麼一份雄心勃勃的規劃,那麼老劉一定會奮最後之餘烈,把劉備跟諸葛亮打包帶走。

還有就是四川的那條守戶之犬劉璋,如果讓他知道劉備對四川有想法,恐怕打死他也不會放劉備入川吧?

所以我們不難推測,當時劉備一是會對《隆中對》這份戰略規劃高度保密的。

甚至筆者懷疑,連他的結拜兄弟關羽、張飛,都很有可能不知道這份規劃的存在。

因為在文章的末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說是劉備從茅廬回來之後,就跟諸葛亮如魚似水的混在一起。

這件事情惹得關羽、張飛很不高興,最後還是劉備親自出面解說,才擺平了兩兄弟的怨氣。

這也就說明了,當時關羽和張飛並不知道諸葛亮的能耐,他們認為諸葛亮不值得劉備這麼對待。

所以,這份戰略規劃,最初很有可能只有劉備跟諸葛亮兩個人知道。

那麼這篇文章今天能夠被我們看到,就極有可能是劉備跟諸葛亮兩人之中的其中一人,流傳開來。

首先,我們基本上可以排除劉備的作案可能。

因為劉備無緣無故奪取劉璋基業,這件事情名不正言不順,是老劉這個厚道人一輩子的污點。

如果劉備在生前就把這份文件公開出來,那豈不正好證明他一直都在打人家的主意嗎?

所以,在劉備生前,出於政治正確的考慮,蜀漢官方大機率不會把《隆中對》公布出來。

基於這一點,我們基本上可以確定,這篇文章應該就是在劉備去世後,由諸葛亮本人公布出來的。

可我們前面說過,這篇文章是很敏感的,它涉及到蜀漢立國的合法性。

如無必要,諸葛亮是不應該把它公布出來的。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諸葛亮不惜自曝家醜,也要把《隆中對》給公布出來呢?

盡信書不如無書

筆者認為,問題就藏在《隆中對》這篇文章裡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隆中對》裡頭有個地方不太對勁?

這個地方就是諸葛亮在提到了,天下有變兩路出兵收復中原之後,就戛然而止了。

可要怎麼處理江東孫權這個割據勢力,他是一點都沒說。

而且兩路出兵之後,要怎麼應付孫權背刺,他也是一點都沒說。

難道人家孫十萬,能夠眼睜睜的看著你一統天下,然後來消滅自己嗎?

所謂諸葛一生唯謹慎,你要說他在涉及國家戰略的重大問題上犯馬虎,我是斷然不信的。

這麼明顯的問題,諸葛亮顯然不可能忘記,可他就偏偏沒有提,這是為什麼呢?

筆者認為,因為當時的政治局勢不允許他去提。

託了劉備的福,蜀漢政權在夷陵之戰後,喪失了舉國精銳。

當時擺在他們面前的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跟孫權結好共抗曹魏,繼續跟孫權內卷那就是自殺。

所以換作筆者是諸葛亮,筆者也會把這方面的內容給刪掉。

否則,要是讓孫權看到,會作何感想啊?

這也是為什麼後人一直詬病,諸葛亮在這篇文章里,對東吳的關注度過低的原因。

說白了吧,這根本就不是一篇原汁原味的戰略規劃,而是諸葛亮出於政治需要,經過改動之後的政治文件。

你要是完全相信《隆中對》裡頭的鬼話,那你一定會覺得諸葛亮並不聰明。

可諸葛亮是個什麼人?他是一個能夠以一州之力,把實力十倍於他的曹魏,打得閉關自守的人啊。這樣的人,怎麼可能不聰明呢?

要想弄明白這篇文章,我們必須要回到當時的環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否則的話,你根本不可能理解諸葛亮的苦心。

比如說諸葛亮在《隆中對》里提到孫權已歷三世,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這話又是說給誰聽的呢?這是說給當時蜀漢的政治高層聽的。

夷陵之戰後,兩國的仇怨結得很大,很多高層都死在這場戰爭里,大家有血海深仇。

你說他們是更加仇恨與自己有殺親之仇的東吳呢?還是政治口號里的那個漢賊曹魏啊?

答案是毫無疑問的。

可是當時蜀漢的國力,不能再去跟東吳對耗了。

所以諸葛亮必須得用《隆中對》說服大家,東和孫權是當年我跟先帝談好的。

關羽和先帝不聽我的話,結果怎麼樣?兵敗國危呀!不要再犯錯了,同志們。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隆中對》裡頭的第二處破綻,也就是毛主席所說的千里之遙而兩路分兵。

我們前面說過,在諸葛亮的規劃里,北伐的主力部隊是「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也就是說,劉備得帶著主力部隊從四川出發,越過大巴山、秦嶺進入關中盆地收復長安。

可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啊,這條路線的糧食消耗率極為驚人。

後來諸葛亮自己就是走這條路了。結果我們都知道,他老是斷糧。

不是說「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嗎?怎麼到了他們這裡就不行了呢?

劉邦

首先,劉邦這輩子都沒有進過四川,他一直都在漢中待著。

其次,秦漢時期四川的糧食,可以通過嘉陵江水道進入關中。

可漢初發生了地震,把水道震沒了,以後只能翻山越嶺,糧食消耗大得嚇人。

這種極為基礎的戰略知識,難道諸葛亮就不知道嗎?

不可能,這就好比數學家不知道一加一等於二一樣。

因此可以斷定,所謂「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基本上就是諸葛亮在睜著眼睛說瞎話。

他為什麼要說這個瞎話呢?他當初給劉備規劃的路線,又是什麼呢?

雖然無據可考,但是地圖上出川的路線就只有兩條,一條就是前面說過的陸路,還有一條就是長江水道。

從四川的白帝城順長江東下,然後在長江與漢江的交匯口武昌逆流而上,沿著漢江進入南陽盆地。打下南陽盆地的宛城後,軍隊就可以直面當時曹操的政治首都許昌了。

正因如此,後來關二爺沿著這條路線北伐,才會在水淹七軍之後威震華夏,嚇得曹操差點想要遷都。

而且還有一點,在古代,走水路的糧食消耗率,要遠比走陸路要少得多。

因此,筆者可以大膽推測一下,在當初《隆中對》里極有可能根本就沒有「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句話。

蜀漢的北伐路線,從始至終有且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沿長江—漢水的水路北伐。

可諸葛亮在《隆中對》裡頭,故意弱化了這條路線的重要性,把它僅僅定義為「遣一上將」,卻把主力部隊放在那條極為難走的秦川路線。

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諸葛亮公開《隆中對》的時候,這條路線已經不具備可行性了,荊州已經被孫權奪取了。

蜀漢要是想走這條路線,那就必須要像夷陵之戰那樣,跟孫權打一場。

插一句題外話,劉備的夷陵之戰,絕不是為了給兄弟報仇,而是要給蜀漢搶回這條生命線。

所以,諸葛亮必須要睜著眼睛說瞎話,貶低水路提高陸路,為的就是說服同志們,支持他伐魏。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44ee2e620cb7ace8f4964fdf75170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