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 | 找准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點

2023-07-14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時評 | 找准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點

時評 | 找准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點

時評

黨的二十大開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在這一宏大的歷史背景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均面臨著改造、提升、轉型、重塑、建構和創新的重要任務。

原文:找准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點

作者 |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張大衛

圖片 |網絡

黨的二十大開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在這一宏大的歷史背景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均面臨著改造、提升、轉型、重塑、建構和創新的重要任務。

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增強機遇意識。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大環境有了很大變化,國際上受到價值觀及地緣政治衝突、科技與供應鏈脫鉤斷鏈等因素的影響,國內面臨供給衝擊、預期轉弱、需求收縮三重壓力。在複雜多變的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仍有三個重大利好因素。第一,基於自由貿易的全球化和國際經貿合作仍在持續發展。我國加入RCEP和申請加入CPTPP等各種國際多雙邊自貿協定,必然會對區域經濟發展帶來許多新的機會。第二,國家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建設統一大市場、促進消費升級等戰略舉措的實施,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增長動力。第三,科技革命引領的產業變革,促進產業組織發生了深刻變化,形成了新的市場和市場關係,也形成了新的要素生成機制。它的顯著特徵就是網際網路平台形成全球性生產與貿易網絡,而其每時都在產生的大數據及其巨大的信息流量則成為新的生產要素,成為國家和地方未來的基礎性資源。

科技革命帶來的產業變革也在重新定義區域經濟,它使我們對自然稟賦、空間位置及產業形態這些區域經濟的基礎結構產生新的判斷,它使我們有了新的競爭手段和協同方式,也將給區域經濟帶來新的公平競爭環境。許多地區近年的發展實踐正在證實這一點。作為創新動力,我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正在形成幾個新的風口,包括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產業、綠色低碳產業、數字經濟和智能產業,等等。這些新產業形態的發展在各區域發展中都很強勁。為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發展評價體系應及時調整。過去我們比較看重產業結構,現在更應看重的是開放程度、營商環境、綠色增長水平、社會創新能力、新要素集聚能力、供應鏈暢通能力、增進民生福祉和促進人的發展的能力等。

找准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工作抓手。要把改革、開放、創新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區域經濟協調和高質量發展的持續動力、持久動力。需要特彆強調一下「開放」,這是由我們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也是我們國家制度創新和可持續發展乃至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作為內陸地區,開放更是解決諸多發展問題的肯綮之所在。要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區域協調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產業發展是區域經濟的核心。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方面,一定要著重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轉型升級。

其路徑大體是鞏固優勢產業地位,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其實現融合集群發展。構建由新一代技術和新經濟業態支撐的增長引擎,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並實現與現代製造業和現代農業的深度融合。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位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數字新技術產業、數據產業的發展,形成數字產業集群。優化基礎設施的布局、結構和功能,提高系統集成水平。

要重視區域發展規劃的戰略定位和功能塑造。由於區域間自然稟賦、產業結構、基礎條件的差異性極大,各地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也是多向度的。因而,在制定區域發展規劃時如何準確把握其戰略功能定位並圍繞這一定位,推進區域功能的塑造,就顯得十分必要。有幾個需要遵循的原則:一是要有前瞻性;二要遵循客觀規律;三是要把自身的優勢調動起來,使其集成化;四是要接受市場的選擇,畢竟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五要做好與國家戰略及國家規劃的對接和承接。

要重視平台經濟發展在區域高質量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平台是連接消費與生產、需求與供給、國際與國內、現在與未來的樞紐。比如,有了完善的功能性口岸體系,就可以促進雙循環供應鏈中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連結;加強柔性化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就可以打破在很多地方出現的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和體系薄弱、僵化局面。現在是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時代,建設強大的可以有效配置信息資源的數字化平台至關重要,尤其是要重視發揮平台經濟這一新產業組織的作用,讓匯之於全球的信息流量和具有自我學習、自我生成能力的數據成為區域發展不竭的資源,使之成為帶動區域就業和產業發展、稅收增加、綠色增長的持久動力。

營造突破地理界限的經濟空間和數字空間。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一體化發展、同城化發展,其實質就是要突破地理和行政區劃的限制,讓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使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在區域間自主配置資源,讓區域內居民共享公共服務和發展紅利。目前,以推動協調、協同發展為目標的城市群、都市圈、經濟圈,都緊緊抓住國家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和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機遇,在加強交通、網絡、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區域連通性方面,在培養發展動力、增強經濟聯繫的黏性、建設功能性平台和開放性空間上下功夫。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2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無形經濟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 | 社會科學報

外刊 | 《經濟學家》:情緒化產品如何影響經濟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3a7be0f7d65d8079e89190f96e2d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