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年度大推力機型——飛傲M15S

原標題:我心目中的年度大推力機型——飛傲M15S

起這個標題的時候我還猶豫了許久,因為提到大推力,大家腦海里第一個想到的可能並不是M15S,而是類似DX300MAX、RS8、N82之類的磚頭機型,或者類似菠蘿系列、H7這樣的獨立解碼耳放,但基於綜合考量的話,我作為一個也許能輻射到絕大部分用戶的博主,價格必然是考量因素,其次飛傲M15S作為一台開放式安卓機型,在使用體驗上的表現也絕對是不可忽視的一環,思前想後,我想把「年度大推力機型」放到中檔價位的M15S身上。

M15S作為M15的疊代款,或者說是「上位替代款」,很多方面都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比如從接近9K的價格降到了6K+,而且不論是從硬體、體驗、還是聲音都完全是向上升級,外觀設計也融入了飛傲M11Plus以後的設計元素,背部的光影效果十分絢麗且耐看,而且在本身螢幕就很大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升了尺寸和屏占比。高通660這套Soc的使用,飛傲算是已經吃透了,不論是流暢度還是在細節層面的優化都足夠成熟,包括一些非常貼心的、針對HIFI發燒友的功能,比如提供了一個下載各種音樂APP的入口,應該是通過飛傲自己的伺服器提供的APK,有著較為穩定的下載速度。

一些基礎的配置我就簡單和大家羅列一下,4G RAM+64G ROM,單9038Pro的DAC,第四代FPGA時鐘鎖相環技術、2顆日本NDK飛秒晶振、而且還有一套複雜的數模分離供電、散熱、以及屏蔽處理,讓M15S即便是在不開啟所謂外部供電和超級大耳模式的前提下也有著萬元內首屈一指級的推力上限和素質表現,雖然總體可能還略接近傳統國磚那種「力大聲粗」的底子,但聲音已經比前代在細膩度上有了飛躍式的進步,因此本文也會聊聊它和前代的M15以及自家旗艦M17的一些異同點。

當然了,我個人對M15S最滿意的點在於,它不再需要像M17/Q7那樣去搭配一個DC電源才能夠激發超級大耳模式,就好比萬一帶出門什麼的,誰還願意多帶個和手機電腦不通用的DC電源呢,但PD充電頭我相信很多人都備著吧,就即便是單獨為M15S配個PD電源,那本身也是一個划算的事情,畢竟PD是目前兼容性最廣泛的充電協議——說這個的原因主要還是,M15S可以通過PD電源來直接激活超級大耳模式,達到1200mW級別的輸出功率,並且實現脫離電池使用的「台機模式」來保證長期連續使用下的電池壽命。基於這個前提下,我認為M15S在日常的聲音上限、超級大耳模式的可用性上、包括單純推耳塞而言的聲音表現,都可能比M17/Q7要更值得優先選購。

平衡

單端

Line Out

還是老樣子,輸出功率我是嚴格按照雙聲道THD+N<0.1%來取值的,而飛傲官方標註的數據是基於1%,會有一定的出入。

M15S的輸出上限雖然離M17還有一定距離,但也已經是放眼所有同體積播放器里在輸出功率方面最好的那個,也能達到很高的實測動態範圍(噪聲指標),帶負載的前提下能夠超過120dB+的話已經不用擔心底噪的問題。高阻方面,我很少測同體積播放器在300歐的表現,但M15S是個例外,能夠在300歐阻抗下超過100mW輸出功率的播放器,按照我這邊的資料庫來看,至今放眼整個行業也真的不算多。

對於驅動耳塞而言,1W還是3W的功率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而且基於M15S這種本身失真表現也很出色的機器而言,冗餘的功率結合優秀的控制力已經超越了驅動耳塞所需要的能力範疇,剩下的就是看調音的水平、以及廠商是否有自己的審美傾向,而大家知道飛傲的播放器其實還談不上有一個特別完整的「審美體系」,非要說有的話,還是基於一個相對白開水的基礎上存在一些厚薄冷暖的差別,比如老的M15就顯然是一個厚聲、暖聲,而M17雖然談不上薄,但屬於一個稜角清晰、比較冷靜的聲音。

老的M15我推薦的方向主要是那些有著頭戴式驅動需求的人,因為當年他們發布會的時候現場搭配了無數經典型號的頭戴,從低阻到高阻、從動圈到平板,而且推出來的那種聲音框架不僅是在素質方面很充分、也比大部分的播放器具備著很好的厚密感來搭配頭戴,而不是勉勉強強推出一個細狗聲兒。幾年過去,現在中高端播放器推頭戴、甚至是小尾巴去推頭戴都已經是一個基本操作了,頭戴式耳機的那些新老品牌也愈發注重耳機的易驅性和聲音下限的提升,而當飛傲的這項優勢被弱化的時候,他們也拿出了一些別的方案來見招拆招。

首先就是超級大耳模式的推出,不論是M17/Q7上的DC供電還是M15S上的PD供電,都能夠讓飛傲的這一系列機器具備一個類似隨身獨立耳放級別的功率水準,而且除了驅動頭戴以外,近幾年靜電混合單元耳塞、平板耳塞的興起,「超級大耳模式」有時候也成了「高上限耳塞模式」,比如我手頭的NG Erebus、比如瑞弦家的P0。當年品牌方的人拿P0工程機出來試聽的時候,最滿意的機器就是兩台,LP6TI和M17,但這兩台機器可是整整差了四倍的價格。到這裡也不得不提到的是飛傲在定價上,不論是出於策略還是哪方面,都具備非常吸引人的點,因為我隱約記得創始人James說過他們的定價總體還是按照物料成本來測算的,但M15/M17系列並不像他們M11/M11Plus那樣有明顯「狙擊」的友商對象,而是更像飛傲一個自立門戶的、獨立於常見同價位競品的機器,所以當有人問我諮詢M15/M17兩台機器時,他們大部分情況下心裡的答案是相對明晰的,只是來我這裡求一個最後的肯定罷了。

先說結論,即便是上市這麼久了,M15S在6K檔位而言,不論是推力、素質、還是調音的水平都依然是第一梯隊的,甚至是在推力水平方面明顯比友商要高一截,這還是建立在M15S具備一個正常便攜體積的前提下。此外,M15S比M15在高頻部分的處理要更加平順和細膩、也不會存在部分器樂的過量與失真的感覺,之前的M15在聽一些管弦樂器時候的聲音形體不夠清晰、而且頻段有明顯拔亮的痕跡,重災區主要是在銅管的部分,而M15S對於嚴肅古典曲目的素質表達和器樂的音色表現上是足夠全面、且健康的,甚至可以說是這個價位上唯一在器樂方面有一定「權威感」的機型。

M15S具備非常好的中低頻的厚度、以及聲場的開揚之感,下潛深、動態足,是那種聲線稍厚但不會顯得HUFI的底子,是我個人蠻喜歡的那種直白+厚聲型的還原向機器,但在人聲方面沒有明顯的潤澤度或者顆粒感的加持,接近一個「大白嗓」,同時高頻的部分也是那種延展足、細節和、有空氣感、有控制力的,但如果從一個現代聲的角度來評價,它又沒有特別在意高頻的亮度增益,而是一個很乾凈清爽的高頻,這一點也導致雖然M15S在高增益的前提下確實能給你很「有勁兒」的聲音,但不會在音色上給你那種虛假的高頻解析和強烈的數碼味,這也是我認為M15S相比M15在調音修養上的巨大進步。而如果你希望M15S的聲音不要那麼寡淡、多一點潤色,建議善用「二次諧波調節」功能,它能夠在不影響信息量、動態的前提下讓聲音變得柔順、溫暖,而且不論是聽人聲還是器樂,都能夠帶來正向的音色加成;還有飛傲已經應用很多年的「All to DSD」功能,也能夠帶來顯著的音色調味,也許這些功能也是飛傲不去對播放器本身的聲音基底做明顯染色的原因之一。

如果還要展開來說M15S的細節功能,那篇幅就真不夠了,什麼可以自定義旋鈕/按鍵調節的120級音量控制、六種工作模式、石墨烯散熱、電池充電優化/保護功能,以及依然保留了2.5/4.4雙平衡口並附贈了M17同款的散熱底座燈。在6K這個價位段上,從外觀、功能、操作、堆料、再到總體的聲音水準,雖然M15S是一個低增益模式下也可以做到溫和細膩的機器,但如果非要我給M15S一個定義的話,在近一年行業里推出過的所有以「大推力」為主打的機型里,不論價位、不論形態,我都認為M15S是最優秀的那個,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