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Pod剛上市的火爆可能就連iFi自己都沒想到,對於他們這個體量的廠家來說缺貨的周期確實是有些長了,甚至長到有人覺得他們在飢餓營銷,但我在這裡打個圓場,即便是我找廠家刷臉去插隊,給到的答覆也只有一個字:等。這個形態的產品並不是第一次推出,其實豐達推出首個TWS耳掛時就曾展現了非常出色的音質表現,但Go Pod的成功,更多的是綜合體驗和音質的雙重優秀,還是能夠看出iFi在用戶體驗上下了不少功夫。
Go Pod我不會把它當作一個非常純粹的HIFI產品去給大家長篇大論分析它的聲音怎麼樣,而是自己作為出街主力使用了一段時間、包括進行了差旅以後,給大家分享一下為什麼它能夠被那麼多用戶、尤其是一些高端耳塞用戶所追捧。
首先,是整個充電盒的設計與佩戴的重新設計。
我一開始非常詫異的點在於,我所潛伏的幾個具備大量Hiend隨身用戶的群里,Go Pod的保有量居然出奇的高,這裡就不得不提到Go Pod的一大特性——它的充電倉幾乎能夠放下我手頭所有的私模耳塞。光是這一點,已經是許多友商的同款做不到的了,且不說那些做前端設備的廠家,像qdc的TWS適配器甚至不能放下他們自家那種導管並不深的私模。Go Pod除了放置耳塞部分的槽位夠深以外,盒子的頂蓋部分也做了一點凹陷處理來適配更大體積的私模。那你肯定會覺得,充電盒豈不是做的很大?大就大唄,再大也是一個秋冬口袋裡能放得下的盒子,而且就我個人而言,我一直是不在乎TWS充電盒的體積的,體積再小,放進褲兜口袋也不舒服,作為隨身EDC而言,Go Pod確實是犧牲了一點體積的便攜性,但換來的是獨一檔的耳塞體積適配度。
佩戴方面,Go Pod也是我目前戴過的最接近常規TWS耳塞的、最適合通勤出街的型號。在這次去順德看演唱會的路上,我用Go Pod接上Softears的Tremolo經歷了南通飛廣州、廣州轉地鐵、地鐵出來再打車的過程,剛開始用的時候可能還會覺得耳朵上有異物感(我是眼鏡黨),但我落地廣州的時候,已經完全適應了把它長期掛在耳朵上的感覺。且不說24g的重量本身已經足夠的輕,加上它比常規TWS更大的體積、其實是更能夠容易去分配重量的,完全不用擔心「重」這個事,更優秀的處理在於它的耳掛部分做的極為柔軟、幾乎是那種可以肆意更改形狀的柔軟,導致可以根據尾部+耳塞的重量來讓它無縫貼合在耳朵的軟骨上。
那外在的缺點有啥?一個是我認為這種極軟耳掛的處理,一定程度上會讓Go Pod看起來不那麼上檔次、沒有那麼精緻,而且總體而言Go Pod也談不上有什麼好看的設計、甚至看起來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直男產品。此外,Go Pod在打開充電倉的時候是自帶燈效的,但出於功率、省電的考量,自然是不會放多麼一個高顯色指數的燈珠在裡面,我個人覺得這個燈並不好看,可能除了在展會上起到一點展示作用,日常真的是沒有什麼用處的。
Go Pod的硬體配置堪稱豪華,不僅配備了Cirrus Logic家的定製獨立DAC,還提供了全平衡的電路和低jitter的精密數字時鐘,並且有類似iFi自家iEMatch的自適應阻抗匹配功能,能夠根據耳塞本身的阻抗來靈活調節負載表現,如果你接上了一個低阻高敏塞、卻發現需要高的音量數值才能把聲音開大,並不是因為Go Pod推力低,而是對當前的工作負載做了一個調節、有利於提升總體的電源效率、提升續航、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保護耳朵的作用。
在藍牙碼率的支持上,Go Pod也是整個TWS行業里為數不多支持到LDAC的TWS產品,但不僅如此,Go Pod還能支持到驍龍暢聽、aptX Adaptive、HWA、LHDC等其他高碼率模式的藍牙傳輸,在這一點上,iFi的本土化甚至比許多國產品牌都要完善。在續航層面,Go Pod的主體和充電盒能夠提供到7H+30H的續航時間,還是完全不用擔心有續航焦慮的。
聲音方面,如果看過我之前展會簡評的應該知道Go Pod是一個「遇強則強」的類型,聲音風格上依然是走他家一貫的高解析、硬朗風的路線,所以如果你的塞子潛力小、而且相對易於驅動,你也許用不到Go Pod這個價位的藍牙TWS耳掛。我當時展會上帶的NG Erebus、MA Eclipse無一不是那種前端給多大勁兒、就能出多大動靜的高潛力型大動態器樂塞,所以那時候我會覺得Go Pod也許是目前行業里唯一能夠達到超高推力上限的TWS耳掛型號,只是在音色的層面上需要講究搭配,就像是他家的菠蘿系列一樣,這麼大的推力底子要是碰到個原本就是「軟腳蝦」的耳機也是無濟於事,加上Go Pod如果碰到低阻高敏類的動鐵塞仍然是會有一定的底噪的,所以我的態度很鮮明,就是拿你手頭最難伺候的、上限最高的東西去搭配Go Pod,才是最能體現它價值的。
我個人很喜歡Go Pod搭配一些暖聲動圈的聲音,比如我常用的2個搭配是MA Eclipse和Softears的Tremolo私密,這兩者與Go Pod的中和都可以完美保留住作為「典型動圈」的中低頻氛圍感、聲音的寬鬆度、以及對聲場的保留較為完整,反而是搭配一些多單元的耳塞容易出現結像後凹的問題(這也是所有TWS耳掛的通病,Go Pod是做的最好那個)。像Eclipse我平時是喜歡用來聽一些小編制、港台流行的,在Go Pod上也完全可以勝任、甚至是大動態保留的非常充分,而Tremolo和Go Pod的組合非常符合它原線下傳達出來的特質,不軟不硬、不溫不火的動態和優秀的高頻舒展度,讓我能夠在差旅中安心享受它長達三四個小時的時間。
預算充足、手頭保有一些相對有潛力的中高端耳塞產品、對充電盒的體積有一定要求、並且希望買到一個推力上限足夠大的TWS耳掛適配器的話,Go Pod暫時算是一個最好的選擇,除了標配的2個插針,還有PE、T2、A2DC插針可選購。在Go Pod這麼一個隨身便攜的小玩意上,其實匯聚了iFi過去多年的硬體技術、用戶思維的縮影,該類產品的痛點在它身上解決的已經差不多了,未來如果還想在哪兒升級的話我估計也只剩基於現在的基礎再增加一點軟體功能玩法(比如EQ類)。現階段,它可能確實比之前同類的產品稍貴一些,但是屬於我個人很願意掏腰包去加錢升級的一個更完善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