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戰火硝煙的日子,穿越伊朗

2020-01-20   正午故事

在沒有戰火硝煙的日子,穿越伊朗

文、圖|李炯


美麗的德黑蘭

2011年11月,從杜拜轉機跨過波斯灣,兩小時就降落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的霍梅尼國際機場。同行的人說,這就像烏魯木齊機場,我倒覺得,這裡的地形地貌、外圍的樹木景觀,有銀川機場的感覺。

進城路上,高速路兩側沒有一點植被,如同到了甘肅、新疆的戈壁,只是路邊偶爾晃過一些由坦克、裝甲車圍成圈的軍事設施。進入城鎮,房子越來越多,鱗次櫛比的建築,色彩頗為豐富,讓人興奮。但同行人反覆告誡我,不要亂拍照,否則會惹麻煩。

德黑蘭是伊朗最大的城市,地盤相當於北京市區面積一半左右。越接近市區樓越高、越密集、越堵車,前方的厄爾布士山躍然眼前,主城區坐落在三面環山的懷抱中,猶如一個港灣。有一半城市都建在半山上,有山城的味道,又有大連的感覺。從主路上下來進入街區,街道窄小,但井然有序,車速一點不慢,七拐八拐,一下就扎進一棟樓房的一樓。當地停車擁擠,建樓的時候,許多地方把一樓都建設成停車場了。

石油的項目部就租駐在一棟7層高的白色建築里。稍事休息,我來到被分配的房間,眺望窗外,德黑蘭的市景盡收眼底,瞬間就找到了電影《逃離德黑蘭》里的街景場面。

在這之前,我對伊朗的印象,只停留在伊朗電影和電視新聞,這個國家因石油之爭而戰火紛飛,貧窮與富有交織。但到了這裡才發現,德黑蘭並不是想像中的異類城市,也沒有那樣封閉和恐怖。伊朗男人帥氣熱情,大街上女人幾乎個個美艷動人,宗教的力量讓這裡治安極好,夜不閉戶。

出德黑蘭機場,你會感覺如同到了中國的西北某地。


進入市區,車流量增加,沒有加塞、喇叭聲,互相禮讓有序行通過。


德黑蘭標誌性建築阿扎迪塔,意為「自由之塔」,是為了紀念波斯帝國建國2500周年而建。


德黑蘭市區一角,因處於地震活躍區,沒有特別高大的樓房。


皇宮前的女孩

伊朗之行從了解歷史開始,午飯後去參觀德黑蘭的涅瓦蘭宮,俗稱巴列維王宮,是巴列維王朝國王的辦公室和夏天居住的地方。巴列維王朝是伊朗一個短暫的王朝,君王禮薩汗和巴列維父子先後執政54年。40年前的1979年,伊斯蘭革命爆發,巴列維國王被迫流亡,王朝覆亡。

這所宮殿曾是禮薩汗和巴列維父子的皇宮。1943年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此開會,商討聯合抵抗納粹德國,並於會後發表著名《德黑蘭宣言》。

宮殿大門外有一座只剩雙腿的銅雕,是巴列維王朝的創造者禮薩汗的雕像。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塑像被群眾將其鋸掉,因近2米高的雙腿因無法搬動,留在這裡成為時代的見證。


巴列維皇宮的林蔭大道上,樹木筆直高大,草地碧綠如茵。如今這裡已經成為德黑蘭人遊覽的一個公園,也是遊客必訪之地。公園裡是情侶約會或是家眷休閒的好地方,每逢節假日,人流如潮。由於導遊反覆提醒不得拍照,很多美景不能拍下。傳統的伊朗女人都是身穿長袍,頭戴面紗,但在公園裡也能見到一些身著現代服飾的當地遊客。通過一步步嘗試接觸,這些穿著現代的伊朗女性禮貌友好,漂亮的薩伊德·芭魯卡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公園裡散步的伊朗女孩。


老人通常是這樣的裝束。


在皇后曾經乘坐的馬車上留影的女人。


薩伊得·芭魯卡是一名伊朗大學生。她很開朗,對中國印象非常好,渴望去看中國的長城。臨別時她給我留下了一個雅虎的郵箱,要我把照片發給她。可惜由於忙碌,3年後,我整理照片時,才兌現承諾,發給她,沒有迴音。


石油城阿瓦茲

為了趕上行程,我們決定由德黑蘭乘飛機前往伊朗西南部的阿瓦茲。

凌晨1點出發,沒多久就趕到梅赫拉巴德機場,這是德黑蘭的另一個機場,以運營國內航班為主,同機乘客多為伊朗人,不過夜間乘飛機的人並不多。

在伊朗,多數人出行選擇飛機,全國52個地區都建有機場。由於油價便宜,國內範圍50美元就可以打個來回,飛機是他們的主要公共運輸工具。排隊安檢時,感覺他們都是走親戚串門,許多人手裡拎著很簡易的行李,有人拎著一筐子蔬菜,有人拎著像是犁地的農具,有人拎著中國老式彈棉花的大木弓一類的東西。我排隊安檢,前面一位老人懷裡竟然抱著一隻大白鵝,伸出長長的鵝脖子四周張望。

辦理完登機手續,上了一架比較老的空客320飛機。等待很久,沒有見到空姐進行安全檢查,也沒有要起飛的樣子。大家都紛紛低聲聊天,陪同的小伙子與附近的乘客交流了一下,告訴我,飛行員和空姐都在看足球比賽,飛機即將延誤,在伊朗這是常見的事情。這時那隻大白鵝在飛機的走廊上來回散步,引起了一串笑聲。

大約凌晨4點左右,飛機終於啟動。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飛行到達阿瓦茲,天已經大亮了。阿瓦茲附近油田較多,又毗鄰波斯灣,是一座著名的石油城,伊朗大部分石油和石油煉化產品都來自這裡,但與石油生產相比,更出名的是污染,阿瓦茲曾被列入全球十大污染城市。

鳥瞰阿瓦茲


從阿瓦茲乘車往西北方向不到一百公里的MIS油田,MIS油田是馬斯吉德·蘇萊曼油田的簡稱。

1908年5月26日。這一天在現代石油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日子,一個隸屬英國人的勘探隊在伊朗和伊拉克交界處,打出了伊朗現代史上的第一口油井,隨後發現了MIS油田,這是中東第一個巨型油田,由此組建的英波石油公司(BP公司的前身),改變了整個中東的歷史軌跡,也開啟了世界石油史上的新篇章。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中東地區探明的石油儲量,占到世界總儲量的60%以上。

現代伊朗的命運與石油開發的歷史緊緊相連。在中東,眾多的大油田風頭早已經把MIS油田掩蓋,然而具有百年歷史地位的MIS油田在中東石油開採的歷史地位卻永遠無法抹去。

馬斯吉德·蘇萊曼小鎮的一角保留著MIS油田的發現井遺址,標牌上紀錄著1908年5月26日,鑽井到1179英尺開始出油,中東第一口油井由此誕生。

如今的MIS油田,開放引入外國合作夥伴,讓百年老油田重現生機。


戰爭與和平

由MIS油田繼續往西北方向行進,路西邊不遠就是與伊拉克的邊界。這片看似平靜廣袤的土地,卻經歷過多年的戰爭,至今仍是危險之地。在這裡,除了公路可以行走,其他地方禁止涉足。二十多年來,伊朗的邊境埋有1600萬顆各式地雷。為防止人畜意外踩雷,當地把河水引了過來,相關爭議地盤就無法通行。

看似平靜的土地,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危險,和平與戰爭永遠就是一線之隔。

臨近北阿扎德甘(北阿)石油營地,遇見一座兩伊戰爭時期的伊朗軍營遺址,這已成為途徑車輛休息的驛站,也是當地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基地。偶遇當地一所中學有幾百名中學生在此接受教育。同事告訴我,兩伊戰爭時期,這裡發生過一次重大戰役,駐紮在這裡的伊朗坦克師,在夜間遭遇薩達姆軍隊的偷襲,近萬名伊朗軍人殉國此地。

兩伊戰爭時期,伊朗在這裡駐有一個坦克師。布滿槍眼的油桶就是當年戰火的見證。


在戰爭的遺址上建立的展覽館。


與當年兩伊戰爭時的照片對比,能夠體驗到戰爭的感覺嗎?


寓意「不要戰爭」的雕塑表達了伊朗人的心愿。


這位老人或許在那次戰爭中失去了親人,久久靜默於此。


伊朗的年輕人。


遺址的東部水域裡原是一片墓地,長眠著近萬名伊朗軍人。


營地美餐和保安司令

繼續往北,公路兩旁的水更多,邊界爭端難平,放水進來是擱置爭議的好辦法。多年來人跡不至,這塊土地變為濕地沼澤,蘆葦叢生,成為野生動物的天堂。

到達阿扎德甘作業區石油營地時,已經是傍晚時分。阿扎德甘油田1999年被發現,是世界級的大型油田,也是伊朗最大的油田。戈壁上的營地被鐵絲網裡里外外包裹著,入口由荷槍實彈的軍人把守。營房表面不起眼,走進裡面卻別有洞天,什麼生活設施都有,客房、餐廳、會議室、醫院、健身房……一應俱全,如同國內的四星級的賓館,設計非常合理。迎接我們的中方經理的一番介紹,才知道,這個營地是早年到此準備合作開發油田的日本人修建的,營地建設好後,日本公司認為開發該油田投資會大大超出預計,於是在2006年退出了合作項目。後來中國公司接手合作開發該油田,當年日本人建好的營地轉讓給了中方。

原本引水漫地是為邊界防禦,卻滋潤出一片濕地,改變了這裡的生態環境。


進入石油營地的第二道關口。


日本人早年建造的野外營房因退出項目,後來轉讓給了中方。


我居住的房間,管理方要求睡覺前仔細檢查有無蠍子等毒蟲。

安頓好住所後,為了迎接我們的到來,營地廚師經過精心準備,熱情豐盛的大餐已經等待我們。各類烤肉、海鮮幾乎都有,中西合璧。

這是一次難忘的夜晚,我喝下很多的法國紅酒。

大餐即將開始。

這些水果我也叫不出名字。


蔬菜的種類相當豐富。


由咖喱、藏紅花、松茸沫蒸煮出的米飯。


最重要的壓軸戲,是這個寫有兩國名稱的蛋糕。


伊朗人熱情真誠,他們懂得生活,珍惜和平,在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里,建設好小環境,讓員工心情愉悅,才能更好地工作。

營地外危機四伏,除了數以萬計的地雷,這裡氣候惡劣,夏季氣溫高達50多度,沙塵暴、暴雨也隨時發生。當地主管提醒我們,地面野生動物多,常見的有毒或無毒60多種,有蛇、毒蜘蛛、毒蠍子、有毒昆蟲以及瘋狗。我終於明白營地多層防護的必要性。

營地每天都需要對防護網進行檢查,噴洒防蟲藥物。


在這樣的地區開展石油作業,風險很大。人員和設備進入工區前,必須由當地的排雷專業掃雷開道,水域內還需要鋪設專用的通道,開採成本可想而知,但此地豐富的石油資源畢竟會帶來豐厚的經濟回報。

在這個危機四伏的地區,前往油田現場時,項目方為保障我們的安全,出發前聯繫了當地的軍方來進行安保。保安司令親自帶隊為我們開道。只可惜,他們的皮卡車太破,根本跟不上我們的豐田越野車,一連參觀幾個點後,保安司令才急匆匆地追趕上來。

軍人手持AK47蘇式步槍,右2為作者本人,右1為保安司令。

在北阿的濕地里開展鑽井作業的中國石油鑽井井架。

鑽井平台上作業的工人,與中國石油的合作項目,按照屬地要求,必須使用90%的當地員工,促進了當地人就業。


大面積的濕地成了鳥類天堂,野生鸕鶿在這裡捕魚。


工人們閒暇時間,在水域裡捕撈到的「精靈」小龜


伊斯法罕

北阿的行程結束後,我連夜由胡奇斯坦前往伊斯法罕。伊斯法罕地處伊朗內陸的中部,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在16世紀就有「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譽。這裡有伊朗最宏偉瑰麗的清真寺和宮殿,多次成為波斯王朝首都,直到後來遷都德黑蘭。

對於中國人來說,伊斯法罕相當於古都西安(這兩個城市在1989年結為友好城市),有150多萬人口,是伊朗第三大城市,城裡歷史古蹟眾多。伊斯法罕比德黑蘭更像是一個有規劃的大城市,扎因代河穿城而過,綠樹成蔭,開闊整齊的大街上各種具有波斯民族的工藝品店,琳琅滿目。這裡與德黑蘭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古老與現代交匯,年輕人更加開放,有人說德黑蘭跟伊斯法罕比起來,就像一個粗俗的二線城市。

陪同的小劉為了讓我們能更好地了解伊斯法罕,打過一通電話,聯繫到一個當地的導遊。我們都一直沒有吭聲,期盼著波斯美女導遊的出現。到達賓館後「導遊」出現了,竟是一個70多歲的禿頂老人。小劉解釋到,在伊朗,女人是不會讓去干出頭露面的工作,比如在機場或是服務行業,所有工作人員都是男性。

聖山上的拜火廟,可鳥瞰伊斯法罕市區,拜火廟造型頗像古代的烽火台。


拜火廟也是戀人必去的地方。


「伊斯法罕半天下」這句話說的就是伊瑪目廣場,它留下了很多阿巴斯大帝在位時期的建築。整個廣場512米長,163米寬,這個巨大的廣場是世界第二大廣場,僅次於天安門廣場,如今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602年,阿巴斯大帝定都伊斯法罕,建造了伊瑪目清真寺。


我們遇到了一群大學生,在伊瑪目清真寺上歷史課。


伊瑪目廣場也是年輕人談情說愛的好地方。


三十三孔橋位於扎因德魯河上,是一個水利工程,有著中國都江堰的功能。


三十三孔橋的橋洞裡是夏季人們休閒納涼、交流的最好場所。


伊斯法罕人對學習英文非常重視,一位母親在這裡為孩子教授口語。在遊覽時,我們還遇到一位主動搭訕小伙,他想與我交流英語,目的是提高口語能力。


穿越伊朗

伊斯法罕返回德黑蘭,項目部特意安排我們乘汽車,從邊境的北阿到伊斯法罕再到德黑蘭,完整地穿越伊朗大地,從空中到陸地行進式地體驗地貌、人文,遺憾的是語言溝通不便,沒有和伊朗百姓作深度交流。但是,我們已經看到了與原來想像不一樣的伊朗。他們美麗的外表下,隱藏著一種波斯人的高貴。對待朋友他們真誠熱情,對待仇人不卑不亢,在多年戰亂、經濟封鎖下,一方面堅持信仰,另一方面由渴望和平自由,渴望與世界交流。

穿越伊朗中部的無人區,讓我深深地愛上這片充滿財富與戰爭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們,看著窗外的遠山,也聯想到在國內曾經駕車從新疆到上海,穿越中國。或許他們真正羨慕的是我們這樣的和平。

從伊斯法罕到德黑蘭,途徑大面積的戈壁荒漠,非常像柴達木盆地的景色。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