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2019-07-30     建築小哥80後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英文全稱為Washington District of Columbia,縮寫為WDC,簡稱為華盛頓,又稱華都、華府,美利堅合眾國的首都,靠近維吉尼亞州和馬里蘭州,位於美國的東北部、中大西洋地區,是1790年作為首都而設置、由美國國會直接管轄的特別行政區劃,因此不屬於美國的任何一州。位於北緯38°53.707′,西經77°02.182′。UTC-5 EST 東部標準時區,使用東部標準時間。市區面積178平方千米。2012年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人口為64.6 萬,位列全美各州第49位,其中58%為黑人。

華盛頓是美國的政治中心,因此經濟色彩不濃,是大多數美國聯邦政府機關與各國駐美國大使館的所在地,也是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洲國家組織等國際組織總部的所在地,還擁有為數眾多的博物館與文化史跡。

華盛頓位於馬里蘭州和維吉尼亞州之間。這裡原是一片灌木叢生之地,只有一些村舍散落其間。1789年,美國邦聯政府正式成立,喬治·華盛頓當選為首任總統。當國會在紐約召開第一次會議時,建都選址問題引起激烈爭吵,南北兩方的議員都想把首都設在本方境內。1790年國會最後達成妥協,由總統華盛頓選定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線--波托馬克河畔長寬各為16公里的地區作為首都地址,並請法國工程師皮埃爾·夏爾·朗方主持首都的總體規劃和設計。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最高權力機構為美國國會,通過華盛頓市政府實施管理。但是華盛頓市民在眾議院僅有一名有選舉權的代表,在參議院沒有代表。

歷史沿革

名稱來源

華盛頓

(共12張)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所在地原是一片灌木叢生之地,只有一些村舍散落其間。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選定此地作為首都後,為了紀念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將該地命名為哥倫布。新都尚未建成,華盛頓便於1799年去世。聯邦政府及國會為了紀念他,在1800年建成時把新都命名為華盛頓。一般人所說的「首都」,即指聯邦政府機構所占有的地區;如說「哥倫比亞特區」,即指居民所占有的地區。政府機構所占有的地面,約占特區面積的1/2。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D.C.)英文名稱的兩部分反映其雙重身份,Washington(華盛頓市)是作為首都的名稱,而D.C.則為「District of Columbia」(哥倫比亞特區)的縮寫,是聯邦直接管轄的區域。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通常漢譯為華府,以避免和位於太平洋岸同名的華盛頓州混淆。為區別於普通的區(District),中文翻譯中通常加上「特」字表明華盛頓的特殊地位。[1]

建制沿革

美國建國後對首都的位置發生了爭執。北方希望將首都定在紐約。而南方希望將首都定於南方。最終美國南北雙方作出讓步,在美國南方離北方不遠的地方新建一個城市作為美國的首都。地理位置是由麥迪遜(James Madison,1751-1836,美國第四任總統)和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1757年1月11日 - 1804年7月12日 ,憲法的起草人之一,是美國的第一任財政部長)在托馬斯傑斐遜(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4日為美利堅合眾國第三任總統。同時也是美國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請的一次晚宴上討論出來的。當時的"聯邦"城規劃為一個面積100平方英里的菱形區域。其位於波多馬克河上的實際地點是由華盛頓總統決定的,華盛頓本人還建議美國首都稱為"聯邦市"。但是1791年9月9日美國首都被命名為華盛頓市。華盛頓本人儘管居住在離華盛頓不遠的弗農山莊,但是他很少訪問華盛頓市。

華盛頓是由美國​陸軍少校Pierre Charles L'Enfant規劃的,Pierre Charles L'Enfant還設計過紐約的聯邦大廳。當時的規劃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徽

是基於馬車作為基本交通工具為基礎的,因此華盛頓的道路系統並不適合現代汽車交通系統。目前華盛頓被認為是美國道路交通條件最差的城市。1791-1792年 Andrew Ellicott和非洲裔的自由人Benjamin Banneker勘測了哥倫比亞特區的邊界,每英里埋設了一個界碑。其中很多界碑仍然存在。1792年10月13日白宮奠基。1814年8月24日,在1812年戰爭中英軍攻占了哥倫比亞特區並燒毀了大部分公共建築。美國軍隊沒有能夠組織有效的防禦並在燒毀了海軍船廠之後潰逃。英國軍隊則燒毀了美國議會,白宮和財政部等美國政府建築。一般認為英軍燒毀華盛頓是對美軍入侵併燒毀多倫多(當時稱約克)的報復。但是英軍的行動僅僅限於公共建築,而美軍在燒毀多倫多時破壞了很多民居,導致很多加拿大人在冬天露宿街頭。1847年,波多馬克河南岸土地歸還維吉尼亞。在美國內戰爆發之前華盛頓一直是僅僅有幾千人居住的小城。美國內戰爆發後由於戰爭需要,美國政府急劇擴張,華盛頓居民顯著增加。

美國最高法院

1864年,Jubal A. Early率領南方軍隊短時間占領了蒙哥馬利縣境內的多處地方並進攻到哥倫比亞特區。7月11日,南方軍隊經Rockville和Wheaton順Rockville Pike (MD-355),New Cut Road(現Viers Mill Road MD-586)進攻到哥倫比亞特區境內距離白宮只有5英里的Fort Stevens。7月12日,林肯親自到Fort Stevens視察戰況,成為美國唯一一個在就任期間上戰場的總統。林肯旁邊的一個軍官在林肯所在城堡的矮牆後面觀察敵情的時候中彈身亡。Jubal A. Early的部隊的第二指揮官是林肯的前任副總統John Cabell Breckenridge。7月13日,Jubal A. Early在發現北方軍隊得到大量增援之後經蒙哥馬利縣撤出。en:Battle of Fort Stevens1870年哥倫比亞特區設立了地方政府機構,但由於當時的地方政府首腦過於鋪張浪費,美國議會很快又撤銷了地方政府機構對哥倫比亞特區實施了近一個世紀的直接管理。1888年華盛頓紀念碑開放。

1950年哥倫比亞特區居民人口達到最高的802178人。隨後人口由於居民逐步向城市外圍遷移而減少。1961年3月29日,哥倫比亞特區居民獲得總統選舉權。是人均選舉人票最多的地區。

1974年Walter Washington成為哥倫比亞特區第一任民選市長。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旗

1976年華盛頓地鐵開通。1978年Marion Barry成為哥倫比亞特區市長。

1990年此人因吸毒被判6個月徒刑。1990年 Sharon Pratt Kelly成為美國歷史上同等重要的城市裡第一位黑人女市長。

1994年Marion Barry再度當選市長。在其1994年任期內哥倫比亞特區幾乎破產,以致美國議會直接指派了一個財政委員會。1998年Anthony Williams當選市長,在其任期內哥倫比亞特區財政得以恢復。此人於2002年再度當選。

2004年9月29日,大聯盟的Montreal Expos正式遷至華盛頓,改名為Washington Nationals,在行政上由聯邦政府直轄,不屬於任何一個州。

行政區劃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在行政上由聯邦政府直轄,不屬於任何一個州。其所轄的市縣包括馬里蘭州的2個縣、維吉尼亞州的4個縣及費爾法克斯、福爾斯徹奇、亞歷山德里亞等3個城鎮。[2]

地理環境

地理境域

華盛頓特區在美國的位置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District of Columbia/ Washington D. C.)位於美國的東北部,靠近維吉尼亞州和馬里蘭州。它位於北緯38.913611度,西經-77.013222度,總面積177平方公里,其中有10.16%的地區是水。

華盛頓西南同維吉尼亞州相連,邊界為波多馬克河南岸。其它三面同馬里蘭州相連。[3]

地形地貌

有三條河流經華盛頓,分別為波多馬克河,Anacostia河和Rock Creek。Anacostia河和Rock Creek都是波多馬克河的支流。華盛頓的最高點為海拔125米,位於Tenleytown,最低西北區L街和西北區紐約大道,而不是一般認為的國會球頂。

氣候

華盛頓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氣溫變化相對和緩,全年降水分配均勻。冬季冷涼,微潮,時而偏向寒冷,日最低氣溫低於0℃的日數有64天;夏季相對炎熱潮濕,日最高氣溫超過90 °F(約合32.2℃)的日數年均有37天,超過100°F(約合37.8°℃)的有1.2天。最冷月(1月)均溫2.2℃,極端最低氣溫-26℃(1899年2月11日)。最熱月(7月)均溫26.6℃,極端最高氣溫41℃(1918年8月6日,1930年7月20日)。無霜期平均為235天,由於熱島效應的影響,市中心的無霜期較西北郊可多出30天以上。年均降水量約1008毫米,年均降雪量為39.6厘米(約合15.6英寸)。降雪年際變化較大。[1]

人口

2016年,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人口為68.1萬,占美國總人口數0.21%。其中白人為44.6%,非裔為47.7%,亞裔為4.1%。

根據2000年統計數字,5歲以上的華盛頓居民在家中83.2%會說英語,9.2%會說西班牙語,1.8%會說法語,1%會說非洲語言,0.5%會說漢語。

政治

依據美國憲法第一章,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最高權威機構為美國國會,通過華盛頓市政府實施市政治理,因此國會有權否決地方立法。除了地方自治權受制約外,華盛頓市民的一些參政權也與居住在各州的一般美國民眾不同:他們在眾議院僅有一名不具選舉權的代表,而且沒有聯邦參議員;在1961年憲法第23號修正案通過前,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公民也無選舉人票,不能參與總統大選。在美國憲法第23條修正案通過之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被賦予3張選舉人票。

1961年3月29日,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居民獲得美國總統選舉權利,有3張選舉人票,是人均選舉人票最多的地區,而歷次總統選舉中,三張選舉人票都給了民主黨候選人。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歷任市長都是民主黨人,現任非裔女市長穆麗爾·鮑澤。[1]

經濟

綜述

2016年,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實際GDP為1093億美元,同比2015年增長2.1%,位列美國各州第34位;人均收入76108美元,列美國各州(含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第1位,同比2015年增長2.7%;失業率為6%。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是世界各國少有的僅以政府行政職能為主的現代化大城市。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內沒有工業,經濟來源依次是聯邦政府的撥款及其機構的開支、專業性產業和商業、旅遊等,此外還有旅遊、房地產交易、信息服務、教育、酒店、傳媒等服務業。此外,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科技產業包括信息科技、電信和生物科技等。[1]

政商產業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經濟來源中, 居首位的是聯邦政府的撥款及其機構的開支,對GDP的貢獻率達33.9%。專業性產業和商業居於其次,對GDP的貢獻率達24.2%。

作為全美政治中心,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很多經濟元素都與政務需求相關,聯邦政府有大量的外包業務需要企業參與,這帶動了遊說公司、法律服務、金融服務、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國防科工等多個產業的發展。而根據Z/Yen智庫的2016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行榜」顯示,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已經成為美國以及北美僅次於紐約的第二大金融中心。

旅遊產業

2011年,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共接待了1790萬來訪者,總消費金額達美元60億。其中,交通收入5.13億美元、住宿收入19億美元、藝術及娛樂收入8.06億美元、餐飲收入14億美元以及購物收入5.74億美元。

對外貿易

2016年,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貿易總額為18.17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13.3億美元。五大出口市場分依次為阿聯、瑞士、科威特、摩洛哥、挪威。出口主要產品有運輸設備、電氣設備、計算機和電子產品、電器及零部件等。進口額為4.87億美元。五大進口來源地依次為印度、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主要進口產品有化工產品、手工繪畫製品、酒水和煙草製品、雕塑原料、藥品等。[1]

經貿情況

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2010~2013年,華盛頓出口分別為14.83億、10.41億、20.14億和27.08億美元。其主要出口市場分別為阿聯、摩洛哥、義大利、丹麥、瑞士等。

美國白宮

2010-2013年華盛頓出口情況(單位:億美元)交通

機場

一般所指的華盛頓都會區機場有三個,但沒有一個在華盛頓特區內。

巴爾的摩─華盛頓國際機場,又稱巴爾的摩國際機場(BWI)─位於馬利蘭州巴爾的摩近郊,離華盛頓特區一個小時車程。西南航空主要營運點之一。

里根華盛頓國家機場(DCA)─位於維吉尼亞州阿靈頓,離華盛頓約11公里)。以全美航空和達美航空的接駁班機為主。

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IAD)─位於維吉尼亞州,離特區約半個小時車程。聯合航空及獨立航空(Independence Air)的轉運中心。

公路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才建市時,交通是基於馬車行駛規劃的,因此道路系統並不適合現代汽車交通系統,被認為是美國道路交通條件最差的城市。

截至2016年,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內公路總長1502英里,主要公路包括95號、66號和495號州際公路等。

華盛頓地區主要公路

95號州際公路495號州際公路/首都環狀高速公路395號州際公路295號州際公路270號州際公路66號州際公路

地鐵

華盛頓地鐵為美國第二繁忙的地鐵系統,僅次於紐約地鐵,通車於1976年。服務範圍包含特區及鄰近馬里蘭州的喬治王子縣、蒙哥馬利縣、及維吉尼亞州的費爾法克斯縣、阿靈頓縣、亞歷山卓市,目前共有紅、橙、藍、綠、黃五線,共有86個車站及171千米長的軌道。

華盛頓地鐵及公共汽車由華盛頓都會區交通局(Washington Metropolitan Area Transit Authority, WMATA)擁有及操作。且不同於紐約市、費城及波士頓的單一票價制,華盛頓地鐵同時依里程及時段(分為尖鋒、一般、折價)計費,較為複雜。[4]

鐵路

華盛頓聯合車站為美國華盛頓特區的鐵路樞紐車站,車站代碼WAS,IATA代碼ZWU,於1907年啟用。現由美鐵,華盛頓地鐵,馬里蘭通勤鐵路(MARC),和維吉尼亞鐵路快線(VRE)共同使用該車站。聯合車站是美鐵的一個重要樞紐,是全美第二繁忙的美鐵車站,僅次於紐約賓夕法尼亞車站,它也是華盛頓特區最繁忙、最為人知曉的地方之一,每年有超過五千萬人次,或每日超過十萬人次造訪。美鐵擁有聯合車站的所有權和營運權,而其總部即設在聯合車站內。

華盛頓聯合車站是美國現存的最宏大,最壯觀的火車站,車站大樓正面長達183米 (600英尺),候車室最高高度達30米(96英尺)。其造型有著君士坦丁凱旋門,和古羅馬戴克里先浴場的特色,是人類現代建築的瑰寶。該車站已被錄入美國歷史建築保護名單。

社會

醫療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也是美國的醫療、生物科技中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華盛頓國家兒童醫療中心等聯邦機構、研究中心或生物技術公司均位於該地。依託於高文化和高技術的醫藥研究,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擁有全美高的醫療水平。

展覽

世界知名的史密森尼博物館(Smithsonian Museum)的大多數博物館都坐落於華盛頓市區。史密森尼博物館屬下的博物館包括 阿瑟·M.薩克勒美術館,赫什霍恩博物館和雕塑園,國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館,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國立美國原住民博物館,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國立肖像館,國立美國郵政博物館,美國藝術博物館,史密森國立動物公園等。

國立動物園是美國少數幾個城市有大熊貓的展覽。史密森尼博物館還有一些展覽和研究機構設在馬里蘭州和維吉尼亞州等地。其中的弗里爾美術館和薩克勒美術館(Freer and Sackler Galleries)以收藏亞洲藝術品為主,裡面也一個中國館。

美國國家畫廊附屬於史密森尼博物館,但是獨立運作。國會圖書館和國家檔案館也是重要的博物館類型機構。國家檔案館藏有美國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原件。

報紙

《華盛頓郵報》是在華盛頓地區最重要的報紙,同時也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日報之一。每日發行的《華盛頓時報》和每周發行的《華盛頓城市報》也有很大的讀者群。2005年,面向城市外圍居民的《雜誌報》重組為《華盛頓檢查家》。每周發行的《華盛頓刀鋒》則主要討論同性戀話題。《華盛頓知情人》則專注非洲裔美國人讀者。世界最大中文報紙"星島日報"大華府分社則設立在鄰近馬里蘭州的洛克維爾市(Rockville)。

電視

華盛頓的地區電視台包括:

呼號

無線頻道號

隸屬電視網

WRC

4

全國廣播公司(NBC)

WTTG

5

福克斯廣播公司(Fox)

WJLA

7

美國廣播公司(ABC)

WUSA

9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

WDCA

20

MyNetworkTV

WETA

26

公共電視網(PBS)

WHUT

32

公共電視網(PBS)

WDCW

50

CW電視台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有線電視台包括以報道國會會議為主的C-SPAN,和以非洲裔美國人娛樂節目為主的BET。探索頻道的總部設於華盛頓外圍的馬里蘭州銀泉。由於華盛頓的政治重要性,NBC、ABC、CBS、Fox及CNN等美國主要廣播公司以及來自海外的BBC、CBC和半島電視台都有重要分支機構。[5]

廣播

"XM衛星廣播"和"國家公共廣播"以及"美國之音"的總部設於華盛頓。

華盛頓地區主要的廣播電台有WARW 94.7FM(經典搖滾),WIHT 99.5 FM(Top 40), WWDC 101.1 FM(另類搖滾)。城市電台包括 WPGC 95.5 FM,WHUR 96.3 FM,WMMJ 102.3 FM,Radio CPR 97.5 FM, WTEM 980 AM (體育),WTOP 820 AM,103.5 FM,107.7 FM (新聞,交通),華盛頓郵報電台AM1500。

表演藝術

華盛頓是美國一個主要的表演藝術中心。Arena Stage是美國第一批非盈利性劇場之一。約翰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是美國國家交響樂團,華盛頓國家歌劇院和華盛頓芭蕾舞團的主要演出場所。著名的地方音樂俱樂部包括位於Adams Morgan的Madam's Organ Blues Bar, 位於Dupont Circle的Eighteen Street Lounge以及位於西北區U街的Black Cat,the 9:30 Club和the Bhemian Cavern jazz club。U街是華盛頓的酒吧和爵士樂聚集區。

華盛頓當地的音樂流派叫做"go-go",這是一種後朋克,打擊樂驅動的R&B,摻雜有大量的即興演出和舞蹈節奏。go-go的名字來源與"go and go and go."。最著名的go-go音樂家為Chuck Brown。

華盛頓還是美國朋克搖滾的重要中心。華盛頓在印的搖滾發展中也有一定影響力。

華盛頓還是很多電視劇故事的發生地,這些電視劇大多數以政府機關,安全機構或者與前兩者相關的機構為背景。

教育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是美國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截至2012年,擁有喬治城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其中,哥倫比亞特區大學是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唯一的公立大學,有三處分校區位於該城市

旅遊景點

華盛頓有眾多的人文景觀,例如美國華盛頓國家廣場有美國國會大廈、白宮、華盛頓紀念碑、傑斐遜紀念堂、林肯紀念堂、富蘭克林·羅斯福紀念碑、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紀念碑、韓戰老兵紀念碑、越南戰爭老兵紀念碑、哥倫比亞特區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碑和愛因斯坦紀念碑。和特區內的博物館一樣,大多免費開放。華盛頓紀念碑可乘電梯到頂,觀賞特區的景色。

其他人文景觀還包括唐人街(中國城)、老郵局大樓、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華盛頓國家大教堂等。唐人街和世界其他的地方一樣,也有一座中國牌坊,號稱第一大。那裡還有一個普通公寓改成的觀音廟。那裡也有中國餐館、華人商店等。大屠殺紀念博物館是猶太人合資興建的,在美國很多猶太人建造的大屠殺紀念館都是免費對外開放。

著名人物

Chuck Brown

Ian MacKaye

旅遊攻略

內容來源於螞蜂窩

景點概況

簡介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DistrictofColumbia)是美國首都華盛頓DC的全稱,它是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城市。走近華盛頓,就是走近星條旗的心臟,這裡不但是美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毫無疑問也是美國最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它擁有美國最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大大小小的博物館、紀念地和標誌性建築每天都要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遊客。來到這裡,只要你肯花時間細細品味,並不亞於讀完一本百科全書。

最佳旅行時間

華盛頓四季分明,春天和秋天的氣候十分宜人,平均溫度一般處於15-25攝氏度之間,很適合旅遊觀光。但是夏天卻很炎熱,氣溫經常在35攝氏度以上;冬天又很寒冷,有時還會有暴風雪。春天是華盛頓的旅遊旺季,潮汐湖和華盛頓紀念碑附近盛開的櫻花將整個城市襯托得分外美麗,這個季節去華盛頓可以目睹這個城市最美麗的一面。

穿衣指南

夏季造訪華盛頓只需要穿著簡單的單衣,不過由於雨水充足,出門一定隨時要攜帶雨具。春秋兩季最為舒適,溫度適宜,早晚注意保暖。冬季溫度一般不會降至零下,不過禦寒的大衣也是必不可少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GLQWwB8g2yegNDjxF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