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領高薪的農村大學生,回鄉創業「織毛衣」,直播里突然火了

2019-11-05     鋤禾園

農村的創業故事聽多了,多是一些搞養殖,搞種植之類的。今天咱們分享一個不一樣的故事。一個在城市打拚多年,拿著高薪的80後男子,返回農村老家織毛衣,不僅織出了名堂,還上了央視節目,帶動了周邊50多名農村婦女實現了就業。

他叫潘銳彬,是廣東省汕頭市農村的一個地道的80後。在9年前的2010年,他瞞著家裡人辭掉了城市裡的高薪工作,竟然回農村老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地干起了織毛衣的生意。

為啥要選擇這樣一種手工藝,作為創業的項目呢?原來潘銳彬在童年時候,因為家裡窮穿不上新衣服,每到秋冬季節,母親都會為他手織毛衣。媽媽織毛衣的樣子,在潘銳彬心裡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一個喜好,學著媽媽織毛衣的樣子擺弄,並且小學時候的潘銳彬,就能運針、織毛衣了,和村裡阿姨們比起來,他的手藝一點也不差。

隨著時間的推移,手工織毛衣這事,變得越來越罕見了。替代的做法變成了買機器織的現成的毛衣。潘銳彬再也找不到那種三四個人聚在一起,坐在自家門口織毛衣、聊家常的感覺了。

潘銳彬以前的工作是日語翻譯,工作不忙,家人對這份不太忙還高薪的工作相當滿意。因為有空閒時間,潘銳彬就白天上班工作,晚上織織毛衣,這時候的他不為工錢,只圖愛好。但他那份心底的織毛衣夢一直都沒有停。於是,固執的潘銳彬在全家人的反對下,毅然放棄了高薪工作,回老家織毛衣創業。

剛開始,他沒有進貨渠道,只能在網上網購毛線,需要幾斤毛線就買幾斤。他的臥室就是自己的工作室,平時就在桌前織毛衣,累了就躺下睡一會,就這樣,半年過去了。訂單量也多了起來,他原本的10多平米的臥室,已經滿足不了他了。於是他搬到了樓頂的鐵皮屋子裡,在廣東,夏季的鐵皮房裡熱浪滾滾,遇到下雨天氣,屋裡還漏水。就這樣,潘銳彬還是堅持了下來,不過漸漸隨著訂單的增多,潘銳彬發現自己已經不堪重負了。

於是他又找回了以前織毛衣的那些阿姨們,這時候說她們是阿姨,其實她們普遍都有50歲左右了,最年輕的38歲,最年長的已經70多了。她們大多在家賦閒,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漸漸,潘銳彬就從自己設計,編織到銷售,變成了自己設計,交給阿姨們加工,各司其職的模式。

網上的訂單越來越多,使得潘銳彬有些吃不消,一件毛衣從生產到發貨,要經歷很多步驟。像是配線、繞線、定尺寸以及算針數等等,即便完工了,還要有藏線頭、縫扣子、熨燙晾乾等多個步驟,才能最終發貨。整個過程要持續一個月時間,甚至更長。潘銳彬最大的問題就是需要既有專業知識,又有耐心且手快的師傅。有時候,即便訂單很多,只能排隊,有些客戶不明就裡,就不再選擇潘銳彬的毛衣了,這樣失去了不少的客戶。

由於阿姨不是合同工,屬於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接活,加上每個阿姨的手藝水平也高低不等,造成了潘銳彬店鋪的毛衣質量不穩定,加上自己是在農村,售後也跟不上,越積越多的抱怨終於在網上爆發。

2013年,潘銳彬的手工毛衣編織進入了低谷。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潘銳彬請到了專業的拍攝團隊,為自己的毛衣拍攝寫真照。允許家中有孩子的阿姨,可以把活拿到自己家裡做,同時,他把自己的店鋪從自家小院搬到了鎮上,這樣離物流就更近了,交通便利也更方便讓員工安心。緊接著,他開始對自己的毛線進行了品質提升,只做含毛量高,固色好的毛線品種。

經過這樣一番調整,他自己的店鋪又重新煥發了生機。潘銳彬讓農村閒置的勞動力,再也不用外出務工了,能夠在自己家中或者家附近找到掙錢的工作,還改善了自己家裡的經濟條件。

做到這裡,潘銳彬的手工毛衣已經是非常成功了,但是他依然不滿足。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到這項傳統手工藝,體會到「兒時媽媽的溫暖」,潘銳彬開通了網上直播,在直播里他教粉絲們如何織毛衣,向粉絲講自己學毛衣過程中的趣事。他還會拍一些很有意思的視頻,像是用筷子「織麵條」「織圍巾」等等。

「一個男生還能織毛衣?還織的這麼好看?」這是在視頻直播里被粉絲評價最多的一句話。潘銳彬的直播很快就漲粉到了280萬。很快,他就得到了央視某節日的邀請,走上了央視舞台。在節目中他說:我真心希望,中國的這項傳統手工藝,能夠一直傳承下去。因為它不僅是一門技藝,它更是我們兒時的溫暖與回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lx2PW4BMH2_cNUgrxNX.html